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孩提時代的好友帶我去看新近開放的古址公園 - 洛陽文峰塔。該塔址位於東關老城區,除文峰塔為原舊建築物外,周圍的樓房堂館,小橋流水都為新建仿古風格的建築。
洛陽文峰塔始建於宋代,於清初重建,是一座密檐式磚石塔,四方形,高約30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基座用方形青石砌成,每邊長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間嵌有鑄鐵,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層,通體用青磚砌成,從第一層至第九層逐層遞縮,最高層每邊長3米。一至八層向北各開一弧形拱門,可向外望,門上皆有題額;第九層則四面各開一弧形拱門。塔剎已被毀。一層拱門兩側原有對聯一副,左側半副字跡可辨:樓九盡雲通天尺。
文峰塔總結了唐宋以來各種磚塔結構形式的優點。塔身外壁用磚砌築,塔的中央又砌築一個磚塔心;每層之間建有木質樓板和木質樓梯,可盤旋而上,后樓板、木梯毀於戰火。為什麼叫文峰塔?原來在塔內第一層供有文昌,第二層供有魁星。文昌,又稱文昌帝君、文曲星,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之神,舊時多為讀書人所崇祀。魁星,即「奎星」,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有「魁星點狀元」之說。古人建造此塔有「祈福賜恩」、「益國安民」、企盼洛陽文化繁榮、多出人才之意。
洛陽文峰塔非遺園區暨洛陽文峰塔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遊園區,位於老城區古城東南隅,以宋代文峰塔、金代城牆遺址為地標,周邊環繞明清風格仿古建築。佔地面積105畝,建築面積約4.8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總投資累計7億元人民幣,是洛陽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總面積58萬平方米)一期項目。
整個園區不收門票,但要憑刷身份證入園。我沒有那玩意兒,壯壯膽用了一個別人的矇混入園。
下午遊人不多,還挺舒服,裡面的建築全是新磚新瓦老風格的各類商店。
小橋流水。
古裝表演,是吸引遊客的一種方式。
背景的高樓陪襯著古塔,有些滑稽,卻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視乎生意冷清,我們逛了幾個店,包括一個帶郵局的小店,我買了幾張洛陽龍門石窟圖案的明信片,寫了寄回美國。
據說天黑之後就人如潮湧,因為有燈光音響效果表演。我們也不想湊熱鬧,天黑之前就撤了,順便去喝碗洛陽的湯。
烙饃泡湯,正宗的河南吃法。
在園裡閑逛的時候,竟意外地遇見了我高中班主任馬老師的小兒子,他是小一番兒的,我並不認識他,他哥是好友的同學。大家聊起來時我才知道馬老師已去世了,頗感惆悵。馬老師是一個很好很敬業的老師,他曾教過我們英語課,他當年學的是俄語,為了教好課,總聽見他在課外時間練發音,說來慚愧那年代我們沒有人想好好學習英語的,上課都敷衍馬虎。他好像還教過我們農業課(?)。我會記著他的,從他小兒子臉上也能找回來一點他的音容笑貌。
感謝好友陪我轉了轉這箇舊景新園。
謝謝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