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成就屠呦呦蓋世功名的青蒿,原來是它!(圖)

作者:農家苦  於 2015-10-7 13: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水磨坊|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7評論

關鍵詞:青蒿實物圖片

中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對蒿類的認識和叫法差異很大。同樣一個「白蒿」名稱,竟然涉及二十多個蒿類品種;叫「青蒿」的,也有好幾個不同的品種。蒿類本身的種類繁多,春季幼苗時外形各有特徵,易於區分種名,至秋老乾枯時,外形趨於雷同,很難區分,所以統稱為「蒿」。

幫助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青蒿,其實並不是正品的「青蒿」,而是中藥的黃花蒿,學名叫Artemisia annua,英文叫Sweet wornwoodSweet annie(與美國的一個鄉村音樂唱片公司的名字一樣)。

這種蒿幼苗時像胡蘿蔔,莖幹長高後有點像芹菜,西人說它的葉子像蕨類,開亮黃色的花朵,類似小菊花。黃花蒿的識別特點是,揉碎它的葉子有濃烈的氣味,如樟腦味。

《夢溪筆談》記載說:「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黃色者為黃蒿,植株略帶淡黃,氣味較濃;青色者為青蒿,揉碎枝葉可聞香味。

還有一種著名的中藥也稱「青蒿」,它就是茵陳,學名叫Artemisia capillris Thunb.,英文名叫Redstem wornwood。黃花蒿和茵陳,在春季幼苗時,前者葉子正反兩面都是綠色,後者略帶灰白色。作為中藥材和萃取物,均指二者的幼苗,非指莖幹高大的結籽蒿或枯蒿。民間所謂「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拿來當柴燒」,即指此意。

英文的「Redstem」即紅莖的意思,雖然是茵陳蒿區別於其他蒿類的特徵,但長至莖幹高挺之時,茵陳就已不是茵陳,而是蒿了。中國民間和北美印第安人,至今還在用茵陳蒿的枯枝燃火驅蚊,避邪,或清潔室內空氣。

除了藥用,青蒿和黃花蒿都是古人的盤中菜,過去老百姓還有用它們的枝葉做酒餅和醬香的。因為這幾種蒿類都是野鹿愛吃的,所以《詩經.小雅.鹿鳴》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比興。沒想到,一位名叫屠呦呦的女藥物學家,竟然從黃花蒿葉中提取分離出一種具有過氧橋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青蒿素(artemisinin),並因此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和諾貝爾醫學獎。

屠呦呦,即「殺鹿」之意,暗藏「鹿死我手」的玄機,如今屠呦呦真的得到了萬人追逐仰慕的最高科學榮譽。由此看來,中國人取名字的學問真是太大了。

過去有學問的父母,都喜歡從《詩經》中選取好聽又有意義的詞兒給孩子命名;中國近現代的很多名人,名字都取自《詩經》。不過,也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把《詩經》中的隱語取作名字,如我剛考證出來的「於飛」。

我們大家來仔細聽聽,到底是「鹿鳴呦呦」,還是「鹿鳴吽吽」。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天涯看客 2015-10-7 20:59
好像我們老家遍地都是,特別臭,要臭蒿子。。。
回復 嘻哈:) 2015-10-7 21:46
這蒿與茼蒿可有關係   
回復 秋天的雲 2015-10-8 01:11
估計馬上這野草要被炒到海鮮的價錢了。
回復 農家苦 2015-10-8 01:12
天涯看客: 好像我們老家遍地都是,特別臭,要臭蒿子。。。
江浙地區喜歡把帶有強烈辛刺味道的叫做「臭」,其實「臭蒿」不能作為植物的common name,而「青蒿」、「白蒿」、「蔞蒿」、「蓬蒿」、「藜蒿」都是。
回復 農家苦 2015-10-8 01:13
嘻哈:): 這蒿與茼蒿可有關係    
有。他們都是菊屬。
回復 農家苦 2015-10-8 01:19
秋天的雲: 估計馬上這野草要被炒到海鮮的價錢了。
若真是這樣,俺們老農民就不用鋤草啦,哈哈!
回復 秋天的雲 2015-10-8 01:55
農家苦: 若真是這樣,俺們老農民就不用鋤草啦,哈哈!
只怕一窩蜂上后,連堆放都沒地兒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8: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