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經過漫長歲月形成的小農村「媽廟」,大概是這樣形成的。

作者:花名雞仔  於 2019-1-19 00: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經過漫長歲月形成的小農村媽廟,我推測大概是這樣形成的。丘陵地帶廣東惠陽地區,大亞灣邊上有個偏僻小農村,周圍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山岒它名叫媽廟,媽廟三、四百年前是個水淹之地,周圍只有幾個露出水面高低不平的山岒土丘。媽廟最原始居民是水上人(漁民),這些水上人過去在沿海一帶靠捕魚為生,最初水上人為了安置老小,在這些偏僻地方搭棚居住,時間一久遷移來的人越來越多,后才有泥磚屋出現,惠陽大亞灣、深圳大鵬灣沿海一帶到處都有這些原居民。我推測媽廟村大概也就是這樣形成的。

媽廟地處低洼之地,除了幾個有高低不平的土丘外,其它全是浪釘壩后稱紅樹林。媽廟這塊地方經過漫長的地形變遷后,地勢慢慢抬高水位逐漸退卻,這塊地方才聚不少人群,人群由各地不斷遷入。沿至今日媽廟一共有六姓之多,人群中有水上人也有岸上人初期各講各的方言。有興寧話、學佬話、客家話等等,由於遷入的人群中講客家話的人佔多數,經過幾百年演變成全村都講客家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客家佔地主了。媽廟遷入的人群有先後,先遷入的所佔地勢位置比較好地勢也比較高,后遷來的地勢都很低,這些后遷入者的房屋每逢打颱風必遭水淹,有時會把房屋淹沒到一半,水位淹至膝蓋臍位是平常事,由於地方有限略為高一點的地方都建有房屋。

媽廟村人按姓氏蘇、何、李、吳、蔡、張先後遷入,有些後進村的就在別人屋后建屋,連祠堂也一樣。我們的太公進村時所佔位置也不錯,後來兄弟分作兩祠堂,我們這一支是弟弟,弟弟不想離太公祠堂太遠,附近也沒地方蓋祠堂,所以我們在別人祠堂後面建祠堂,只隔了一道牆。分了祠堂后族人開枝散葉人口逐漸增多,由於媽廟沒有地方建屋,很多族人只能往外遷。我們祠堂人遷到如今的深圳大小梅沙至澳頭一帶的特別多,澳頭附近的大沖()姓李的據說就我祠堂的族人。在媽廟無可否認姓蘇的人所佔位置最高,無論多大的暴雨颱風對他們全無影響,姓蘇最先進入媽廟的全是水上人

媽廟整個村只有兩個小水塘,其中一個水塘幾乎姓蘇獨佔,這個水塘在兩小山之間,也是蘇姓水上人最先到的地方。整個村子的兩個小水塘之水是世代村民的生命水,六姓幾千人就靠這些水飲用,而且還是人畜共用,水塘的周圍斜地菜園農作物也全是靠此塘水生存,媽廟遇見旱季兩個小塘都會幹涸無水,村民要走一個多小時到媽廟河上游挑水飲用。旱季上游也沒多少水,媽廟村民年年在河的上游耙沙堤堵水,耙沙堤所用的工具是把耙田用的耙,用一條條竹片把耙的空隔封實,再用牛拖拉著耙把河裡上下兩方面的沙往上堆,築成一條高高的沙堤壩,沙堤壩遇到暴雨就會缺堤,耙沙堤堵水主要用作附近農田旱季灌溉用,媽廟人山塘無水用時就是走到這裡挑水,由村裡到這裡挑水,挑一回水起碼要兩個多小時吧。

 

(總篇) 我的自述-(70年經歷及所見所聞)(加加插插修修改改難免有重複,請見諒)

熱帖:健康生活寫博客,贊也好彈也罷,能獲如此'青睞'就高興。

():家鄉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二十年間家鄉生活見聞

親身經歷大躍進、人民公社大鍋飯、三年困難時期 )

():童年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童年鄉間生活

第一次隨流走、第二次坐船走、第三次八日八夜行程 )

():偷渡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 …三次難忘的一段旅程

經歷過六七暴動、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掣水、有史以來山泥傾瀉)

():香港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十一年間香港生活見聞

經過打工、開外賣店及餐館、賣水晶生涯 )

():英國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四十多年間英國生活見聞

():生活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七十多個人生活點滴

():諞閑傳: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 …七十多年來見聞

東拉西址閑聊七十年來見聞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8: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