倍可親

日本作家在北京打車,驚呼這簡直不是在地球上

作者:落單的燕  於 2015-9-22 15: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7評論

日本作家在北京打車,驚呼這簡直不是在地球上

    日本最大的出版機構的駐中國首席代表而在中國生活過三年。因為從事的是文化方面的工作,又能近距離地接觸到很多的中國人與事,所以時刻能感受到中日文化的 一些差異與衝突,他說「面對中日文化的差異,我總是有一種衝上去和解兩種文化的衝動。我盡我所能地向我周圍的人推廣日本文化,也通過混跡在中國人之中了解 中國人的性格與中國的國民性。」在他出版的《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一書中可以看到,他試圖通過帶有體驗式的觀察與分析,對中日巨大的文化差異給出一些 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大使」,但其自知力量有限,所以戲稱自己為「中日文化小使」。

    在書中近藤大介認為,中國缺的是服務,協調一致的團結和細膩的技術;而日本缺少的則是責任感,年輕的力量和廣闊的國際視野。

    對於中國人缺少服務這一點上,可能很多去過日本的朋友都會深有感觸日本的服務水準之高,而近藤大介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將中國人如何缺少服務這一面削骨剝 皮地展示了出來。他講到有一次他在北京機場經過安檢入境時,被工作人員提醒按鈕,從「非常滿意」「滿意」「時間太長」「態度不好」四個按鈕中選擇一個。而 在日本,機場的服務人員用「非常滿意」的態度面對人生地不熟的外國旅客是是再應該不過的事情了,而在中國,旅客必須要通過按鈕對服務做出評價,這在他看來 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有趣的是,他故意沒有理睬這樣的提示,裝作沒聽見地走了過去,結果讓他大吃一驚的是,工作人員竟然自己在「非常滿意」的按鈕上按了 下去。(哈哈哈,我相信他們幹得出來)

    接下來的一次打車經歷,被他描繪得更加生動有趣了,甚至都讓我覺得有點小說的味道了。作者的一位日本作者朋友來北京旅遊,他義不容辭地擔任了嚮導工作,他 們住在東邊的國貿附近,有一天晚上因為約了外國語大學的教授一起吃飯,所以要打車到西邊。作家朋友到是不急不慢,覺得打車半個小時足夠了,這可急壞了作者 本人,他太了解北京堵車的厲害了。他連催促帶解釋地總算拉著朋友提前了一個小時出門,結果不出所料,根本就打不上車。作者在書中是這樣描繪這段經歷的:

    等了很久,終於有一輛車在我們旁邊停了下來,車裡的乘客剛一下車,立即有包括我在內的三名乘客沖了上去,並且互相爭執了起來,「我先攔的車」「家裡有孩子 正等著我呢」……結果司機沖著三個人說了一句「我肚子餓了,不走了」然後誰都沒拉,直接把車開走了。我把這段對話原原本本地翻譯給作家朋友,結果他雙腿一 軟,差點癱坐在地上。

    過了一會,又有一輛計程車停在了十字路口附近,乘客下車以後,車依然停在原地不動,不斷有乘客詢問是否能上車,司機都用一句「我不去」直接拒絕了。看到路上的其他出租都沒有停下的意思,我也只好硬著頭皮上前搭訕。

    走到計程車旁,我先用日本式的禮儀向司機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問道:「師傅,麻煩你了,請你送我們去北京外國語大學,好嗎?」

    「我不去」

    「您可千萬別這麼說啊,這位遠道而來的日本作家今天晚上要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開一場演講(我說謊了),這是一場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演講,有1500人到場參加,為了中日兩國的友好,請你無論如何送我們一程吧。」

    「長安街和三環哪都堵,去不了。」

    「哪條路都行,您選一條好走的吧,從南二環繞過去都行。」

    「哪也只有五六十塊錢,不去。」

    「那和去機場一樣,我付您100。」

    「開空調還得耗油,我不划算啊。」

    「空調錢我們出,再多給您加10塊」

    就這樣,我和朋友終於坐上了車,可剛一開車,司機就不耐煩地念叨了起來「真不願去啊」,而我的作家朋友也極為不滿地抱怨,「我們才是客人吧」,看他的樣子 像要把司機揪起來似的。我連忙勸說他「下車之前,還是不要說話了」。不僅如此,車子每開出一千米,我都討好般地向司機師傅道謝,「真是太感謝您讓我們上車 了。」因為擔心中途會被強迫下車,那樣的話,可就前功盡棄了。

    就這樣,我們還是及時地趕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在與教授用餐的過程中,我的朋友仍在不斷抱怨北京的計程車,直到最後還不忘嘟囔一句:

    這簡直就不像是在地球上。

    看完這段描述,總覺得這個作者有添油加醋的嫌疑,可是北京的計程車難打又是出了名的,而且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這個專車那個租車的,所以基本上寫得還算是靠譜的。

    聯想到前段時間爆出的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中國人,因為打車被拒而將事件爆光出來,隨即計程車公司出動三位高管登門道歉,結果是停止了那位拒載的計程車司機的工作,全公司開會進行警示教育,會上高管痛哭流涕地說幹了三十年出租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

    真是難以想象那是怎樣的一幅美妙的畫面,想想看我們覺得這樣的事也算是不可思議的了,拒載在中國還算個事兒啊!作為一個中國人,誰打車的時候沒被拒載過, 結果又能怎麼樣,還不是老老實實地等下一個再打嘍。不過計程車的服務確實太差,讓人都懶得吐槽,所以我立場鮮明地支持專車發展,這是大勢所趨,必將改變一 個行業的生存狀態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trunkzhao 2015-9-22 18:13
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不過,我對文章本身比較懷疑。第一,高峰時期應該坐地鐵,快准方便。第二,避峰應該走四環,而不是繞南二環,那樣不僅不方便,也同樣堵。第三,許多年前,只要乘客坐上車,就不能不開車,無論任何借口,更何況直接粗暴地攆乘客。我不信這個。
回復 陳營 2015-9-22 21:12
應該說人們看到社會弊端時,多不曾想想這弊端是如何而來的。車多路堵人更多,固然是原因,幾十年的為人幣服務理念大泛濫,到處是人權的宣示,司機也是人也要吃飯拉屎,說不幹就不幹,反正不差錢。為了錢人們道德淪喪了,這是中國幾十年改革得到的最大精神承果。
回復 陳營 2015-9-22 21:27
trunkzhao: 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不過,我對文章本身比較懷疑。第一,高峰時期應該坐地鐵,快准方便。第二,避峰應該走四環,而不是繞南二環,那樣不僅不方便,也同樣堵。第三
你大概很多年沒在北京生活過了,不很清楚高峰時候的地鐵是什麼樣子,地鐵高峰時期「快、准」是有保障的,但是你如果不是正當年或者想要文明上車,你就根本上不了車。再快再准你只能看。

城市,是會飽和的。現代的人都需要衣食住行的保證,都有吃喝拉撒的必須。人幾乎相同時間的一日三餐,比如:二千萬人中午同時要吃午飯,這個城市必須在兩個小時之內負擔的起所有人的午餐就餐,否則就會影響到其他事物。交通,上千萬的人幾乎同時上下班,要求所有的道路和設施保證這些人及時到達目的地,。。。

我每次回北京,沒有特殊情況絕不敢高峰時間出行的。此文描述絕對真實可信。
回復 trunkzhao 2015-9-22 21:34
陳營: 你大概很多年沒在北京生活過了,不很清楚高峰時候的地鐵是什麼樣子,地鐵高峰時期「快、准」是有保障的,但是你如果不是正當年或者想要文明上車,你就根本上不了
呵呵,我高峰時不出門或者不坐車,所以不知道。不過據說東京地鐵高峰也一樣,不知是真是假。
那麼第二個問題呢,南二環不堵車?要是我一定會選東四環或者五環繞過去再往南走。還有北京出租敢於甩客加價?沒碰到過。倒是嫌路程短,嘮叨抱怨的不少,說他們兩句就老實了,
回復 前兆 2015-9-22 22:03
我回北京通常在春節,外地人都回老家過年了,所以感覺不到這種程度的擁擠!
回復 陳營 2015-9-23 01:40
trunkzhao: 呵呵,我高峰時不出門或者不坐車,所以不知道。不過據說東京地鐵高峰也一樣,不知是真是假。
那麼第二個問題呢,南二環不堵車?要是我一定會選東四環或者五環繞
說真的,那些在北京打拚的外地人,人家是來打拚啊,地鐵的擁擠我目瞪口呆,我曾經等了四趟車,不得已也去打拚才上的去車。

高峰時地面擁堵,所有的計程車都滿員,一輛車客人還沒下車,就有人已經上車了,這是常態。北京人不像上海人,樂意拼車,所以就更緊張。

第二個問題,答案就是北京在高峰的時候,二三四五環,東西南北中,沒有不堵車的,假設有地段不堵車,也需要先從堵車的地段衝殺出來到達不堵車的地段才可以。

人都是有情緒的(人權),出租司機要掙錢,常年遇到同樣的事情,已經學會如何規避麻煩,如何輕鬆掙錢了。高峰期上下班叫車的多是短途,收益極差,又到處擁堵,不少人乾脆高峰期時間吃飯喝水上廁所,過了這個時間段再跑車。

一般說來如果你已經上了車,那麼司機就算是接了這趟活,他還是要做好的。你也可以「說他們兩句」,但是他根本不讓你上車的話,你就只能罵娘了。
回復 trunkzhao 2015-9-23 07:31
陳營: 說真的,那些在北京打拚的外地人,人家是來打拚啊,地鐵的擁擠我目瞪口呆,我曾經等了四趟車,不得已也去打拚才上的去車。

高峰時地面擁堵,所有的計程車都滿員
謝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6: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