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西方流行的杵臼,是中國人發明的

作者:農家苦  於 2018-8-20 22: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水磨坊|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6評論

關鍵詞:杵臼, 發明, 中國人

子曰:食色性也。

別解:食,色性也

什麼意思?即中國人的飲食方式,模仿了男女方式;食即是色,色即是食; Men eat to sexWomen sex to eat。食與色,二舉同功,難以釐清。不信,你請看杵臼、盞匙和碗筷的形狀,哪一個的構造原理跳出了陰陽的範疇。

如果世界承認碗筷是中國人發明的,那麼,出於同一思維方式和構造原理的杵臼,必然也是中國人發明的,因為只有我們中國人懂陰陽、明男女,善於將「陰陽理論」和「男女造型」運用到生活發明中。

我...我...我讓你不信!

我讓你不信!

杵臼,英文叫mortar and pestle,對應中文名稱,pestle為杵,mortar為臼。杵臼,由兩部分組成,合在一起運用,從一開始就是由石頭做成的。

臼窩或臼槽,是存放穀物、藥材和調料的石質坑窩;杵棒或杵槌,則是用來搗進坑窩,通過槌頭與石壁的撞擊擠壓,讓穀物脫粒,讓藥材去殼,讓調料粉碎的木棒或石磓。

杵臼是人類最古老的發明之一。大約在原始社會,即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中國人的祖先就發明了它們。萬餘年來,它們基本上沒有改變過形狀和功能,就象中國人的器官和功能,從未改變過一樣。

按照中國傳統的單字命名法,「杵臼」的準確名稱是「舂」(chōng)或「碓」(duì)。其中,南方人叫「碓」,俗稱「碓窩」;北方人叫「舂」,俗稱「舂子」。

除了名稱和叫法不同外,「舂」和「碓」的形狀、功能和用法也有差別。

舂,是北方人用來搗粟(泛指穀粒),去除皮殼用的;碓,則是南方人用來脫粒水稻,去除稻殼,獲取大米的工具。舂,用手提舉;碓,用腳踩踏。舂,春秋以前主要是女人、女犯人乾的活;碓,男女都能幹,主要是男人乾的活。

雙手持杵於石臼之上。女人力氣不足,所以需要雙手提舉。

隹,乃禿尾巴鳥。碓磓的槓桿形狀,酷似啄木鳥,碓窩正是古人從啄木鳥的啄木之舉受到啟發而造出,也未可知。

一物二名,一物兩用,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舂」與「碓」,究竟誰先誰后?因為「碓」是用來搗碎稻穀的,「舂」是用來搗碎小米或麥粒的,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稻穀和小麥的栽培歷史。

據農史專家考證,在中國,稻穀的馴化栽培歷史,要遠遠早於小麥和粟米,而且稻穀是中國原產,而小麥則來自中東。所以說,「碓」要先於「舂」。

未去糠曰稻。禾+舀,舀字上部是爪,下部是臼,從石臼里取出稻米。

文獻記載說,宓犧造碓窩,雍父造杵臼。宓犧即伏羲氏,在女媧之前,女媧之後五十姓,至神農,神農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雍父是黃帝的大臣,與黃帝同時代,也就與炎帝同時代,二者前後相差甚遠。可見,稻穀在小麥、小米之前久也。

由此可見,杵臼在中國,最早是粉碎穀物用的農具,後來才延伸擴大為搗葯和搗佐料的用具。它們的使用地點和發展順序應該是碓房——藥房——廚房

眾所周知,中國是中醫中藥和中華美食的故鄉,發源地和歸宿地,而且素來講究葯食同源,搭上哪條船,都可以讓你「朝霞滿天魚滿艙」。

中藥在調劑之時,為了能讓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被煎煮出來,通常會將那些質地緻密、堅硬的礦石葯,如石膏、磁石、硃砂、代赭石、龍骨等;介殼類的牡蠣、海螵鞘、紫貝齒、青蛤、文蛤等,動物角質的龜板、鱉甲、鹿角等,進行粉碎處理;種子類藥材也需要搗碎,所以必須用到杵臼或碓窩。

如此用時繁多,用量巨大,中國古代的藥劑師們不得不借來「吃飯的傢伙」,將農具的杵臼和碓窩改進造型,減小尺寸,再造出搗葯、研末專用的「乳缽」或「搗藥罐」來,再於缽口或罐口增制一個蓋子,讓珍貴的葯末不再飛濺而出,造成浪費,同時也適合在夜間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候加班搗葯。

那家喻戶曉的「玉兔搗葯」神話故事,其實既不是傳說,也不是瞎編,而是月下加班的千千萬萬個搗葯童子、搗葯童女、搗葯老翁、搗葯阿婆們心中的願望,他們希望月亮上有個仙人也在搗葯,好陪伴他們度過難熬的漫漫長夜,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至於中國民間廚房裡常用的「擂缽」,口小腹大,內側有很多發射狀的粗糙紋路,為的是在搗磨過程中增加摩擦力。這件由杵臼或碓窩改造而來的用具,主要用來製作擂茶和研碎大蒜、辣椒等調味品,後來擴大到研磨芝麻、豆子、花椒、大料等。

因為大蒜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辣椒至明末清初才傳入中國,所以,用於琢磨它們的「擂缽」,想必歷史不會太長。而且,北方人吃大蒜通常是直接入口,無需搗碎,偶爾需要蒜泥配菜時,用碗和刀柄就可以應付;愛吃辣椒的百姓則主要集中在湘、黔、滇、川、桂、鄂、贛等地,所以「擂缽」的適用範圍沒有覆蓋全國,僅西南地區而已。

不過,這個擂缽的「擂」字,用起來可比「搗」和「打」傳神。小時候常聽外婆對舅舅們說,「小心我擂你!」。我當時覺得外婆的話怪怪的,為什麼不用「揍」,不用「打」,偏偏要用「擂」?難道「擂」比「打」更狠?要是我早知道「擂」就是擂缽的「擂」,把你搗成齏粉的意思,那我不得嚇得狂奔而逃,練出個短跑世界冠軍來呀。

在海外出生長大的孩子沒福了,因為你們不懂中文,看不到杵臼的悠久歷史,輝煌成就,只能從有限的英文資料中獲知一鱗半爪,十分機械,萬分偏狹。

大家都知道,現代西方考古學界,主要就是英國人和猶太人在呱噪。英國人滿腦子都裝著非洲,裝著埃及,裝著希臘,他們對印度鄙視,對中國不了解,所以對東方古文明和古文物,一向介紹的少,宣傳的不夠,甚至胡說八道。

比如說,對杵臼的最早發明地,對杵臼的傳統功能,對杵臼的運用廣泛性和現實存在性,英文資料就少得可憐,偏的離譜,而且支離破碎,不成系統。

英語人從古埃及、以色列、希臘、俄國,一直講到日本和東南亞,就是不講中國,好象有意要撇開中國,三過其門而不入。這樣的研究態度和研究成果,怎麼能稱得上是世界學問,權威何在?

埃及的埃伯斯紙草文稿(The Papyrus Ebers),記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550年,僅相當於中國的商朝;而且,埃及是農業繁榮的文明古國,該文獻沒有記載作為農具的杵臼,反而記載了作為搗葯工具的mortar and pestle。這就無法與中國比早、比優、比廣泛了。

《舊約》里有兩處提到了杵臼,一處在《民數記》第118節,另一處在《箴言》第2722節。以色列人在埃及混了四百年,當然見過、用過杵臼,逃出來的路上隨身帶了幾套杵臼,一點也不奇怪。只是,這兩處記載的內容,都不是舂米搗葯之類的尋常事,而是相當負面的批評文字。

《民數記》記載的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百姓們在曠野中怨氣衝天,把神賜的靈糧「嗎哪」當成野食,施以磨推臼搗。《箴言》曰:你雖用杵,將愚妄人與打碎的麥子一同搗在臼中,他的愚妄還是離不了他。這兩節經文原本是互不關聯的,但論及悖逆,它們倒象是在說同一件事,下一節的箴言,明顯地是在責備上一節民眾的愚妄不敬行為。

埃及人的杵臼,因為它幫助過愚妄的以色列百姓褻瀆聖物,冒犯神明,所以不可能受到神的紀念,必然隨著埃及文明的消失,暗淡在歷史的風煙雲霧中。

信奉上帝,熟讀聖經,號稱以基督教教義立國的英美,講英語的學者,如果你們知道,中國的杵臼,曾經幫助過虔誠的百姓搗粟祭祀,祭祖敬天,你們還有理由故意撇開中國,去裝模作樣地研究日本和東南亞的杵臼,「把媵人當新人,把伴娘當新娘」嗎?中國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石碗和石棒,一直源源不斷地出口到西方,進入西方的藥房和廚房,你們的嫉妒能阻止得了嗎?

就在三年以前,以色列的巴爾-伊蘭大學(Bar-Ilan)和美國哈福大學的考古學家們還在以色列的納吐夫文化遺址上進行考古實驗。他們的實驗項目就是穿越到麵包的初始階段,即12500年前的石器時代,運用古代的工具,製作一頓午餐,再造和品嘗史前的美味佳肴。

David Eitam博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試圖在一個圓錐體的狹窄土臼里,用一根長長的木杵搗碎野大麥,去除麩皮。

他將土臼挖掘到基岩位置,然後進行舂搗,繼續演示古代先民們製作無穀殼餐食的過程,他想知道那種小型的、無酵的、炭火烘製的原始皮塔餅是如何冒出美味來的,因為這是文明升起的重要運動。在我們祖先的狩獵採集時代前大約20003000年,伴隨著野谷營養的出現,人類開始建立定居的農耕社群,而這正是「新石器時代」的革命性標誌。

這次考古實驗還有一個重大發現,那就是植物考古學家Mordechai Kislev的斷言:新石器時代中期,南部黎凡特地區充滿了圓錐形空心體的岩底土臼,它正是把野生穀物變成無殼麵粉,再變成精細麵粉,直至麵包的關鍵器具。早在人類開始馴化栽培作物以前20003000年,遠古先民們就掌握了杵臼舂搗技術,把野大麥加工成麵包。

作為加工麵粉的農具,不同的臼窩形狀和尺寸服務於不同的農業目的。一般來說,碗狀的用於脫粒,杯狀的用於去殼,碟狀的用於磨粉。

比以色列納吐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稍早,中國河南省的裴李崗文化,已開始使用完整的石磨盤和石磨棒,證明其已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只是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很少根據出土文物進行文物所代表時代的生活演示,否則肯定會比這幾位的實驗精彩百倍。

希臘是個半島國家,境內80%的地方是山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十分乾燥,只有28%的土地是可耕種的。因此,希臘無法與中國和埃及比農業的歷史成就,而杵臼又是農業文明的發軔之器,所以,杵臼不可能起源於希臘。希臘人把杵臼用作藥店的標誌,顯然是從東方借鑒來的。

大英帝國因為近代被狂妄的中國皇帝和大清官員羞辱過,罰過單跪,所以,英國人對中國一直耿耿於懷;他們對中國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一向是嫉妒加貶低。但不管怎麼漠視和貶低,在杵臼的傳播上,他們那出模仿唐吉.柯德的《燃杵騎士》(The Knight of the Burning Pestle)中的小僕人,與中國京劇《趙氏孤兒》中的義士公孫杵臼相比,恐怕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燃》劇中那段棍棒與杵棒的打鬥場面,更不如《西遊記》中小玉兔揮舞起搗葯杵與孫悟空的金箍棒對戰的情節精彩。

俄國有一個恐怖的童話故事,叫《芭芭雅嘎奶奶》,女主人是個醜惡加邪惡的老巫婆,會欺騙、恐嚇和生吃小孩。她把杵臼當法器,能駕駛石臼或木臼在森林裡移動,在天空中飛翔,人無論跑得多快她都能追上,因為她用木杵做船舵,可以自動調節方向和速度。

據說,她住在一個長有雞腿的小屋裡,窗口面向森林,門口對著牆壁,一旦發現森林裡有迷路的孩子,它就會轉動房子,打開窗戶,將孩子騙進來吃掉,並把骨頭掛在房前的骷髏籬笆上……

這個童話故事,可能是西方關於杵臼題材的藝術作品中,最有想象力的一個,僅次於中國的《鐵杵磨成針》。可惜它有點血流漂杵,思想基調過於負面,把遠古先民們最偉大的發明,以及被發配到西域或西伯利亞倒霉的東方搗葯女奴和舂米老嫗,歪曲成邪魔。這是對東方農業文明和中醫藥文明的大不敬。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2018.8.20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6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8-8-21 01:00
農兄擅別解,南懷瑾先生之流亞,精妙處甚或勝之。
回復 農家苦 2018-8-21 01:33
徐福男兒: 農兄擅別解,南懷瑾先生之流亞,精妙處甚或勝之。
徐福兄過獎。夏季太忙,難得有時間搞這些雲里霧裡的東西,但看到國內那幫人迫切想推廣中國文化卻又找不到突破口的焦急樣子,我又忍不住要丟下手上的活兒,幫他們想個法子,找西方人易於理解的地方突破。

下一篇講苦艾(wormwood),有吃有喝。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8-8-21 05:58
廣東稱""瓦盆"."擂柱""..用作磨杏仁糊,芝麻糊,葛粉等等
回復 農家苦 2018-8-21 06:03
愚若智大: 好寬大的臼
好可憐的杵
所謂牙籤攪水缸

哈哈,我來亂搞
不亂搞還能活嗎?
回復 農家苦 2018-8-21 06:04
來美六十年: 廣東稱""瓦盆"."擂柱""..用作磨杏仁糊,芝麻糊,葛粉等等
瓦盆,我故鄉也這麼說,但對不上號究竟是哪一種。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8-8-21 07:58
農家苦: 瓦盆,我故鄉也這麼說,但對不上號究竟是哪一種。
瓦盆圓形,上面直徑約十英吋,盆底直徑約六英吋,高約八英吋.
外面圓滑,內有刻痮
回復 舌尖上的世界 2018-8-21 09:13
杵臼我有。想做正宗pesto一定得用mortar&pestle,松子九層塔大蒜放進去一起搗細搗爛加橄欖油加硬乳酪。機器絞的絕對不對味道。感謝中國人民!
回復 農家苦 2018-8-21 11:21
來美六十年: 瓦盆圓形,上面直徑約十英吋,盆底直徑約六英吋,高約八英吋.
外面圓滑,內有刻痮
經老兄提醒,我有印象了。謝謝!
回復 農家苦 2018-8-21 11:25
舌尖上的世界: 杵臼我有。想做正宗pesto一定得用mortar&pestle,松子九層塔大蒜放進去一起搗細搗爛加橄欖油加硬乳酪。機器絞的絕對不對味道。感謝中國人民!
石磨和機器絞的,會讓穀物和佐料受熱,破壞其風味,而杵臼搗的就沒有那麼高的溫度,因而可以保留麵粉和佐料粉的原味。我最近才得到一個歪屁股的杵臼,我用它搗葯泡酒的。
回復 農家苦 2018-8-21 11:25
青州: 這個見過很多
想過它是誰發明的問題嗎?
回復 mali50 2018-8-21 11:45
農兄的圖弄得很漂亮。游牧民族不需要那玩藝,帶上天生的杵臼就行。有空搗兩下,搗出娃兒,到處趕殺農耕民族。
回復 農家苦 2018-8-21 12:19
mali50: 農兄的圖弄得很漂亮。游牧民族不需要那玩藝,帶上天生的杵臼就行。有空搗兩下,搗出娃兒,到處趕殺農耕民族。
象西門慶,天生二子隨身帶,遇到佳人戰一場。
回復 zh01 2018-8-22 03:43
農家苦成農家樂了。
回復 農家苦 2018-8-22 05:19
苦樂都是自己找的呀
回復 Cannaa 2018-8-28 22:13
如何演變成棒球棒的
回復 農家苦 2018-8-29 22:35
Cannaa: 如何演變成棒球棒的
Good question!

我想,或許是發明棒球運動的英國人看了《燃杵騎士》以後受到了啟發,將棒球棍設計成木杵的形狀。不過,中國傳統童戲「打梭」或「擊壤」,應該是棒球運動項目的濫觴。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0: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