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印象中的公債、統購統銷、人民公社

作者:花名雞仔  於 2021-6-22 21: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我印象中的公債、統購統銷、人民公社,共產黨在1949年從國民黨手中接過了政權后,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西方加上美帝不但不幫忙還乘機踩上了一腳「抵制加封鎖」。中國受辱百多年再加連年戰亂國家本來就窮,解放前夕一些資本家連同國民黨殘兵大量往外逃,國民黨當局還把搜刮進來的財富帶走,新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何來不窮,在當時要人才無人才,要技術無技術、資本更別說了,當年可以用四個字「一窮二白」來形容,新中國初立之時,國家一窮二白相信不會有人會否認。

錢財被資本家和國民黨當局被帶走了,怕死怕事的人才也跑了、技術也沒有,在此情況下瘋子也是寶、我記得解放軍在小鎮把一個經常在路邊寫詩的瘋子帶走,然後帶到飯館吃飯和整理頭髮後由吉普車運走,聽說是位人才。新中國初期的的確確是一個「三無」國家。初期的新中國領導者想要把一個「三無」又破爛的舊中國翻新談何容易。當年共產黨領導者在「三無」的情況下,只能自力更生不斷摸索前進,希望能找出新道路,他們最終目標只有一個要把國家搞強搞富,後來的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中國搞自力更生我個人覺得有成功也有失敗,1954—1958年的公債(我家也買過、好像是5塊錢)、1953年開始的統購統銷我也經歷過,最困難時每人七根火柴。

我舉一兩個成功與失敗的例子,新中國在「三無」情況之下用自己的智慧搞出了兩彈一星,兩彈一星是國家的肌肉,有了兩彈一星別人才不敢明目張胆來欺負,有了兩彈一星中國才有良好的發展空間,這算不算是成功?失敗的一面也不能否認,人民公社就是失敗的一例,相信不會有人會說人民公社是成功的,深翻改土、小高爐、我個人覺得也是失敗的。前期的領導者在「三無」情況之下帶領的人民不斷摸索前進,希望能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子,在「三無」情況之下自力更生摸索之中有失敗是難免的,想把國家搞強搞富其目的是對的,我個人認為在摸索前進之中一些失敗不是罪,人不是神,我認為任何人都不必承擔,古人有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那來成功。

解放后的農村從單幹戶到互助組、從初級社到髙級社,然後走進了人民公社,這一時期我是經歷過的,當年年紀雖小但也略知一些情況。互助組這個階段田和地還屬於私人財產,互助組是村民互相幫助相互幫忙的一個時期,說白了就是勞動力多的家庭幫助勞動力少的家庭。互助組也不是到那都可以有人幫或到那都可以幫人,農村互助組是在當時環境下由政府組織起來的,大約是十戶、八戶為一組,這一組勞動力多的家庭農活先幹完就去幫助沒有幹完的家庭,一天幫忙干不完就繼續幫忙到幹完為止。

互助組時期我家窮只有母親一個勞動力,我朦朧記得我家也有人來幫忙過,我記得來幫的只有一個人,受幫忙家庭要給來幫忙者的伙食,來幫者在受幫家庭吃兩餐、中午粥、晚上飯(紅薯飯)。大部分家庭也只能提供「紅薯飯」,在當年有「紅薯飯」吃也算是比較富有的家庭了。我家當年大部分日子一日三餐都喝粥,只有客人到的時候才吃得上「紅薯飯」。所以說給來幫忙的人吃「紅薯飯」算是高規格了,關於田和地是在什麼時候歸公的,是初級社還是高級社我不大有印象,

進入人民公社后農村(我村)變化很大,我對人民公社印象比較深刻,我們公社是由我們村子周圍十里八鄉的村子組合形成的,後來我們公社又分為兩個公社。公社初立時公社的辦公地點就設在我村,辦公地點就設在大地主的「存蘆」里。解放后「存蘆」是用來做學校,公社辦事處佔用學校後學校就沒有了固定地點課室經常換地方,這一年朦朧記得是讀四年級,四年級換了兩處地方上課。

我記得公社初立時一切實行軍隊建制,我的村子納入了第八連,我村比較大一共分為三排,我們屬於第二排(我們的排長搞女人要開大會批鬥,開會前夕得到消息怕被斗,連夜帶著女的想偷渡香港,走不成兩人藏在山洞中后被抓回,他的故事在我自術有一篇),后每排又細分三個生產小隊。當年上至省下至公社都設有三個書記,第一書記、第二書記、第三書記,我村同一時期出了兩個書記,第二和第三書記、一個村子同一時間出了兩位書記,可能風水好,佔盡了天時地利吧(當年共產黨是不信風水的)也可能是公社設在我村的緣故。

公社是集體勞動各有分工,每天晚上開會都要評工分,以後按工分買口糧,一天的整工分為10分為,有七分、八分、九分,最高就是10分了,我由於長得小幹不了重活每天只得5分,也叫半勞動力。所以當年出現很多超支戶,什麼時候都有膽大撐死,膽小餓死的人,我村出現過天天煲飯食的超支戶。

分工分得得細,老弱婦孺撿糞積肥,男的多是放牛,每日專門有人敲鑼通知社員起床,建起大鍋飯後為了節省時間不用回家吃,中午有專人送飯到田裡,我村田地遠來回佔了兩三個小時,送飯每天可節省在來迴路上浪費的大量時間,辦飯堂開始時每家每戶家裡糧食要交出,當然有些家庭不願全部交出私藏了一些,後來看到一日三餐有人煮好飯,而且有魚有肉,覺得私藏那些糧食也沒有用,后來也交出了,我朦朧記得大鍋飯不到一個月就採用分粥了。

村裡還辦起了「託兒所」和「幼兒園」,「託兒所」和「幼兒園」當年在我村是個新名詞,像我們這類窮鄉避壤的小農村那見過「託兒所」和「幼兒園」這種東西,聽也沒有聽過見也沒有見過更別說有了。我村有「託兒所」和「幼兒園」真正是托公社的福才能實現。我們的第二排「託兒所」和「幼兒園」設在地主樓房裡,樓房三層高磚屋構造,每層有五個房間、地下做「託兒所」和「幼兒園」,二樓做生產隊糧倉,有了糧倉后麻雀也托公社福有大量免費穀子吃。我記得是「託兒所」和「幼兒園」安排老人看孩子,其中還有一個富農婆,生產隊分工按人而用各施其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0 00: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