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粽子到底是什麼疙瘩?(上)

作者:農家苦  於 2016-6-8 00: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水磨坊|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8評論

關鍵詞:剝粽子, 侃文化

不知從何時起,江南人竟違背了自謙的好傳統,無論寫文章,還是講廢話,都喜歡有意無意地矯情發嗲一回,說自己的故鄉在江南,自己的鄉愁比別人的濃,自己的春夢比別人的美。殊不知,自唐宋以來,誇讚江南富庶與嬌美的人,大多是北方文人,不是江南文人,江南人自己還是蠻懂得謙虛和隱含的。不信,你去文庫里查查看。

對這種炫耀地域優越感的小資行為,不服氣的北方人,我教你們一個反抽的招兒,保准比翻白眼、扔磚頭有效。你就這樣問TA:雷堆筍/尖頭鰻,既然你生在魚米之鄉,那你會包粽子嗎?如果TA說不會,你就狠狠地奚落TA,說什麼都不過分,直到TA承認自己不配做江南人,多爽!

中國的傳統食品,流傳到今天還油光錚亮的,肯定帶有許多又玄又虛的說道,讓人信也不是,疑也不是;因為相信它沒有理由,懷疑它也沒有理由。

我個人的經驗是,食品傳說,凡是自下而上流傳的,其流行面大,但可信度不高,粽子和月餅就是;凡是自上而下流傳的,其流行面雖小,但可信度卻較大,豆腐、伊面、羅宋湯就是。當然,我講的「上下」也不都指社會地位,文化層次也包括在內。

關於端午粽子,現在流行的各種傳說,你很難斷定哪一個才是歷史的真實。「紀念屈原說」顯然是後來添加的,因為稻米的栽培歷史,吳越早過湖廣,包粽子的習俗,江浙先於荊楚,而屈原投水自盡的地點在湖南汨羅,從時間和地點上推斷,用粽子保屈原遺體的善舉,不可能是粽子的濫觴。

粽子原先的名字叫「稯」,現在很多講究的店家,仍然還喜歡沿用這個古名。「稯」字的正典解釋是「四十把禾束」。禾,即小米,古稱「黍」,乃五穀之一。將四十把小米的谷穗捆紮在一起,貢於社廟,用於祭祀神靈和祖宗,這大概就是「稯子」的最早用途。後來的「糉」,禾改米,《說文》解釋為「蘆葉裹米也」。可見,粽子用黍米祭祀是實,用黍米作料是虛。

華夏民族雖然精於農業,但也從不荒於六畜,敬天祭祖還是以牛羊為主,谷酒為輔。中華美食里的好酒好菜,很多都來自古代的祭祀食品、祭祀飲品,因為人出於對上天和祖宗的敬畏,總是願意把最好的佳肴敬獻給他們享用。

祭祀飲食有三大特點,一是在於美味,二是可以壯陽,三是能夠避邪。

粽子的英文簡譯就是rice dumpling。而凡是能用dumpling英譯的中國食品,如餃子、包子、肉夾饃等,它們都由「內餡」和「外皮」兩部分組成。粽子的內餡,追求的是美味,而外皮則代表著端午的節日功能——避邪。

《禮記.月令》有言:「仲夏陰陽交,死生分;君子齋戒,正聲色,節嗜欲。」這就一錘定音為端午定了調,端午節民間的所有花招和名堂,無外乎養生、畏死、避邪三大主題,若再縮小點,不過「求生」和「逃死」兩大主題。

農曆五月被稱作「惡月」,瘟病、鬼怪、毒氣、兵災集中來襲,所以,端午節風俗特別多,而且特別講究。采艾,須得雞鳴之前,採回來的艾草要紮成人形,掛在門上,才能避邪;五彩絲線要纏在手臂上;踏青要四個人一夥;夫妻倆要PK喝雄黃酒,最好能醉出原形來才好。這個月的禁忌也特別滑稽,居然是不能蓋屋,不能曬席,說蓋屋引發頭禿,曬席會死孩子。

現代端午節風俗,起源於一個夢。這個夢,既沒有埃及法老的夢玄怪,也沒有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的夢妖異,但它卻深遠地影響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這個做夢的人叫歐回,湖南長沙人。他於漢代建武年間的一個端午節,夢見早已去世的三閭大夫屈原。屈原在夢中對他說:「感謝你們用竹筒裝米來祭我,可惜祭品都被蛟龍偷去吃了。你們可以用菰葉將黍米包住,做成角狀,再纏上五彩絲線,這樣蛟龍就不敢再偷吃了,因為蛟龍最怕菰葉和綵線。」

「菰葉裹黍」的包粽子方法,「角黍」的粽子之名,就這樣通過歐回的夢,成功進入並演化成中國的端午節食品,千年相傳。

不過,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這個夢帶有明顯的假託痕迹,根本不是真夢境。歐回不過是想借屈原之力,把中原傳統和吳越風俗推廣到荊楚而已。

試想,竹筒裝米,人若不用手藉助工具打開蓋子都吃不到嘴,何況沒有角的蛟龍呢?蛟龍為何物?就是沒有長角的小龍或母龍。菰葉,乃是茭白的葉子,是生長於南方的水生植物;而黍米則為北方旱糧作物。菰葉裹黍,用南方的菰葉,包裹北方的黍米,這在交通不發達、物資交流不暢通的古代能做到嗎?再說,即使南方的吳人、越人和楚人用菰葉包黍成粽,那他們能吃得慣嗎?

所以,「菰葉裹黍」和「角黍」之「黍」,並非小米之黍,顯然另有所指。

當代著名的農史專家游修齡先生,在他的《菰的誤譯和野生稻》一文中指出,生長在加拿大和五大湖地區淺水沼澤里的所謂野生稻(Wild rice)、水燕麥(Water oats)、印第安稻(Indian rice)、加拿大稻(Canada rice),其實乃是「菰」,是菰的誤譯。

菰的學名是Zizania aquatica,與野生稻相同。北美菰與中國菰(Zizania  latifolia),是同屬不同種,同祖不同父的堂兄弟(Close cousins),一如印地安人與中國人的關係。

游老認為,中國古代從長江上游的四川到中游的兩湖以及下游的太湖流域,到處都分佈著大量的野菰。只是唐宋以後,南方人口激增,人們在湖泊邊緣圍湖墾田種水稻,野菰被大量清除,稻米產量大增的同時,淺水沼澤卻迅速減少,可供採集的菰米也就越來越少,中國菰最終便消失了。現代南方尚存的茭白,實際上是人工栽培的家菰,只產白胖的肥莖,不產黑瘦的菰米。

黍,學名是Panicum miliaceum L.它是一種生長期短,耐旱、耐瘠薄的旱糧作物,適合北方游牧民族和乾旱地區栽種。黍是五穀之首,唐宋以前,中國人的主食就是黍。但那時中國人口的大多數在北方,漢代的主流人群和主糧黍米均在北方,要在端午開展「菰葉裹黍」美食運動,那得先把菰葉從南方運抵北方。在沒有真空包裝和保鮮技術的時代,靠一騎紅塵快遞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斷定,「菰葉裹黍」很可能是「菰葉裹黎」之誤,至少在最初是這樣。

菰的花序為散穗狀,籽實瘦長,果皮黒色,酷似燕麥。黎,乃黑色之意,而「角黍」又確有「角黎」的另說,這就不難讓人醒悟到,「菰葉裹黎」原是用菰葉包裹菰米,「角黎」就是在菰的葉鞘里塞入黑色的菰米,煮豆燃萁,包穗以葉,就地取材。

漢族是一個文化早熟的民族。咱們的印刷術領先世界一把米那麼多年,可是劣質印品所造成的信息訛傳也害慘了我們自己。版本學里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叫「乾為金,坤亦為金,何也?」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查一查,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我相信「菰葉裹黍」和「角黍」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只是鬧不清何時何地開始「黎黍」訛傳的了。

晉人周處《風土記》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從這句話看,角黍與烹鶩都是動名短句,而不是名詞。鶩,即野鴨子,屬於水生野禽;若角黍改為角黎,說明「烹鶩」與「角黎」兩者是關聯在一起的,「角黎」就是用菰葉把菰米包裹成角狀的意思。黎(菰)與鶩同在淺水,一船可往,一舉而定。但如果是「角黍」,它與「烹鶩」就沒有關聯了。(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6-6-8 00:21
該收入百度,GOOGLE 和 維基百科!
回復 十路 2016-6-8 00:27
真農啊!笑s人,學習了,提醒我要包粽子,「俺」是河南江南人
回復 農家苦 2016-6-8 00:40
fanlaifuqu: 該收入百度,GOOGLE 和 維基百科!
早安,翻老。

維基在被大陸接管以前我經常看,之後就基本不看了。百度,高曉松說它是屌絲的百科全書,咱自認為非屬那絲,自然也就不去光顧了。
回復 農家苦 2016-6-8 00:42
十路: 真農啊!笑s人,學習了,提醒我要包粽子,「俺」是河南江南人
先別笑,好笑的部分全在下篇!

杭州人很多是說著吳儂軟語的河南人;鄭州、開封人很多是說河南話的浙江人。
回復 foxxfam 2016-6-8 03:23
家裡四季沒斷過中葉糯米,可以天天端午
回復 秋收冬藏 2016-6-8 06:35
深刻,透徹,可謂粽子史家之絕唱 。希望看看您包的粽子~
回復 農家苦 2016-6-8 12:33
foxxfam: 家裡四季沒斷過中葉糯米,可以天天端午
呵呵,現代人都是天天節日,年年吉祥。好在竹葉可以儲存。
回復 農家苦 2016-6-8 12:34
秋收冬藏: 深刻,透徹,可謂粽子史家之絕唱 。希望看看您包的粽子~
過獎,過獎。等著喲,我會包標準的四角五行粽。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0: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