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天下鈴鐺,源頭盡在中國(下)

作者:農家苦  於 2019-3-12 02: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水磨坊|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5評論

關鍵詞:中國鈴鐺, 世界傳播

中華文化的基因是非常優秀、非常強大的,它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優秀文化相結合,都能衍生出超乎尋常的文化精品來。所以,老祖宗告誡我們,中國的好東西不要輕易往外傳。這話是對的。

先不說中國四大發明傳出去以後,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給我們中國人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災難和痛苦。就說這鈴鐺吧,它在中國時不過是令器、禮器、樂器、法器、飾器、報時器,而到了國外,它卻在原有的形式與功能的基礎上,被其他民族發展、再創、升華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造型,並被賦予了難以計數的用途。

回顧自己,放眼世界,我們更能看清楚一項偉大發明的作用,彌補我們過去對鈴鐺認識上的不足,史失而求諸野,東失而求諸西,以便於更全面地評價鈴鐺,領略神工,激賞神州上古時代,禮樂盛行、詩文並重的政治教化制度。

中國鈴鐺的外傳,主要有「東傳」和「西傳」兩條明線。還有兩條暗線,即從印度直接到英國,從中國直接到奧地利與俄國。

東傳日本,便止於日本,因為日本往東,洋流滾滾,扶桑之外,再無扶桑;而西傳印度,則絲綢之路綿延,茶馬古道縱橫,西亞、埃及、以色列、義大利、歐洲大陸、英倫三島,曲里拐彎,星羅棋布,一眼望不到邊。

最後,鈴鐺在英國物壯而老,盛極而衰,走完了它亮麗、輝煌、神聖、宏偉的一生。然而,落紅有情,春泥護花。鈴鐺轉世后卻啟蒙、促成了現代鐘錶的誕生與發展。

鈴鐺出國后,基本上是沿著「宗教——世俗——再宗教——再世俗」的路徑發展演變的。

第一站印度和日本。中國傳統的政教,是被印度的宗教摻沙、兌水破壞掉的。印度為此遭受的報應是,永遠享受不到政教帶來的理性、謙和、團結與統一。國民陷在宗教狂熱與世俗極端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國家桎梏在宗教紛呈、教徒滿地,誰也不願意皈依誰的分裂苦局中,難以逾越。

印度教與佛教,都沒有沿用中國的政教、樂教傳統,而是借鑒了中國的宗教傳統,把鍾(無舌鈴)主要運用在宗教儀式上。這個傳統被印度人發揚光大,一直影響到後來的猶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印度教的教徒把大鐘架設在神廟建築的入口處,或通往聖所密室大門的上方。敲鐘是信徒們祈禱儀式的一部分,是他們祈福的重要手段,藉鐘聲以通神。

在佛教看來,鐘聲可以在人與佛菩薩之間傳遞善業信息。鐘聲也是智慧、和善、忍耐和洞察的象徵。敲鐘乃是信徒向佛菩薩彰顯善業的手段。

日本人最迷戀「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空寂與曠遠的意境,他們鑄造的青銅大鐘,重達30噸,需要20幾個和尚的協作努力,才能敲響大鐘,一鳴驚人,讓方圓48公里內的人們,都能聽見,都能警醒自勵。

埃及,是一個神話發達,世俗繁榮的國度。它在文化原創方面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後起的希臘和羅馬,巴比倫與波斯。埃及在很多方面直逼中國。印度居於中國和埃及之間,它既吸收來自東西兩面的優秀文化成果,同時也傳播來自埃及和中國的好東西。

鈴鐺由中國經印度傳到埃及,印度卻把埃及的冥王神話和鍾鑼迷信傳回中國。

我們中國的「閻王爺」稱謂,直接的來源是印度,是梵語,但實際上是來自埃及。古埃及人對死亡的重視程度,遠超其它民族。他們的冥神俄西里斯(Osiris)才是最早的、真正的閻王。他的墓都已經被發掘了。

中國人送禮忌諱送鐘的習俗,源頭也來自埃及。埃及離中國太遠,中國人的禮器鍾、樂器鐘,到了埃及,竟然被埃及人用在了慶祝冥王節日的慶典上,成了最早的喪鐘,喪鐘後來又被銅鑼(flat gong)取代。閻羅王,應該乃是「閹鑼王」的諧音名。

我早說過,漢字的神奇之處,不在於象形,而在於讀音。當初上帝完成創世工作以後,便把亞當叫到跟前,任由他隨口定名。亞當叫什麼,那物就定名什麼。亞當說出來的話語,很可能就是中文形聲字的聲旁。送鍾寓意送終,四樓聯想死嘍,這些未必都是迷信。

希伯來人在鈴鐺經過以色列傳至埃及的時候,他們可能還在埃及,跟在埃及法老後面廝混哩。所以,鈴鐺對猶太人的影響,主要來自埃及。據說是摩西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以後,在快要進入應許之地前,才把鈴鐺介紹到以色列。因為摩西在埃及時學習過聖職,他對鈴鐺的熟悉程度,可想而知。

摩西五經之一的《舊約.出埃及記》第283335節,上帝要求摩西的哥哥亞倫做大祭司,對他的外袍裝飾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袍子周圍底邊上要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做石榴。在袍子周圍的石榴中間要有金鈴鐺:

一個金鈴鐺一個石榴,一個金鈴鐺一個石榴,在袍子周圍的底邊上。

亞倫供職的時候要穿這袍子。他進聖所到耶和華面前,以及出來的時候,袍上的響聲必被聽見,使他不至於死亡。」

金鈴鐺,即銅鈴鐺。石榴乃是應許之地富饒的象徵,鈴鐺則是分別為聖。

這段聖經記載,讓我們頓然醒悟:鈴鐺確實不是凡品,鈴聲才是正聲,聆聽就是「聽鈴」,聽鈴。乃是聆聽上天的警訊與教誨。所以,「聆聽」一詞,主要用於年幼對年長,下級對上級,官民對上天。

這段聖經的經文,既可作為「鈴鐺避邪」的正解,也可作為在小孩子的手腳和脖子上系掛鈴鐺,以保其富貴不夭折,這一傳統民間風俗的神聖理由。

關於鈴鐺避邪之說,後來還衍生出一個專門的品種——風鈴(Wind chime)。

猶太人把「真神」介紹給羅馬,同時也把鈴鐺和鈴鐺發出的「正聲」帶進了羅馬。換句話說,是猶太人把鈴鐺傳到古羅馬和後來的羅馬帝國的。從此,鈴鐺便在歐洲大陸開始了它的新旅程,同時也逐漸進入到它「鈴生」最輝煌、最鼎盛的時期,由天主教到基督教。需要指出的是,歐洲人的教堂鍾是有鈴錘的大鈴鐺,不似東方中國和印度的寺廟鐘沒有鈴錘。

公元400年,由那不勒斯天主教的保利努斯主教(Paulinus of Nola),率先將天主教的教堂鍾介紹到基督教的教堂。

公元604年,教宗沙彬(Pope Sabinian)正式使用教堂鍾舉行基督教的祝禱儀式。羅馬帝國崩亡后,鍾用於宗教的傳統,又在歐洲得以恢復。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隨著基督教在歐洲的傳播,凝聚信仰、警示危險的鐘和鐘樓等專門知識,也由基督教的僧侶,從義大利迅速傳播到整個歐陸。

鍾到達英國的時間,官方記錄是公元650750年,已經是中國的唐朝了。聖.比德(Saint Bede)首先把鍾用在葬禮上,做喪鐘,使之大眾化,很快鍾就在英倫三島普及了。

後面的幾個世紀,隨著冶金和建築的突然大轉型,文藝復興以後,歐洲教堂鐘的塊頭和聲音都變大了。在天主教建築流行期間,教堂接受了大量的鐘樓,教堂鍾也鑲嵌上了設計複雜的裝飾。

鍾在英國,有似唐詩在唐朝,宋詞在宋朝,元曲在元朝,明清小說在明清,紅衛兵遇到文化大革命。英國人對教堂鍾和拉繩敲鐘的喜愛,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

英語的Bell,詞根bel warfight,表示戰爭、打鬥; 還有一個佐證詞是rebellion,反叛。

但其實在英國歷史上,鍾既沒有引發過戰爭,也沒有阻止過戰爭。詞根的打鬥意思,顯然是來自鈴錘和鈴壁之間的碰撞、敲擊或拉振。更可能預示了後世鍾學家們(campanologists)的敲鐘比賽、「搶鐘樓」(tower grabbing)競爭和「編鐘敲奏」(change ringing)過招。

英國與北歐一樣,在鈴鐺和教堂鍾傳入以前,教士和公共服務人員,只敲擊用破銅爛鐵造的盤子或臉盆,來吸引會眾和顧客。進入中世紀后就開始敲鐘了。當時的人們認為鐘聲可以驅趕魔鬼,平息暴風雨。新教興起后,教堂便把大鐘掛在輪*上,以便更好地控制拍子,不似歐洲大陸大多數教堂那樣,隨機地敲響鐘聲。鍾學家們還由此鼓搗出一套複雜的「編鐘敲奏」戲法。

英國大約有5000座教堂,每間教堂都有敲鐘人,就象《巴黎聖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一樣。他們居住在可以聽到教堂鐘聲的地方。除了每周在自己的教區練習,即在周日的禮拜活動和婚禮上敲鐘,許多「鍾學家」還喜歡拜訪其他教堂,在儘可能多的教堂里拉鍾繩,輕舒猿臂,一展牛力。

國家有專門研究鐘的雜誌,大學里有敲鐘協會,甚至還有一個全國性的敲鐘委員會。時至今日,英國人不僅酷愛在教堂里敲鐘,而且還想把這項體力活列入奧運會項目。

吃貨多的地方,肯定美食充盈。英國人不光鈴鐺玩的好,鈴鐺到他們手上,造的也好。鈴鐺的造型,想象不到的豐富;鈴鐺的質地,無與倫比的精良。

維多利亞時代的富庶與繁榮,工業革命后的鑄造技術和設計水平的突飛猛進,都給鈴鐺的生產和裝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榮光,從而締造了一個大英帝國中的鈴鐺王國。英國人自豪地稱自己的國家是「振鈴島」(The ringing isle)。

就拿英國最著名的鈴鐺款式——仕女鈴鐺(lady bell)來說,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服裝,總體上分為五個時期,即浪漫主義時期、新洛可可時期、巴斯爾時期、「S」時期和霍布爾裙時期。幾乎每個時期的浪漫、優雅、豪邁、自信,還有俊美和繁文縟節(gingerbread),都在鈴鐺的造型和裝飾上留下了神來寶相。

在英國,雖然鍾、鈴、鐸都叫bell,但bell之前會用功能限定詞加以區分。如Church bell指教堂鍾,大鐘;Hand bell指鈴鐺或金鐸;School bell則專指有手柄的金鐸。Door bellBar bellCall bell等,完全是古典鈴鐺的變形。

說句實話,英國人看中國人,就象中共體制內的現任領導看待老領導、前任領導一樣,覺得機會輪到我了,你最好給我靠邊站。你活的太久,知道的太多,還對我的政績評頭論足,不屑一顧,所以,我要堅決封殺你,處處抹黑你,把你徹底搞臭,讓你永世不得翻身。

中國人看待英國人呢?老領導本來就看不慣繼任,加上新領導張狂,不把老領導放在眼裡,所以,我要攪動輿論,派發傳單,繼續宣揚我在任時的功勞,把你貶的一無是處,讓你不好混。

有趣的是,英國人瘋迷中國人發明的鈴鐺,而中國人卻把英國人發明的乒乓球玩成了國技。「叮噹」對「乒乓」,雖然不共氣,倒是也同聲。

美國雖然由來自英國的新教徒開埠,但她並沒有繼承英國的熱鍾愛鈴傳統。著名的費城自由鍾還是委託英國人鑄造的,美國人自己也忙活著造了一次,但大鐘造成后兩次裂開,一次嚴重破裂,發聲嘶啞,最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巡迴展出後送進博物館,而且在運輸途中裂縫越來越大。

美國費城鍾何以會裂開?難道是英國人故意要羞辱美國人?我看不是,因為輪到美國人自己造的時候,依然裂開。原因乃在於,鐘聲自古代表天聲,代表上帝的聲音,代表團結和警醒。美國人召集兵勇打仗,開議會敲鐘,代表的是政府的聲音,人的聲音;自由精神與團結警醒悖逆,所以上帝讓它嘶啞。

上文提到,中國鈴鐺外傳還有兩天暗線,即從印度直接到英國,從中國直接到奧地利與俄國。印度是繼中國之後,在銅器製造方面最具天賦的國家。其設計水平和原創能力,堪稱世界一流。英國統治印度200年,把印度的世俗鈴鐺鑄造技術,也引入了大英帝國的雍容、厚重和大氣之中。

奧地利的青銅鑄造工藝,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它是由匈奴人帶過去的,但其神韻卻十分契合中國商周遺風。該國生產的青銅仕女鈴鐺,還有後來居上的俄羅斯黃銅仕女鈴鐺,都成了現時國際鈴鐺品類中的翹楚。尤其是俄羅斯的美女鈴鐺,雖然昂貴,但絕對值得收藏。

雕塑與鈴鐺的結合

我在上文中推測,鈴鐺的發明人很可能是一位女人。你還真不能說,我是憑空臆造的。因為鈴鐺在它最輝煌時期的造型,恰恰就是仕女鈴鐺。女人終於還魂,女人也終於現身,最後完成了一個完美的生命循環圈(perfect life circle)。

1915年,德克薩斯州利柏提的婦女活動家凱瑟林.盧森伯格複製了一口自由鍾,以此來推動婦女獲取投票權的運動。這個複製品被稱為「婦女自由鍾」或者「正義鍾」。她把鐘的鈴舌綁住,使其無法發音。活動家們宣布,要到有關投票結束,婦女獲得選舉權后,才讓「婦女自由鍾」發出聲音。到1920年,美國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終於賦予婦女投票權。

你看,鈴鐺最後重點回報和服務的,也還是女人。

幾點感悟:

1、印度、中東和歐美的宗教,都是步中國上古的政教後塵,它們都接受了中國政教中的詩教和樂教形式。基督教的唱詩和奏樂,濫觴正是中國的禮樂教化。中國的政教遠遠高於後來的宗教。因為中國人信天就是信上帝。天子就是大祭司、大主教,國家用行政手段來監督個人信仰,並保障信仰得以實施。

2、鈴鐺的歷史幾乎貫穿中華文明的始終。鈴鐺的外傳史實,讓那些一心想抹殺中國的貢獻,懷疑中國人和中華文明是外來、西來的羊雜碎和土鱉蛋們永遠閉嘴。以後誰要是還相信中國人的祖先是從非洲來的,中華文明是外來文明,就把誰罰去解開老虎脖子上的鈴鐺。

3、鈴鍾在哪裡,哪裡就有神的臨在。當中國就是鍾國的時候,神,就住在華夏大地,所以,中國就被稱為神州。當英國成為振鈴島(The ringing isle)的時候,神,就住在英倫三島,所以,英國就成了日不落帝國。

一個國家的興起,一種文明的復興,首先要把神迎請回來。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不靠口號,也不靠經濟和軍事實力,而是靠每個人對自己文化的真正自信和認同。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文字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3.10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5 個評論)

回復 sweets 2019-3-12 03:14
處心積慮哦。
好像有一個感覺,離開了那塊文化的聖地,再鼓吹那個洋洋洒洒的過往雲煙,作者的意圖可能被正確的對待和重視嗎,營造一個昏暗的小酒庄,撒一把茴香豆,讓布滿血絲的渾濁的眼球、泛黃的大板牙們呵呵呵......
為樓主鼓掌!
回復 農家苦 2019-3-12 03:43
sweets: 處心積慮哦。
好像有一個感覺,離開了那塊文化的聖地,再鼓吹那個洋洋洒洒的過往雲煙,作者的意圖可能被正確的對待和重視嗎,營造一個昏暗的小酒庄,撒一把茴香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男女,你仔細看長得並不好看,為何他們能享受到那樣的文化盛世?因為他們有信仰,追求道德,信奉上帝。有神的地方才會有美,有美的地方才會有審美。沒有前提,什麼都談不上;有了前提,一切都會改變。這才是本文要傳達的信息。
回復 sweets 2019-3-12 04:18
農家苦: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男女,你仔細看長得並不好看,為何他們能享受到那樣的文化盛世?因為他們有信仰,追求道德,信奉上帝。有神的地方才會有美,有美的地方才會有
用茴香豆式的文筆來傳遞英國維多利亞的信仰嗎?
回復 農家苦 2019-3-12 04:25
sweets: 用茴香豆式的文筆來傳遞英國維多利亞的信仰嗎?
什麼叫茴香豆式的文筆?
回復 sweets 2019-3-12 04:40
農家苦: 什麼叫茴香豆式的文筆?
漢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有見地的努力。
如果是我理解錯了的話,其實你並不欣賞它(國)民族的文化的,就像嚼茴香豆,本族文化的味道最不錯了哦。
回復 農家苦 2019-3-12 04:58
sweets: 漢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有見地的努力。
如果是我理解錯了的話,其實你並不欣賞它(國)民族的文化的,就像嚼茴香豆,本族文化的味道最不錯了哦。
這個有點太籠統。我在文中已經界定的很清楚,沒有神在的時候,那些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知識分子,差不多從孔子開始,他們夢寐以求恢復的文化傳統,與今天大英帝國遺老們念念不忘的維多利亞文化傳統,其實是一樣的。都是一種神在文化,令人神往。

大多數文化扒糞者批評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實不是我定義的文化。當然,對中國糟粕文化討厭卻又規避不了,用「搬運的法門「將其搬離中國,或者來個歷史虛無主義把它擦拭掉,都不失為一種文化保健妙法。
回復 qxw66 2019-3-12 06:41
救命啊,這麼長,還彎彎繞。。。
回復 農家苦 2019-3-12 07:21
qxw66: 救命啊,這麼長,還彎彎繞。。。
首尾兩黑, 目的就是方便大帥瀏覽的
回復 qxw66 2019-3-12 07:40
農家苦: 首尾兩黑, 目的就是方便大帥瀏覽的
你欺負偶老。。。
回復 農家苦 2019-3-12 08:04
qxw66: 你欺負偶老。。。
是關心
回復 qxw66 2019-3-12 08:15
農家苦: 是關心
冒充大師
回復 農家苦 2019-3-12 10:38
qxw66: 冒充大師
老貓不在家,小貓上鍋台。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9-3-12 16:27
用心良苦啊,功夫深厚。
如此宗教歷史文化文物國家地理人文當代,有一鈴鐺串起,如串起珍珠,光彩曜目。
俺有幾點小疑問,農兄應在文章里理清。
1,印度教比佛教的歷史都古老。今年是佛歷3045年。3000年以前,要說中國的鈴鐺和政教形式傳入並影響印度教,佛教,估計離事實太遠。
2.同樣,基督教興起於2500 年前,也不太可能受影響。
3.關於閻王爺的說法,建議農兄刪掉,不僅僅牽強,而且不恭,不是開玩笑的小事。等閻王爺找到你,hi,小農呀,來來來,在我面前把你的故事再講一遍,那就真的不搞笑了
4.佛教對鐘鼓的象徵意義,不是你寫的這樣,請古鉤一下,修改一下。
5.按我的理解,中國自古以來不是政教合一的社會形式結構,而是仿天道解構,即是以仿天人神的社會架構,而copy在人間。
天以上帝為最(注意中國古文化里的"上帝",與聖經里的完全不是一個神,現在的假教徒往往看到用的文字一樣,就理所當然認為是一樣的,令人哭笑不得),然後排班序列,人間即以皇帝為最,第次為序。
因此,禮樂的確是化育之上法,但中國以帝為制的社會架構,卻的確不是現代人的政治理念中得政治。
在中國文化觀念中,天下唯皇家之私,故理政事得天下治理,是帝王之家事,隨身隨命帶的。與現代的政治大大不同。
回復 農家苦 2019-3-12 20:00
鬍子太長了: 用心良苦啊,功夫深厚。
如此宗教歷史文化文物國家地理人文當代,有一鈴鐺串起,如串起珍珠,光彩曜目。
俺有幾點小疑問,農兄應在文章里理清。
1,印度教比佛教
好,聽鬍子哥的,把那段玩笑話閹了。

沒辦法,在介紹中國鈴鐺外傳史的時候,主要是採集西方人,特別是基督徒撰寫的資料。有些觀點,甚至基本觀點,完全偏離了東方文化的原義。比如說,他們認為日本寺廟裡的撞鐘活動就是給遊客帶來好運的。所以,為了尊重原文的意思,我就沒有多想,也不想糾正他們了。因為這篇不是正規的鈴鐺史,只是簡單介紹,泛泛而談。
回復 農家苦 2019-3-12 20:05
鬍子太長了: 用心良苦啊,功夫深厚。
如此宗教歷史文化文物國家地理人文當代,有一鈴鐺串起,如串起珍珠,光彩曜目。
俺有幾點小疑問,農兄應在文章里理清。
1,印度教比佛教
我最奇怪的是,流行的觀點認為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的五大洲不似現在這樣交流方便,基本上都是孤立發展的。可是,鈴鐺的漫遊史卻證明,埃及和中國早就暗通款曲,互有往來了。那麼,中埃隔了那麼遠,兩國人民到底是靠什麼了解彼此的呢?商人?飛鳥?還是鬼神?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9-3-13 00:11
農家苦: 我最奇怪的是,流行的觀點認為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的五大洲不似現在這樣交流方便,基本上都是孤立發展的。可是,鈴鐺的漫遊史卻證明,埃及和中國早就暗通款曲,互有
就是這個問題。唐僧取經9981難,那時候都唐朝了,更早數千年怎麼交通?
回復 Polar_bear 2019-3-13 20:46
歷史捏造主義
回復 Polar_bear 2019-3-13 20:47
和歷史幻想主義,跟當今神劇同出一轍
回復 農家苦 2019-3-13 23:38
Polar_bear: 歷史捏造主義
你有非捏造歷史嗎?拿出來說服我嘛。
回復 農家苦 2019-3-13 23:41
Polar_bear: 和歷史幻想主義,跟當今神劇同出一轍
殘錘破鑼,妄想掩蓋鐘鼓齊鳴。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7 17: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