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當地時間11月1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引用古代先賢名言「把脈」世界經濟發展。
14日至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安塔利亞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習近平在峰會上表示,當前形勢下,亟需我們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怎麼看』,要精準把脈世界經濟形勢。二是『怎麼辦』,要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就業開出良方。」
「這就像一個人生了病,看起來是感冒發燒,但根子在身體機理出了問題」。習近平強調,找准了病灶,就要對症下藥。
中國的多重角色
此次峰會主題是「共同行動以實現包容和穩健增長」。金融危機已歷七年,但復甦高度脆弱,增長之困凸顯,主要經濟體走勢和政策更趨分化。
在題為《創新增長路徑共享發展成果》的講話中,習近平對世界經濟首先給出「一個基本判斷」: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
習近平還強調指出,現在看來,這次國際金融危機複雜程度遠超以往,解決起來需要綜合施策,絕非一日之功。這就是為什麼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已經7年,世界經濟恢復仍然緩慢、增長仍然脆弱的原因。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遠遠超出經濟學家和政府的預期。這既反映出此次金融危機的特殊性,又說明各國尤其是大國,在應對危機方面還有不足和可以改進的方面,特別是傳統的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改革方面還不到位。從習近平講話可以看出,中國對此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習近平在會上開出中國的「藥方」。「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習近平引用清代魏源的《默觚·治篇八》中的古語說,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我們的必然選擇。習近平提出四點建議:形成合力——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和協調,形成政策和行動合力。增強潛力——推動改革創新,增強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激發活力——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激發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力。注入動力——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公平包容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認為,要實現包容和穩健增長,就需要匯聚全球共同行動、共贏發展的信心和力量。G20正是「多邊搭台,雙邊唱戲」的外交大舞台,是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載體和渠道,有利於增加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制度性話語權」,這一不久前首次出現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的辭彙在這次G20峰會上得到充分體現。全會提出,將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近些年,G20峰會之外,金磚五國領導人以非正式會晤方式在G20峰會開始前先行協調立場,已成慣例。
「我們要相互支持和呼應,進一步推動二十國集團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變,既注重周期性政策,也同步推動結構性改革。」當地時間11月15日上午,習近平在此次金磚五國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上提出這一主張,得到金磚國家的一致響應。
分析人士指出,G20峰會是國際金融危機后大國經濟協調的重要平台,包含了三種力量:一是七國集團,即美英等老牌工業化國家;二是金磚國家,協調機制在深化基礎上有所升級;三是既不在七國集團,也不屬於金磚國家的中等強國,如韓國、土耳其、墨西哥、印度尼西亞等。
「中國在這三類里都具有話語權,本身是金磚成員國,而且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可以和七國集團對話,其他中等強國則希望可以被吸納到金磚國家,這是中國在外交上的多重身份和資源。」王義桅說。
「明年9月,我將在西湖之畔歡迎各位。」習近平11月16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工作午宴上,向二十國集團夥伴們發出盛情邀請。屆時,G20峰會將首次在中國舉辦。官方消息稱,中國作為2016年G20峰會主席國的工作將從2015年12月1日開始。在「中國主場」,中國的多重角色都將發揮更進一步的作用
王義桅進一步指出,G20峰會之外,中國倡導的在APEC範圍內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也是體現國家制度性的安排。在全球性的新一輪規則貿易和全球談判中,增強中國的聲音,增強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影響中國制度性的走向。
人民幣(6.3875, 0.0000, 0.00%)「入籃」
此次G20安塔利亞峰會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微博])完成特別提款權(0.728034, 0.0000, 0.00%)審查報告,明確指出人民幣滿足可自由使用標準,建議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
「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也期待金磚國家繼續支持人民幣『入籃』。這有利於完善國際貨幣體系,維護全球金融穩定,將是一個共贏的結果。」習近平在峰會期間表示。
此前,IMF總裁拉加德[微博]在美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發布聲明稱,其本人支持IMF工作人員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的建議。IMF工作人員分析認為人民幣已滿足「可自由使用」貨幣的要求,因而建議其應該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後加入SDR的第五種貨幣。IMF執行董事會將於11月30日開會審議最終結果。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IMF工作人員認可人民幣符合加入SDR的標準,標誌著這一進程從工作層面來講已經通過。儘管本月底執董會上各國執董代表也會有自己的考慮,但如無意外人民幣屆時將可以加入SDR。」
1969年,IMF創立了特別提款權(SDR),即IMF成員國對可自由使用貨幣配額的潛在債權,其實它是一種補充性的國際儲備資產,是IMF和其他一些國際組織的記賬單位,被形象稱為「紙黃金」。
自SDR創立以來,IMF已對其成員國進行了4次SDR分配,累計創造了2040億SDR,相當於2815億美元。
「這也將標誌著 IMF首次將一個新興經濟體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大大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舞台的地位,新興市場獲得更大的話語權,象徵性意義巨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儲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趙錫軍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對於中國、世界以及整個國際貨幣體系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體、第二大經濟體,其在大量資金和貿易往來中使用其他貨幣計算將使該貨幣承擔巨大壓力。人民幣加入SDR后地位得到提高,將使全球經濟進一步減少對少數幾種貨幣的依賴,並在貨幣儲備、跨境貿易、投資等領域中獲得更多選擇。
不過,儲殷提醒,人民幣國際化並不是加入SDR就完成了,而是一個長遠目標。中國金融改革基本方向在於提高整體市場化程度,逐步與國際市場對接,從而為廣泛使用人民幣帶來更大便利,讓它能在全球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