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密省小城故事 (十) - 僻農野鄉有華人

作者:洛游郵樂  於 2017-2-10 13: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2評論

這也許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聽到、看到和不斷的了解。每每想起就會有種激動和衝動,感覺我有義務寫出來告訴大家。材料在手頭上攥了有好幾年了,但深恐寫不好寫不全。。。


第一次來這裡是大約五年前,我們公司在Greenville有個生產廠,我負責一些產品的技術支持。聽同事們說那裡位於middle of nowhere。不管飛到哪個就近的機場,都要再開車3多小時才能到。該市位於阿肯色和密西西比州的交界處,位於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中心,典型的南方農村格調。有3萬多居民,大多數是黑人。


我來之前隨意的google了一下,意外的發現當地人口中有將近1%為華裔,在該市名人欄目下面還列了個華裔美國人,他是個早期有名的新聞工作者。這一發現使我非常驚訝,我很難想象出我們華人生活在一片遙遠偏僻的農村。


我懷著極大的興趣想親身了解這段歷史。在以後的5年裡每逢來此出差,我都盡量找時間去尋找和發現這段歷史,也讀了不少的史料。下面的是我的一些故事。


當年最早來到Greenville這片土地上的華人大概可以追溯到1890』s年代,當時的華人基本上都是以「苦力」的形式自賣來到了北美大陸,修建橫穿美國(橫穿加拿大)的大鐵路。華人以艱辛的血汗和生命換來了鐵路的早日建成(加拿大的鐵路提前5年建成)。但是隨著加州經濟的蕭條,失業率很高,華人成了替罪羊,被歧視和迫害,1882年美國政府甚至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針對單一人種的歧視性法案。


在這樣惡劣敵視的環境下,一些華人離開了加州,沿著他們親手修建的美國東西交通的大動脈,向東漂移。有些人在芝加哥停了下來,有些人繼續東進到了紐約、費城、波士頓等大都會謀生。但有小小的一支人馬,在芝加哥附近順著密西西比河南下,到了新奧爾良附近。當時的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國的蔗糖產區,由於黑人奴隸制的廢除,黑人成為了自由人,不再是其原莊園主的私有財產(奴隸),許多黑人離開了甘蔗園去尋求嶄新的生活。白人莊園主急需找到廉價又勤乾的勞動力,他們早就聽說過華人勞工在修建鐵路時表現出來的品質,所以就想招募華人。這一撥華人到了甘蔗園,他們並不喜歡那樣的生活,而且他們已不是像剛來美國時候那樣,是賣身來做「苦力豬仔」的,在修建鐵路后已經贖了身,也是自由人。所以這一撥人馬離開了種植園,沿著大河逆上,最後來到了三角洲(The Delta),並停下來。傳說中有兩個版本,一說是Original 13人,也有說是Original 8人,領頭的姓王wong。大概看上了這一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也許是折騰這一趟后太累了,就在此地歇了下來,「安家」落戶。


我在Ben N. 的收藏品中讀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憑著記憶追寫下來。早年這些華人多是來自廣東的「四邑」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的開平、恩平、台山和新會一帶。收藏品中有190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房產登記和過戶記錄,上面可以找到華人的名字(拼音)。1900年左右記載著當地有58名華人,男女比例為580。沒有女性。這與當時的排華法案有直接關係,法案限制或禁止華人女性來美國,大概是想讓華人自生自滅。(我看過一個加拿大早期華人的辛酸史,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華人男性只能與土著人通婚,因為只有土著人接納華人。。。)。


我向Ben請教(他是個白人),是否當年留在這裡的華人從事農業耕種或漁業生產,他說都不是。很可能我們今天的大多數人想像不到,這些華人開起了一個個小小的雜貨店兼營飲食。


我們都知道,最早的華人在修完鐵路后,身上有一點點的余錢,有人開起了洗衣店,因為這種工作簡單不需要語言技能,小牌子上寫好價錢就行,關鍵是自己做了主人,不是為別人干。等生意做大后賣掉洗衣店去開餐館,因為盈利比洗衣行業要高。而讓出來的洗衣店多由後來的韓裔接去做,同樣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需太高的英語技能。


在偏僻的鄉村開洗衣店或餐館很難生存下去,但是這些早期的華人憑著精明的眼光和判斷,發現小型零售業有其獨到的優點。於是他們就開起了一個個以家庭為背景的雜貨店,經營日用小商品併兼賣自家的飯菜。慢慢地發展和紅火起來,據統計在最高峰的1940-1950年代,以Greenville為中心周圍大大小小的村鎮里,居住著大約200多位華人,他們共開了40家左右的小雜貨店,全是一家一戶的規模,且很均勻的散佈於那裡廣袤的田野中,互不影響。更讓人驚異的是他們的顧客基本上都是黑人。這是一個很獨特的社會現象,黑人與華人相處融洽,互利互助。在南方徹底廢除種族隔離之前,我們華人是被白人冠以「有色人種的」,在白人眼裡我們和黑人的待遇都差不多的。白人有自己的雜貨店之類的,是不會到華人開的店裡買吃的用的,而黑人發現他們自己更喜歡到華人開的店裡買東西。為此有些白人不喜歡華人去開店,認為搶了他們的生意。藏品中有一張廣告傳單之類的一頁紙,現在收藏時特意將其複印成黑紙白字(不是白紙黑字),以表示譴責當年的種族歧視,傳單上寫道(大意),中國佬Chinaman來到我們這裡開商店,搶了我們的生意,我們應該行動把他們趕走。


我常打交道的一個工段長是個黑人兄弟,50歲左右吧,告訴我在他小時候,經常去他家附近的一個雜貨店裡買晚飯,店主對那些小孩子們,誰叫啥名字是誰家的孩子都很熟悉,他說那些店主都很nice,賣的飯菜都會多加一勺一筷的。


Ben的收藏中我看到1930年代左右的一次當地學校School District會議紀要,上面寫著說「許多華人想申請他們的孩子到白人孩子的學校上學,答覆是No。華人是」Colored people「,他們可以與黑人的孩子一塊上學,或者他們可以自己辦教會學校,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上學,但不能與白人孩子一起上學。因為華人傳統上重視子女的教育,他們是有開華人教會學校(另篇有介紹)。我在Ben貼滿好幾面牆上的Greenville高中畢業照片上(可追溯到1930』s年代),最早看到有華人的是1947年的畢業班,剛好是1943年《排華法案》廢除之後的第四年。在1947年之前的畢業班上也有一個華人面孔,但他的姓(last name)不是華人那種,Ben說那個華裔孩子是被當地一個富裕白人家庭領養的(話外題,這個孩子在以後的年代里,對於保存和傳揚當地華人文化和歷史做出了很大的支持和贊助)。


華人重視子女教育的努力在60年代的民權運動中得到了極好的回報,AA平權法案給少數族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就職就業機會,華裔的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剛好脫穎而出,而此時非裔黑人尚未ready。隨著年輕有知識的一代離開,大型連鎖店的興起,傳統上的爸爸媽媽小店難以為繼,一個個慢慢關掉了,由最興旺時的40家左右,減到今天的為數不多的幾家。我的工段長朋友說下次帶我去他小時候常去的那一家看看。期待中!


翻閱Ben那厚厚一本收藏資料,有許多令我感動的細節。讀著讀著常常會眼眶濕潤,鼻子發酸,儘管所有這些早期的華人跟我沒有任何關聯,但他們與我一樣都是來自那片遙遠的土地,我們身上流淌著相同的血。


Ben收藏的幾本印刷出版書中,有這樣個細節我記憶很深。有個GONG(龔?)姓華人,1910年來到美國,生活在Greenville一帶,後來成家立業子女長大成人,相繼在不同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在90年後的2000年全家在加州相聚,由當年的老Gong爺爺一人闖蕩美國,變成了今天的233人的子孫滿堂大聚會。


讀完此文後也許你了解了,並不是所有的早年華人都生活在大都市的唐人街Chinatown,而密西西比這一支華人的奇特的生活經歷說明,我們華人的根深深扎在美國這一廣袤的大地,城市和農村。


關於密西西比州華人的歷史有幾本書已出版發行,密西西比州的幾所高校里有專門收集。


最後傳上一段YouTube短片,2014年的龍舟比賽。那次活動之前我們廠長邀請我去參加,可惜我已另有安排,未能前行,甚為遺憾。

(圖片為博物館展品,在此致謝)


多謝來訪!

 

1

高興
2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9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2 個評論)

回復 ryu 2017-2-10 16:31
民族的硬漢!
回復 tea2011 2017-2-10 21:00
謝謝分享歷史……先輩不容易…
回復 fanlaifuqu 2017-2-10 21:17
謝謝分享這段歷史,向他們致敬!
回復 對牛彈琴 2017-2-11 00:49
認為早年華人都生活在唐人街的,可能是那些只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們,其實往城市外面多走走(當然不光是去有名旅遊景點),很多地方都能找/看到早年華人留下的後代,或者遺迹。感慨的是,比起他們,近五十年來美的華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所收到的待遇,真是好了許多。這不能不說背後強大起來的祖籍國,起到了作用。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03:03
ryu: 民族的硬漢!
當年華人先輩的確不容易。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03:04
tea2011: 謝謝分享歷史……先輩不容易…
多謝。是的,先輩們不容易。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03:05
fanlaifuqu: 謝謝分享這段歷史,向他們致敬!
謝謝翻老。非常同意。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03:09
對牛彈琴: 認為早年華人都生活在唐人街的,可能是那些只在大城市生活工作的人們,其實往城市外面多走走(當然不光是去有名旅遊景點),很多地方都能找/看到早年華人留下的
謝謝來訪。時代在變化在前進。第一代華人總是不容易,在破冰在打基礎,給後代一個好的開端。
回復 嘻哈:) 2017-2-11 03:21
早前時候移民的華人,比我們同樣第一代移民華人艱難太多,吃的苦也是無與倫比的了:(。你的文令我想起3k黨,也拉近我們與黑人兄弟姐妹的距離。很久以前,我的一位從小縣鎮上大學出來的朋友就含沙射影地指責我們和她自己:大城市的人歧視小城市的;小城市的歧視縣城的;縣城的歧視農村的。她以此證明中國傳統和很大部分中國人是存在較重歧視因素的。在美國,大部分時間我感受到平等,很覺得幸運。是不是的?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06:37
嘻哈:): 早前時候移民的華人,比我們同樣第一代移民華人艱難太多,吃的苦也是無與倫比的了:(。你的文令我想起3k黨,也拉近我們與黑人兄弟姐妹的距離。很久以前,我的一位
同感。原來沒注意,出國后才感覺中國人下意識的歧視心理很強(包括俺自己),地域、城鄉,漢族與其他民族等的歧視。歧視總是不對不好的,不利於溝通和理解,只會增加抵觸和敵意。在美國這裡教育和規則鼓勵和要求種族性別年齡等等因素雖不同,但要平等。至少招工廣告上不敢列上性別年齡種族等作為條件,而以勝任工作為首要。在國內就不一樣,舉個例子比如說可以直接明說,只招「空姐」,為什麼「空媽」就不行?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7-2-11 06:51
Gong---江先生 (台人江姓甚多)----江澤民主席之堂兄弟也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09:25
來美六十年: Gong---江先生 (台人江姓甚多)----江澤民主席之堂兄弟也
原來如此,是姓江,長知識了。多謝啦!老哥是那一帶的人吧。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7-2-11 10:18
洛游郵樂: 原來如此,是姓江,長知識了。多謝啦!老哥是那一帶的人吧。
廣東四邑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10:57
來美六十年: 廣東四邑
那說到您的老家啦 。我早年在廣州上學時,曾經到過開平同學的家裡做客,吃過他家裡做的燒鵝,味道很好。
回復 秋收冬藏 2017-2-11 11:00
「他們與我一樣都是來自那片遙遠的土地,我們身上流淌著相同的血。」 讀至此處,潸然淚下。我們的先輩們,苦難良多。我也聽一位嫁了老美的朋友說過,她的曾婆婆依然認為華人和黑人差不多,不及安格魯薩克森們。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11:54
秋收冬藏: 「他們與我一樣都是來自那片遙遠的土地,我們身上流淌著相同的血。」 讀至此處,潸然淚下。我們的先輩們,苦難良多。我也聽一位嫁了老美的朋友說過,她的曾婆婆
我每次去那個博物館,翻著那些收藏,總覺得心裡很激動,我們的先輩們比我們要艱辛得多的多。很遺憾,總是有些人歧視別人或別的種族。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7-2-11 11:54
洛游郵樂: 那說到您的老家啦 。我早年在廣州上學時,曾經到過開平同學的家裡做客,吃過他家裡做的燒鵝,味道很好。
老兄是中山大學畢業?????
解放前在石牌,解放後在河南康樂村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11:59
來美六十年: 老兄是中山大學畢業?????
解放前在石牌,解放後在河南康樂村
華工。在石牌五山,原中山大學的舊址。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7-2-11 12:18
洛游郵樂: 華工。在石牌五山,原中山大學的舊址。
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2-11 12:26
來美六十年: 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
呵呵,我的沒有那麼高級 。那是華工的高檔專業,難考進。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6 19: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