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法拉盛模式:美國華人參政樣本

作者:紐約代偉  於 2015-8-22 02: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美國華人政治萬象|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法拉盛模式:孟昭文,美國華人參政樣本

by 功夫茶 on 九 27, 2011

紐約代偉(轉發)

孟昭文的辦公室在法拉盛「飛越皇后」大廈10樓,這是這個紐約華人新社區里少見的高樓。飛機不時從窗外掠過,降落在不遠處的拉瓜迪亞機場。

10月初一個下午,長相像鄰家大姐姐的孟昭文要接待好幾批前來求助的居民。寬敞的辦公室陳設簡單: 三張辦公桌、兩排椅子、牆上貼著「社區互助協會孟昭文辦公室」的橙色紙,旁邊是孟自信微笑的頭像和個人簡介。不到半個小時,已有十幾名長者和婦女走進辦公室,坐在長椅上等待,像求診的病人。孟昭文每周會在這裡工作上四五十個小時。

接待一次諮詢經常要花上很長時間。三個簽訂了房子抵押貸款的長者碰到了麻煩,來尋求解決辦法。孟昭文需要先了解情況,再幫忙聯繫銀行。當銀行需要長者本人接聽的時候,老人口中好不容易才憋出一個英文數字,孟在一旁協助他們發音。

今年9月9日,年僅33歲的孟昭文打敗現任州眾議員楊愛倫,贏得紐約法拉盛第22選區州眾議員民主黨候選人資格選戰。由於該選區共和黨尚未提出候選人,孟昭文很可能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州眾議員。其父孟廣瑞曾是第一位亞裔紐約州眾議員,於2004年當選,任期兩年。

華人參政憑何能力
紐約是美國東部華人從政最活躍的地方,在過去六年裡,誕生了紐市第一位華裔市議員劉醇逸、紐約州第一位亞裔眾議員孟廣瑞和第一位亞裔女州眾議員楊愛倫等華人政治代表。今年,孟昭文勝算在握。另一位華人,顧雅明正在以共和黨候選人的身份競選州參議員。明年,在2006年連任市議員的劉醇逸可能競選紐約市主計長(City Comttroller)職務,該職務主管7600萬財務預算以及1120億的養老基金,同時負責發放所有公務員工資。

在紐約,華人雖然有80萬之眾,約佔全市人口的10%,比例遠高於全國的1%,但平均思想保守,固守唐人街,未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華人要在紐約取得政壇一席之地殊為不易。

紐約華人社團聯席會共同主席兼秘書長朱立創說,華人要想參政,首先英語要好,不然不能表達政見,即使當選也不能在政策討論中為華人爭取權益,只能做投票機器。其次,應該寄望第二代移民,他們在美國出生或長大,更加融入美國社會,有能力改變華人在美國社會心目中傳統的落後現象,能夠團結其他族群的選民爭得足夠的票數。同時,競選的基本條件是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以此三條標準,孟昭文可謂是項項得優。

孟昭文於1975年出生於紐約,那一年她的父親孟廣瑞正從台灣赴美留學,後來孟廣瑞經營南北木行,並於2004年當選紐約州眾議員。孟昭文從小在英語環境中長大,在紐約市立史岱文森高中畢業后,考入密歇根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后又回紐約,獲得卡多索法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並考取了紐約州律師執照。

在大學期間,孟昭文曾在時任紐約州檢察長,後任州長的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辦公室任實習生。同時她還曾幫助希拉里在紐約進行競選活動。

畢業之後當律師不到一年,志不在法律事務所而是社區工作的她「轉戰」父親孟廣瑞辦公室,義務擔任社區互助協會會長、皇後區華人婦女會會長、美國男青年會法拉盛分會董事等職務,開始她6年的社區服務,為從政打下基礎。

孟昭文幾乎結合了奧巴馬和希拉里的共同特點:律師出身,女性,少數族裔,年輕,提倡「改變」,民主黨員。她通中、英、韓、西四種語言,同時,她的丈夫桂源鍾是韓國望族,為她爭取了不少韓國族裔的票源。所以她高票擊敗同一選區的在任州眾議員楊愛倫並不讓人意外。很多華人選民將孟昭文看作華人政壇新星,認為她能代表華人爭取權益。

現年41歲的劉醇逸也是同一批出色的年輕代表,他在5歲時隨父母從台灣移居美國,在紐約受教育,曾任職於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後進軍政界,2001年成為紐約市第一個華人議員,2005年獲得連任。他對媒體宣稱其長期目標是競選州長。

屬於第一代移民的顧雅明,也有足夠融入美國的經驗。

現年56歲的顧雅明,1952年生於上海。嬰兒時隨父母移居香港。1971年,18歲的他考上了美國新墨西哥州大學的藥劑學系,每年幾百塊的學費要靠自己掙取,抵美第二天,他就去中餐館打工。

大學生期間他加入共和黨,他認為,共和黨跟中國的傳統理念比較接近,注重家庭和教育,以及低稅政策,鼓勵小生意。但他也提出:「選人不選黨,黨只是一個工具,去目的地要坐車,共和黨的車在紐約坐的人少,我便坐上來了」。

大學畢業后,1981年,顧雅明考上藥劑師執照,先後在新墨西哥州和紐約的醫院擔任藥劑師,周末則到私人藥店兼職。十年後,他覺得生活缺乏挑戰。一個偶然的機會,兼職的藥店老闆說房租到期,利潤不夠,想要轉手給他。他便徹底從醫院辭職,獨立開始經營。之後10餘年間,他開辦的安康寧大藥房利潤連年攀升,在法拉盛地區一連開了五家分店,為參政奠定了經濟基礎。

在紐約這個民主黨州,連續兩任州長朱利安尼和布隆伯格都是共和黨人讓顧雅明深受鼓舞。「今年初我決定出來競選之前,我看了很多市議員經歷都跟我差不多,他們以前做過老師,嘴巴說話厲害,而我懂做生意。別人能做,我們華人為何不能?」顧雅明說。

顧雅明說,在紐約州共有62個參議員,以前從沒有亞裔人參選過。他將和已經連任4屆的民主黨人托比•史塔文斯基(Toby Ann Stavisky)競爭。

華人參政的法拉盛模式
有趣的是,這些華人政治代表都來自紐約皇後區的法拉盛(Flushing)。法拉盛是一個近十年來興起的華人新社區,人口30餘萬,華人約佔一半。其所屬地區正好構成州眾議員第22選區,孟昭文只需要在該選區獲勝便可當選州眾議員。而在州參議員競選中,它和附近的一些片區被同屬第16選區,顧雅明需要在更大的選區里開展競選活動。該選區的華人人口比例為30%。

走在法拉盛街頭,總讓人有些恍惚,似乎來到了一個中國小縣城。街道兩旁密密麻麻的中國食肆,既有蘭州拉麵也有四川麻辣燙,有港式燒臘也有東北水餃。海外第一家新華書店也開在這裡,熟悉的招牌讓人幾乎難以相信自己身處異鄉。比起曼哈頓舊唐人街流行福建話和廣東話,這裡更流行的是普通話。因為越來越多的大陸新移民來到這裡,和原有的台灣移民共處。普通話成了主流語言。

在這人口密布、空氣混濁的街區之中,傳統的華人同鄉會和商會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帶頭人一般是當地頗有實力,他們的支持對政治代表能否順利登上舞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有時還直接出面,在政黨基層組織里發揮領導作用。朱海風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1980年,朱海風在38歲的時候,從溫州移民美國,本來是溫州塑膠廠的員工,家有妻室和兩個孩子。但他仍然覺得跟著兄長移民。一開始不懂英語,干過洗碗洗盤子,洗馬桶的工作,也做過售貨員,後來開了禮品店、餐館,業餘到夜校學習英語,後來生意越來越大,經營進出口貿易公司,以貿易皮包為主。

2000年他開始參與社區政治活動,2004年被選為紐約州司法副代表,2006、2008年兩度連任。2008年初,他出任民主黨基層組織「法拉盛俱樂部」的執行副主席。民主黨在區以上才稱黨支部,在區以下,均命名為「俱樂部」,意在與基層選民拉近距離。他是歷年來該地區第一位華人黨主席,同時也是該地區第一位大陸背景的從政人士。該俱樂部有28000餘名會員,是一股可觀的政治力量。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美國浙江溫州工商總會名譽會長。溫州商人以善於經營,集團作戰著稱,在美國也不例外。溫州商會在法拉盛地區與福建同鄉會是兩股最大的民間力量。他們的支持對候選人非同小可。

朱海風的接班人,美國浙江溫州工商總會會長林家驥,開辦了2家酒庄,1家建材公司。他介紹說,溫州人投資了法拉盛一半以上的商業,包括「東王朝餐館」、「甌江超市」等在當地頗負盛名的餐飲業和超市巨頭。他承認,工商總會可以利用自下而上的民間力量,一般動員80%以上的會員為競選者募捐。

捐款的方式通常是中西結合的,以募款參會的形式進行。紐約華人社團聯席會共同主席兼秘書長朱立創,同時是亞美國際旅遊公司董事長,他便剛接到邀請,在10月中旬參加為孟昭文舉行的募款餐會。出席餐會的客人需「買票」,即為孟昭文捐助一定的金額,一般票價是40美元,貴賓票是1500美元。扣除餐費后剩餘資金即為孟昭文競選之用。「一般是每桌10人,通常擺上幾十桌,40美元的那種,扣除餐費實際上剩下不多,但是『有錢幫錢,沒錢幫勢』,人氣也是非常重要的。」朱立創說。

競選紐約州眾議員的孟昭文比較幸運,一方面她得到了朱海風、朱立創這些「大佬」的明確支持,另一方面,依據政策,她還能得到紐約州的配套基金,按個人募款數的6倍撥付。加上她家底殷實,她承認競選州眾議員大概花了二三十萬美金。

而劉醇逸的募款能力更為厲害,由於競選的市主計長職務較為重要,所需金額更多。到今年7月底他已募集了300萬美元,其競爭對手均只募集到200萬美元上下。

相比之下,共和黨的顧雅明在法拉盛地區勢孤力單一些,但是他有個人產業支持,籌集到他所稱的競選所需的50萬美金也不在話下,他的唯一政策優勢是,州參議員可接受的個人捐款上限為9500美元,比州眾議員的3800美元上限高出兩倍有餘。

「華人已經開始認識到,候選人和選民是『give and take』(給與取)的互動關係,若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當選,制定的政策也會有利於己。華人政治捐款比以前慷慨多了。因為現在的世道需要有華人參政,他們有經濟基礎,能力不比其他族裔差。群眾開始明白到選票與鈔票同樣重要的道理。」朱立創說。

華人捐款增多也有賴於法拉盛地區商業繁盛,華人人口日益增多,其中有不少是從曼哈頓老唐人街遷居而來,因為法拉盛生活條件更好,房子加汽車更加符合新型的美國生活方式。這樣的選民基礎使華人精英參政具備了充分的土壤。

相比之下,曼哈頓唐人街儘管面積不小,但是宗派關係複雜,居民普遍,英語不佳,難以產生出色的候選人。

朱立創在分析舊唐人街沒能走出華裔政治代表的原因時認為,舊唐人街地區有一定財力,卻沒適當人選,「參選是「口袋」和「腦袋」並舉的,口才和激動人心的演講更是不可或缺。而在華埠,老僑團已開始衰落,剛到的大陸移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與在法拉盛參政的有良好家庭教育背景的「ABC」(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們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華裔選民協會(American Chinese Voters Alliance Corp.) 行政總監鄭時甘介紹,舊唐人街聚集了大部分的新移民,其中75%的華裔是大陸勞工,還有不少是非法入境,不具備投票資格。所以投票率相當低,投票的選民大約有3萬人,僅占華埠具備資格選民人數的1/3。

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花俊雄指出:華人要想使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首先得建立信心。很多華人不僅內心掙扎在是生根發展還是葉落歸根的艱難抉擇上,還滋生起「寄人籬下」的情緒,認為這是白人占統治地位的國家,自己只是生活在人家屋檐之下。他們另外一個難題是語言障礙。「很多華人在希拉里募款的時候,願意捐款給她。But when you have any problem, can you pick up your phone and call her? (當你有任何問題時,你能拿起電話向她求助嗎?)」 花俊雄對此表示憂心。

在舊唐人街標誌性建築林則徐紀念碑對面擺水果攤的台山人趙先生三年前才來到美國謀生。他怕說話得罪人,所以不敢給出自己的全名:「我們這些新移民、新人來到這裡,就應該規規矩矩生活,不要鬧事,別人找我們麻煩,我們忍忍就算了。」這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舊唐人街華人的心態。

對自己的被「欺負」,趙不願找地區民意代表訴說。「我不會說英文,怎麼能跟他說呢。我也希望我們區有華人上台能真正為我們做事,但是這裡的人沒幾個能說流利的英文並且認識上流社會的人。」趙說,「我們這裡的人受了怨氣,就找黃克鏘。」

黃克鏘是舊唐人街的領軍人物之一。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而且精通台山話、廣東話、福州話、閩南話、上海話等多種中國方言,再加上「老江湖」性格,具備領導素質。他自1995年成立林則徐基金會,設立林則徐紀念碑,他在宰也街16號的辦公室每天都接到華人求助,10餘年人已經超過1萬人。

但是黃並不認同主流社會的政治文化。2005年黃克鏘拒絕被推舉參加市議員的競選,「我不相信現今的主流政治能幫助華人說出自己的心聲」。他這樣回答疑問。

他更信賴民間社團的作用,林則徐基金會成立后,他又陸續成立起各種社團,比如2005年成立的全美餐館反暴力聯盟(Chinese Restaurant Anti-Violence Society)、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United Chinese Associations of Eastern USA)等。這些組織所需的資金由他幫華人在法庭上做翻譯的收入支付。

華裔代表如何為選民代言

華裔政治代表登上政治舞台之後,如何為華裔選民代言呢?

孟昭文在其競選綱領中提出4點政策:一、爭取增加法拉盛停車位置以疏解擁擠的交通;二、爭取州政府經費協助提高「商業改進區」的功能;三、爭取老人醫療健保及更多的廉價公寓;四、爭取政府經費設立民眾服務中心,協助民眾申請福利及處理各類問題。同時,孟昭文還計劃把法拉盛提高為「特別規劃區」使政府每年編列預算經費,以協助法拉盛社區整體的發展與建設。

對於法拉盛的多種族融合的社區基礎。孟昭文說:「在美國,無論黃皮膚還是黑皮膚,都被稱作『minority』(少數族裔),我的任務就是保障他們遇到問題有充分的訴諸政府的渠道。」

她舉例說子:前幾年,有個汽車站設在法拉盛四幢大居民樓前,樓里住了許多老人和小朋友。後來政府建議把汽車站搬到另一個較偏僻的地方,若此舉實施,將對居民生活尤其是老人孩子造成極大不便。於是社區代表和州、市政府聯署簽名阻止了政府這一行動。

「很多時候聯邦政府不知道作出的決定會對社區產生不利影響。」孟昭文說,「這就需要當地公職官員出來反映民眾呼聲。」

顧雅明也表示了他為民眾服務的決心:「我10餘年來一起幫助社區民眾,送醫送葯,我的門診部還成了一個社區中轉站,幫人寫信,維權,排憂解難。逢年過節我還送各種禮品。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美國公職競選,雖然以往一直做很多公益事情,但畢竟個人力量有限。如果這次參選成功,可以改變很大,對整個社區都有幫助。我是藥劑師出身,對醫療健康頗為了解。我如果能當選,在Health Care(健康保障)方面肯定爭取通過新的法案。」

他表示,自己的競選綱領將重點放在醫療、教育、交通、安全等四大問題。他將促成州政府的系列改革,改善青少年教育環境,提升醫療保障,減少犯罪,保護老人權益,促進經濟發展。

劉醇逸則在9月底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我有很強的經濟管理背景﹐而現在又是紐約市的艱難時期。坦白說﹐通過主計長辦公室為紐市服務對我很有吸引力。」

即使處在司法代表這樣一個低級別職務的朱海風,也不遺餘力幫助華人維權。他說自己象一名現代「俠客」,替社會打抱不平,盡量幫助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被老闆欺詐剋扣工資的新移民和非法移民。曾經有一對非法移民夫婦在超市賣東西被抓,懷孕了的妻子在牢里流產。朱海風后從家屬口中得知女方多年求子,最後是人工受精懷的孕。於是開新聞發布會,讓總領館給予幫助其被釋放。

朱海風說,移民華裔積極參政既可以提高他們在社區的地位,又可以推動社區發展。社區老人待遇、教育經費等問題應被儘早提上州立法議程。

不過,議員們只能在立法程序上對各級政府事務施加影響,各個社區,比如法拉盛的實際行政事務,是由一個30人左右的社區委員會所決定的。議員可以通過立法、撥款以及輿論等方式影響,但真正做決定還是這個社區委員會。目前,在法拉盛的社區委員會裡,華人代表數量不超過5人,這也影響了該委員會難以反映華人呼聲,保護華人權益。這就需要更多的華人接受美國政治文化的影響,參加社區事務。

希拉里是孟昭文的榜樣,她認為:「希拉里最讓我敬佩的是她從名校(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后,沒有到大公司去做事,而是呆在大學附近的一家非盈利醫院裡幫助照顧小朋友。我也是受這種思想影響,早早幫我父親處理社區事務。我希望在接過父親的事業之後,能夠更好地為社區服務。」

而這種參政氛圍也正在影響著下一代的年輕人。顧雅明的競選助理紀炫宇今年剛從紐約大學政治研究所畢業。在今年經濟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他很難找到工作。一次,因為看報紙得知顧雅明將參選紐約州參議員的消息后,他決定毛遂自薦,帶著履歷表,就直闖顧雅明所經營的藥房,請他僱用自己。顧雅明當時雖有些意外,但仍然聘用了他。「紀炫宇是人才,我要給他學習機會。」顧事後回憶道。

而紀炫宇認為,他幫顧雅明競選紐約州參議員的經歷將是自己的一筆政治財富,即使以後回到台灣,也將獲益匪淺。

華人參政的薪火,或許就這樣傳遞下去。隨著華人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崛起又提供了時代背景,華人在美國的政治舞台上,話語分量必將越來越重。

法拉盛模式:美國華人參政樣本_圖1-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20: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