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為什麼把Ark翻譯成「方舟」?華語基督門徒把「船」解釋為「諾亞方舟裡的八口人」為什麼會遭到非基們的反對?這兩個司空見慣的問題,似乎已經引不起人們的興趣,好象答案早就在那裡似的。
其實,對基督門徒們來說,解釋清楚這兩個字不僅能榮耀神,而且對傳福音給「科學的門徒」和「唯物的子孫」有巨大的幫助。如果我們只知道望文生義,人云亦云,不懂得尊重科學,借據史實,那就難免疏於隨意,流於淺薄。
大衛.鮑森説,基督徒不能沒有思想。胡適之説,做學問當於不疑處生疑。這話對我們重新認識「方舟」和「船」都有很好的啓迪。
先來看「舟」。《說文》:「舟,船也。」後世學者解釋說,古人言舟,漢人言船,一如古人言履,今人言鞋。然而常識告訴我們,一件事物名稱演變的時候,其形狀通常也會跟著演變。早期的舟就是柏木、榆木的樹幹挖鑿而成。《詩經.柏舟》中那位受氣離家出走的女子順水漂流的小舟,就是這種柏舟。
因為舟的體量太小,一葉扁舟,順流而下沒問題,靜水漂浮也還行,但逆流而上則不成,而且在急流中容易打旋,所以需要楫來施加動力,控制方嚮。到漁船、渡船、貨船流行的時候,舟楫或船槳便應運而生。照理説,有船槳的船出現後,用舟楫的舟就不再流行了。但因為舟的歷史久遠,又跟先秦的文學作品和貴族生活聯係在一起,所以,即便到了船行天下之時,人們還是習慣把船稱作舟。這不僅是名稱變遷的問題,也是雅俗喜好的問題。
再來看「方」。《說文》:「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兩條船併在一起叫「方」。段玉裁解釋説,方舟為大夫之禮。也就是説,把兩條舟併一起減少風浪的顛簸是周朝及其以前有身份人的禮節。
方,還有「大」的意思。根據聖經記載,神讓諾亞造的那條救命舟,長三百肘,款五十肘,高三十肘,分上、中、下三層。舊約時代的一肘等於0.445米。那就是133.5米長X22.3米寬X13.4米高。這樣尺寸的舟顯然不是方體,也遠遠超出了普通舟的範疇,更沒有三舟併連,所以,諾亞方舟的「方」是「大」的意思。可見第一代中文《聖經》的翻譯者是多麽文雅而又飽學。
方舟原來的希伯來名字與後來摩西在尼羅河上被救起的蒲草箱是同一個字,都叫「tebah」。
最後我們來看「船」。《說文》:「船,舟也,從舟
聲。」所以「船」是個形聲字。而形聲字的意思,通常隱含在表聲的偏旁部首字裡,叫做「因聲得義」。要弄清「船」到底是不是「八口人之舟」的意思,關鍵是要弄清該字表聲兼表意的右邊部分「
」字。這個字念「沿」。看起來象「八口」,實際上根本不是。
《說文》:「
,山間陷泥地。從口(謂山間)從水敗皃(貌)。」白話解釋就是,
指山谷裡厚實的爛泥地。那看似「八口」的八,是敗水即摻合到泥土裡的泥水,只能看出一半象水;而那個明明是「口」字的口,卻是指山間。這就與「八口人」的解釋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然而,舟在水上行,為何會停泊在山中的泥沼裡?「船」字為什麼是由山中泥沼裡的舟構成?看來這「船」字還是與諾亞方舟脫不了關系。
根據聖經記載,諾亞方舟在水上漂浮了五個月,最後停在亞拉臘山上。亞拉臘山位於土耳其、伊朗和前蘇聯交界處,海拔5200米,山勢陡峭。這裡所説的「山上」,顯然不是指山頂,而是山間的谷地或平川。諾亞停舟以後又等了168天(七月十七至次年二月初一,按現代公曆推算),才「撤去方舟的蓋觀看,便見地面上乾了」。
諾亞看到的「地面」肯定不是山下的平地,而是山上停舟附近的谷地。此時,水雖然退了,地雖然乾了,但泥土中的水份依然很高。當諾亞一家八口和眾多的動物從方舟裡走出來的時候,路面的泥濘陷沼與蹄足的霑染糊遢可想而知。洪水的驚嚇,逃生的恐懼,使得舟上的人種物種什麽都不記得了,只留下方舟、窗戶和出方舟時的狼狽印象,儘管心情是喜悅和興奮的,就象今天的人們,初到一地,印象最深的往往就是下飛機那一刻的場景。漢字的「船」字所記錄的信息,本該如此解釋才對。
那些「八口人之舟」的信徒們,之所以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可能與船的聲旁字「
」有關,因為這個字的看起來確實是「八口」。現代通行的標準楷書「船」字,右上方不是「八」而是「幾」(幾)。「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個「幾」(幾),作「很多、眾多、許多」解。
諾亞方舟裡除了八口人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禽畜動物,牲口也稱「口」,所以,「船」字可解釋為「幾多口之舟」的意思。如此望文生義、牽強附會,倒也能自圓其說,而且同樣符合漢字神傳的原則。
耐人尋味的是,《考工記》曾把「舟」釋作「周」,意為「周全」。諾亞方舟不僅保全了諾亞一家八口的性命,還存留了地上潔淨的和不潔淨的所有生物物種,可謂「周全之至」。
順便提一下,説諾亞在山頂上造方舟是可信的。
第一,取材方便。歌斐木就是柏木一類防水耐濕軟木材料,山地多生,可以就地取材。
第二,偌大體量的船隻,又是滿載負荷,水位低了根本浮不起來。如在平地,即便如聖經所言大雨傾盆,那也得很久才能水量足夠。
第三,如果方舟在平地上停留太久,豪雨來時,激流奔湧,周圍逃生的人畜甚至野生動物一定蜂擁而至,爭上方舟逃命,即便上帝幫忙關好了方舟的門,大難臨頭的強人也會破門而入,因為當時地上的人慣於強暴。
第四,如果方舟漂起來之前是停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或者紐約的時代廣場,那恐怕諾亞根本無法「獨善其身」,只能打開門窗,「兼濟天下」,最後自己也玩完。
第五,當地上的洪水漲到山頂時,無論水量還是浮力都足夠浮起諾亞方舟。而且時已至此,大多數強暴的人類和動物均已淹死,等到水位淹沒山頂7.5米時,一切都成了浮屍,還有什麽活物能夠纏著方舟不放手的呢?
第六,方舟沒有動力裝置,也沒有帆,浮起後只能漫遊,即使有風吹拂,它游離的範圍也不會太大。所以,方舟最後停在山上,它漂起的地點一定不遠,自然也是山上。(20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