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 韓儀)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當地時間5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落下帷幕。此間專家認為,此次峰會是中非合作邁入歷史新時期的一次重要會議,其成果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引領中非各領域合作深入發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約翰內斯堡主持峰會,並在開幕致辭中全面闡述了新一階段中國對非關係政策理念。此次會議上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行動計劃(2016—2018年)》,會議一致同意將中非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這意味著中非今後的合作領域將會進一步拓展。」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張宏明對中新社記者指出,中非論壇成立以後,雙方合作相較以前的最大區別就是「規劃發展」。「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應雙方合作趨勢而生。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鄧延庭指稱,傳統中非合作主要集中在經貿領域。此次「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中非合作領域亦引向政治、人文、公共安全等領域,使非洲更多受益。「這也是保證中非合作關係平衡的一個手段」。
中非友好合作源遠流長。自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非合作更是碩果累累。15年間,中非貿易額由100億美元躍升到2200億美元。中國對非投資存量也從5億美元躍升到近300億美元,在非投資興業的中國企業超過3000家。如今,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
隨著中非間合作的不斷發展,雙方其他領域合作的加強迫在眉睫。「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提出正是對中非關係不斷深化發展的一個回應。」鄧延庭表示,從此也可看出,中非雙方已把中非合作論壇這種多邊機制下的平台運用得更加成熟。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副主任楊寶榮稱,此次峰會是階段性的最高規格會議。在這個節點提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定位,不僅是對過去中非合作成果的肯定和總結,更可有效促進中非關係定位的提升。
楊寶榮認為,中非合作關係的重新定位在當下提出「恰如其分」。他表示,當前中非合作共同發展過程中,在國際關係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面臨經濟下滑、反恐形勢嚴峻等問題對中非間合作方式和定位提出進一步要求。
不僅如此,中非當前都處在未來發展的戰略性節點上。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新時期,且即將步入「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而非盟正在根據規劃未來50年發展的《2063年議程》聯合自強、發展振興。雙方合作定位的進一步提升,可助中非實現戰略對接,進一步促進雙方的深入合作發展。
在習近平提出的未來3年同非方重點實施的「十大合作計劃」中,這種「對接」的脈絡清晰可見。該計劃是在「全面合作戰略夥伴關係」下的具體措施,涉及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金融、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和平與安全十個方面,涵蓋了中非當前社會均竭力尋求發展的各個方面。
而為確保「十大合作計劃」順利實施,中方決定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張宏明指出,在對非發展基金上,中國一次性增加50億美元,比以往翻番。這說明非洲在中國對外發展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據楊寶榮介紹,「十大合作計劃」最大亮點在於對中非合作領域進行了專門細化。將以前零散的合作領域集中分類,這更有利於中非間各領域合作的加強。
中國外長王毅在峰會閉幕後對媒體表示,此次峰會取得圓滿成功,是名副其實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盛會。分析人士指出,作為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辦的峰會,作為自論壇成立來的第二次峰會,此次峰會成果豐富,必將為中非合作向著更廣更深層次邁進打下了堅實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