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家鄉的回憶

作者:花名雞仔  於 2016-12-4 19: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家鄉的回憶。

廣東屬於丘陵地貌,沿海一帶每年都打颱風,我村有三、四百年歷史,六姓人之多,素有小金山、小香港之稱,遠近村莊都非常羨慕我村,女人都想嫁進我村為榮,全村主要以務農為主,過去也盛產海鹽(解放前),我村耕地很少,水田多數是在兩山之間我們叫(坑籠田),這些田(弧奇)很多(吸血螞蟥),坑籠田是一塊接一決由下至上的,我村離海邊很近地勢很低,在海壩附近也有一些咸田(海壩全是浪釘樹,現在叫什麼紅樹林)

坑籠田

我村全村都是客家人,大部分男人出外工作,海外的、港澳的,國內其它城鎮的到處都有,南洋特別多,村裡的家務農活幾乎全靠婦女,總之全村以女人為主力,這一帶婦女特別能幹,例如犁、耙、板桶(打穀用的)、篾席(圍剿)這些大形農具大多都是婦女一個人挑去的,春耕或收割季節狂風暴雨照常工作,收割季節遇見打颱風,為了搶收那些稻穀,春耕趕季節冒著狂風暴雨那才叫苦。

板桶(打穀用的)、篾席(圍剿)

 

我村房了一般還算好,就算那些泥磚土屋地基也很好,離一米左右全是花崗岩石條,每條最少都有一尺高一尺寬長一兩米,連門框、窗框都是用此石條,我村那一帶沒有花崗岩山,從那裡弄來不得而知。

祠堂這是公社時三排飯堂,也是祠堂,兩樹后是全村飲水水塘,高的那棵是龍眼樹,

這一幅是村裡其中一個李姓祠堂,祠堂有三進的、兩進的、也有一進的、每進中間有個天井(不是井,是沒有上蓋的地方,比兩邊廂房低兩三尺左右),每進兩邊共有四間房,每邊兩間,門開在每進頭尾,兩邊廂房門相對的,最裡面是祖宗牌位,祖宗牌位前有一寬闊空曠地方拜祖宗用的(祭祀),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此拜祖宗,牌位底部放些公用器具,兩邊廂房長子居住的是離最近祖宗牌位,其次按兄弟大小往外,開枝散葉廂房不夠住,移出祠堂外另找地方居住。

大鯊魚發跡屋(存廬)

這一幅是地主房,頂樓有涼亭和一個水井,讀小學時經常上去聽老師講故事,是(小池塘養出條大鯊魚,一個農家子弟的另類發跡故事),發跡后回來建的,此房解放后做小學學校用,公社初期辦公地也是在此屋,后又改回學校,這家人評了地主,全部人在香港,改革開放房子己歸還,旁邊第一家是當年公社第二書記家。

李姓公會用地

這一幅是移居香港李姓捐款建的,好像是李姓公會之類用地,公社時也做過小學,我在此屋讀小學四年級,公社時小學搬來搬去換了好多處地方。

夫婦戰鬥原地

這一幅(摩托車處)是兩夫婦在門前打架,廚房用具全被男的打破,隔幾天重新買回自作自受。

公社時供銷社所在地

這一幅遠處樓房是當年供銷社(每月每人七枝火柴在這裡買),每月盤點一次,最前一家是小學同學住家,偷渡叫他走臨陣退縮。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shen_fuen 2016-12-5 00:17
家鄉總是有家鄉味
回復 花名雞仔 2016-12-5 00:20
shen_fuen: 家鄉總是有家鄉味
人老思鄉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3: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