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見事已如此無法追悔,便雙手合什默念心經,想讓自己平靜下來,念著念著忽然開悟,想起佛祖如來回答自己請求時說:『一個要了靈猴,一個要一靈山』,只答應給自己一個靈山啊,原來是自己太貪心,沒把事情搞清楚,罪過罪過,幸好冥冥中自有安排。於是急把這原委,隔空傳音告之託塔天王,天王明了究理,那是天機不可外泄,也就不再追究巨靈神的責任。
從此,放入東海的天門,成了如今舉世聞名的觀音菩薩道場。當夜被攆得遠遠的漁民和百姓,只聽「噗咚」一聲巨響海里便冒出一座山,於是把它稱為了噗咚山,等到觀音想給它命名時才發現為時已晚,因這個名字太俗,便動腦筋在佛經中查詢,終於找出一個音近而又有禪意的名字「普陀山」。佛祖天賜,觀音命名,漁民和百姓認同的佛家聖地普陀山就這樣誕生了。觀音菩薩為清除心中那點無心的貪念,極力在人間做好事,弘揚佛法,隨又成了人們心目中救苦救難的活菩薩。為此人們大興土木修廟建殿,普陀山又成了名聞神州,許多人三步一叩頭的聖地——『海天佛國』。
落在半道的那片天門座落於錢塘江畔,成了當地人口中一夜飛來的飛來峰,山中靈隱寺供奉如來金身,成了佛祖如來的香火地,如來佛出了力,種因得果,也傳為後世美談。那砸出的大坑日後集聚雨水成了一片沼澤,聰明的人們為它疏通河道,圍堤種荷植柳,使他變成了一個美麗地方,由於它是因禍得福而來,人們就不再稱它為沼澤,改稱它為「湖」,湖者福也。湖在神州東邊,可它是從西邊來的,所以人們就叫它作了「西湖」。西湖沾了靈山的仙氣,所以是人傑地靈,成為後世出人才與美女的地方。飛來峰與西湖的靈氣孕育了一對白蛇、青蛇,千百年後牠們得道成仙,在山清水秀的西湖旁演繹了一齣人、仙戀的凄美動人故事,那自又成了人們口中的另一番美談。巨靈神搬天門時留下兩個深深的腳印,一個在江中,後為江水所帶泥沙淹沒、另一個在夔州小寨村的地方,水泄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坑,它是天神留下的遺跡,人們就把它稱作了『天坑』,天坑多大呵?它的坑口直徑和深度都超過了二百丈,所以又被後人稱為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坑』,成了世上聞名的另一大奇觀。
兩片天門移走後,天府之國儲存千年的積水,順著彎彎曲曲的三峽頓時失去控制洶湧奔騰而下。在水邊監視水情的大禹急了,這水衝出三峽,荊楚大地可要遭淹呵!情況緊急,禹跳上船便往回趕,又一次路經塗山,但見妻子阿嬌高興得又蹦又跳、老遠就招手叫喊道:『我的禹呀,終於等到你回來啦!我想死你啦!』禹聽著阿嬌的呼喊好難過,水情不容呵,『嬌啊!下面發大水我得去報告處理,再等我下次吧!』阿嬌好難過,看著愛郎二過家門不入,只得翹起腳尖望著漸行漸遠的丈夫唱安慰自己的情歌:『侯人兮猗!愛郎快快回家啊,我等著你呀!』
上天仙、佛、道三界討論搬遷天門山的會議,只議了搬遷天門的事情,卻忘了搬遷后的善後事宜。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太上老君聽報下游洪水泛濫,不由都緊皺眉頭著起急來。大帝讓太白金星傳檄四方,急征應對方案。不一會,太白金星就引了一個人來:『臣不負聖望,請得地上人君,負責治水的大禹前來獻計。』『快快有請,快快有請。』眾神舉目向金星身後那人瞧去,見此人雙目炬炬、神情俊朗,體魄魁梧、虎行猿臂,真不愧一代人間豪傑也。禹向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太上老君一一拱手執禮,接著又向周遭眾仙神一一致敬后:『感謝上天三界齊臨此地共襄盛舉。重開天府之國東大門已為巴蜀之水東泄創造了條件,而今要作的是阻止巴蜀千百年來的積水一齊東下。在下提議利用三峽曲折彎道選一合適處設一臨時擋水河壩,一點一點地控制著將水放去。壩的材料已存於江中,就是搬天門山時折斷的登龍峰山頂。請巨靈神與二郎神君再出把力,將其拔起橫放於適合長度的河床中,待水位瀉至適合處,再用力將其下壓慢慢嵌進河床便大功告成。不知大帝可否允計而行特特奏告。』
聆聽諸神聞告不免交頭接耳贊起來:『這大禹不愧人間治水之能臣,點子想的真是恰到好處。』『瞧,那登龍峰折斷原是為大禹的妙計準備的,天意、天意!』『二郎神也不必為折峰之事遺憾啦,巨靈神又有將功補過的機會啦,皆大歡喜、皆大歡喜!』
玉皇大帝聽眾神交相讚不絕口,這沒計劃周詳帶來的麻煩,也將為此迎刃而解,當即允諾,並任命大禹為托塔天王的副手,全權負責此事的善後。另囑請二郎神,巨靈神再花點力氣,將好事做到底。天門山都能搬走,這半截登龍峰當然難不到二位啦,二郎神、巨靈神便欣然應了命。
大禹被帶到托塔天王江北的大本營,禹告訴天王要派人丈量登龍峰折斷入江這段巨岩的長度,然後尋適合此岩長度的三峽谷口,再將此岩搬去橫卧於那谷口便成功了一半。說罷禹就要去準備度量的繩索,部下雖揹了些可哪夠,正著急,二郎神聽了說這還不容易,將他的方天化戟往江底一插,說聲『起!』待那戟把長至斷岩峰頂按住,這方天化戟就成了登龍峰斷岩的長度。禹見此不由贊道:『人間難事到了神君手中,簡直不費吹灰之力,真是大開眼界,佩服、佩服。』二郎神聽了禹的讚揚美嗞嗞的,心想還是人間有真情,一點小事都讓他們感激不盡,於是又自告奮勇,拿著那方天化戟的尺子在三峽中比劃尋找合適的地方,終於在一處葛洲的地方找到最佳位置。禹和二郎神向天王稟報了選址結果,天王實地察看了一下,便命巨靈神再展神通,將那斷折下來的登龍峰岩從江中拔起,穩穩嵌於葛洲水道中,禹四周檢查一遍非常滿意,將其稱之為葛洲壩,請巨靈神每日前來巡視巴蜀之水漫過的情形,水小了,就用腳往下踩一踩,讓水一點一點下流,直到將壩踩入江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