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走進西班牙的「故宮」(遊記)

作者:厚道人家  於 2019-5-16 01: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今天我們的旅遊車離開地中海邊上的馬拉加,駛往東北方向的內陸地區。車開出去就風馳電騁起來,導遊要司機上午九點半之前趕到格拉納達城(西班牙語:Granada,阿拉伯語:غرناطة‎‎)。導遊昨天在結束一天的旅遊時掛著一張嚴肅的臉,預告第二的行程要提早一小時。大家必須準時起床,必須早上7點上車。兩個必須把團友們的神經繃緊了。到將要去的城市不過不到二百公里,不去趕飛機,有啥好緊張的。我心裡在怪導遊故弄玄虛,但又不願給他臉色看,因為我星期六和妹夫去看鬥牛的事還窩在心裡沒拿出來和他商量呢。誰給誰臉色看,還說不定,我仍須夾著尾巴。我偷偷瞥了導遊一眼,看他一本正經的樣子,我猜測今天要參觀的景點一定非同小可。當導遊憋不住,終於講出阿爾罕布拉宮這個名詞時,我的小心臟猛然驚跳了幾下,這是聞名遐邇的西班牙故宮呀!它1984年便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阿爾罕布拉宮在西班牙,在穆斯林國家,乃至整個西方都被視為世界宮殿中的明珠,和咱中國的故宮有的一比。旅遊界把這個佔地23400平方米的帝王官邸稱作是世界奇迹。它是伊斯蘭藝術,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基督教精神融會貫通集大成者。建築界把它稱為宮殿之城,它院落眾多,格局緊湊,皇家之威風浩蕩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民間把它稱為紅宮,因其建築外牆多用沙岩,沙岩的顔色界於紅色和粉色之間,陽光下沙石晶亮,遠看紅彩一片。西班牙第一高峰內華達山脈(The Sierra Nevada)是它的屏障,山上常年積雪,潔白的雪把紅宮映襯得分外艷麗。阿爾罕布拉宮建築在一座海拔700米的山坡上,入晚它燈光熣燦,從低處看,那簡直就是天堂中的紅殿。阿爾罕布拉宮翻譯成咱們漢語就是紅宮。穆斯林把它稱為摩爾宮,因為它的奠基者是摩爾人。我不知道自己作為遊客究竟應該稱它什麼好。我按捺住小鹿般嘣嘣跳的心臟,跟著導遊來到阿宮,我不由自主給它起了這個名字,因為這個名稱,一喊得響亮,二表示這是個阿拉伯人的宮,三我阿字後面的四個字吃進肚裡了,既可把這座阿宮放在心裡,也可以偷點懶,不用把它的名字全喚出來,省了不少口舌。

      我記得故宮門前開放時間永遠是人山人海,可是阿宮門前來參觀的人甚至連熙攘都談不上。團體進阿宮門票要預訂,個人也可以網上預訂。每天阿宮早中晚各開放一次,一次開放,准許進入二千人。一天共接待六千人。由於接待人數有限,前來的遊客大都已一票在手,煩不著爭前恐后。但是,早上的那一次開放時間十點,買到早票的人必須在九點半前來排隊,準備入場。過了時間,有了票也不能進。訪客們都很守規矩,在秩序井然的隊伍中,我們團里的一些不安份者手、腳甚至舌頭都好像被束縛住了,像小學生那樣乖乖地排好隊,跟著導遊進入阿宮。想起早上導遊的吆喝,我做了個鬼臉,幸虧我們及時趕到,要不然阿宮就會給我們吃閉門羮了。

      我心裡揣著故宮,眼裡看著阿宮,比較一直在腦海中沉浮,同與不同一直在心裡較勁。它們的同是明顯的,因為都被稱為宮殿,都被帝王當作政務處理,生活起居的常所。但是當我走進阿宮,眼皮開了閉,閉了開,眼睛里眨進去的全是不同。那個不同不是一點點,而是天壤之別。

      阿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長方形院落組成的。一個南北走向,另一個東西走向。南北向的院子是殿,出了名的桃金娘中庭和卡洛司五世宮殿就在這片院落中。摩爾王在殿內主持朝覲儀式。這裡沒有咱老祖宗這一套,五更上朝,群臣膜拜,三呼萬歲。那是需要大場面的。摩爾王接見群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寬不過23米,長也只有36米,百多個人站進去就會客滿。這裡是阿宮的中心,精華之所在。它儘管不能用規模震攝我,但是他卻用精雕細琢、用獨具匠心,用巧奪天工深深地吸引我。阿宮裡大部分殿堂徒有四壁,建築物內所有當時用的一應家什都已撤走。它的門窗走道和天花板都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我眼前。伊斯蘭教義嚴禁人物崇拜,這條禁令甚至涉及到動植物。因此阿宮的裝飾沒有飛禽走獸,甚至連整株的花草樹木也匿跡。阿宮裡所有裝飾都是幾何紋飾,如鍾乳形、銘文飾等程式化的圖案,要不然就是蜿蜓曲折,花般美麗的阿拉伯文。我不識阿拉伯文,舉目望著天花板上密如繁星的文字,我忽然想起,莫非這就是天書。天書,那是精緻,無與倫比的精緻;那是細膩,難以描繪的細膩。在日常生活,我經常聽到簡單就是美,在阿宮我體會到什麼叫繁複也是美。那是一種細緻之美,精準之美,是阿拉伯人的數字之美。

      走在殿堂里,溶入我眼裡的顏色儘是乳白色和乳黃色兩種單調的淺色,直到走進了桃金娘中庭的庭院,我的眸子里才注進了更多的色調。桃金娘中庭長約42米,寬22米。院子被一個大理石鑲邊的長方形水池佔了大部分面積。水池像鏡子般映著藍天白雲,映著水池邊上的桃金花灌木叢,映著五顏六色的來訪者衣裙,也映著我驚嘆的臉面。我擺好pose,讓妹妹為我拍了幾張照。訪客們只在水池邊拍照,誰都沒有去戲水,大人把小孩拉到身後,生怕小孩的腳會碰到水面,打破這如鏡般清澈的水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景誰都不願打擾。我緩步在水池邊一米見寬的甬道上,在甬道邊一根根裝飾精美的圓柱前留連忘返。導遊站在這些圓柱之間特別介紹說,阿宮裡的圓柱有幾百根,製造這些圓柱的工藝在當時獨樹一幟。這些光潔精緻的石柱是作坊的製成品,它們的原材料是大理石粉、珍珠粉和粘土。

      參觀完前殿,我們便來到了後宮。宮殿,宮在前殿在後。咱們的老祖宗早就告訴歷代君王,先是生活,然後才是政務。宮乃宿舍,殿辦公室是也。但是大凡宮殿卻總是殿在前,然後才是後宮。阿宮也不落俗套。阿宮的後宮是一個東西向的院落。眾所周知,帝王的後宮不僅僅是只供他本人起居,這裡還納著眾嬪妃們。摩爾的帝王不像咱們中國的皇帝荷爾蒙那麼旺盛,龐大的後宮納著三千佳麗。摩爾王的妃子只要用十個手指就可以數過來。導遊在姐妹廳里指著東西兩個房間說,大老婆住在東邊,小老婆住在西邊。我向東和西兩個方向各丟了一眼,小小的卧室,一眼就看盡。這屋子委實太小,放一張尋歡作樂的大床后,估計就沒了轉身的位置。這也太屈逼了娘娘。兩位娘娘的寢室小還不算,她們還共用了中間客廳。客廳內擺設著摩爾人最早的瓷器。這些造型古樸的瓦罐碗盤大概在當時被用來彰顯兩位娘娘的地位。此時我想到了咱大漢的東宮和西宮。這能比嗎?喜哉?悲哉?烏乎哉!心中的感覺不是很好,我逃似地離開姐妹庭,走進了獅子院。

      不知哪位促狹的翻譯搞出來的笑話。把阿官的殿稱作為桃金娘中庭。但是穆斯林婦女在朝政沒有一點地位,怎麼帝王的殿名還帶出個娘們?而摩爾王最得意的後宮這個院落竟然被稱為獅院。要知道穆斯林婦女出門都得臉裏黑紗,伊斯蘭世界從沒聽到過河東獅吼,更何況這裡是摩爾王的後宮。獅院長35米,寬20米,周圍環繞著大理石圓柱。我這個人旅遊有個特點,到什麼地方都喜歡先用數字打發自己的好奇。這麼多大理石柱有多少根啊?剛才在殿里的院落沒時間數,現在我很想數了。這時獅院已是人來人往,各種膚色的人在圓柱中穿行,各種語言輪番撞擊我的耳膜,我心靜不下來,數目字在我眼前跳來跳去,我怎麼也數不清了,正準備想用無數敷衍自己,這時導遊及時趕到。他說,不只是你,很多人想數都沒數清過。這裡共有124根圓柱。有了這數字打底我開始在柱子形成的俏和巧的游廊里走蛇之步。獅院的色彩是阿宮整體乳白色中的另類。它圓形屋頂飾有金銀絲鑲嵌的精美圖案。它的地面用彩磚鋪砌。四周牆壁鑲以5英尺高的藍黃相間的彩磚。彩磚上下還有靛藍和金黃瓷釉的飾邊。室內布滿色彩鮮艷的幾何形紋飾和阿拉伯文字圖案。這裡已然是一處繽紛的世界。

      獅院的中心是座噴泉,噴泉周圍等距離站著12頭獅子,與咱故宮張牙舞爪的獅子不同,這12頭獅子俯首貼耳,可能是母獅,看上去極其溫順。獅子們口裡吐著水,水滴到池槽內,發出嘀嗒聲音,在嘀嗒聲中我想到了獅院的名稱,原來是這12頭獅子給這院落起了名。導遊說,石獅子口裡吐出的不是自來水,而是泉水。這泉水從附近山澗引來,被導入妃子們的卧室,夏天降室溫,冬天添溫暖。摩爾王為他的妃子們想得倒也周到。可能是摩爾王的後宮常住人口較少,比起它的殿,它的宮小得多。因此我們丟在這裡的時間大概也只有二十分鐘。

      我很快走出了後宮。在阿宮外的花園裡像當年的摩爾王那樣在青翠的樹林中神清氣爽地散步。摩爾人走了,他們的失樂園-阿宮陷進了世紀的沉寂和感傷。但是,摩爾人沒走遠,阿宮的宮牆外,摩爾人的精神還在。他們種植的玫瑰、橘樹和桃金娘灌木還在微風中歌唱,在陽光中舞蹈。後來,換了幾番主人,隨著主人,從英國移植來的榆樹和爬滿四處的金銀花藤蔓也趕來湊熱鬧。我走在這片園林中,像走在一個活的、新鮮的、充滿生機的世界之中。在阿宮裡壓抑了一上午的心胸舒展開了,大自然的紅黃藍綠紫競相闖進我的眼帘,我眼前又展現出一幅有說有笑有樂有歡的現化畫卷。走累了,我坐在樹蔭下的長椅上,抹去額上的微汗,有滋有味地欣賞近處的院落和遠處的田園。我看見一位金髮妙齡女郎陶醉似地躺著, 受到美景如此寵幸,她真是性福。

      阿宮基本的建築材料是堅硬的大理石。摩爾王以為他統治的江山會像岩石那般牢不可破。殊不知,歷史是無情的,素來是鐵打的江山,流水的朝廷。摩爾奈斯爾王朝的締造者——穆罕默德一世,於1238年起著手建造阿宮,歷經數十年。但是岩石般的宮殿不岩石,時間只過了二百多年,到1492年穆斯林的摩爾人就被基督教的西班牙人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後來的統治者當然不會把異族的宮殿當回事。阿宮被百般蹂躪後面目全非。只是到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的愚頑冰山消融,基督教的世界開始接受阿拉伯文化。1526年,一座閃耀著文藝復興光芒的建築-卡洛斯五世宮建築完成。它與阿宮整體的建築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它的建築師是米開朗基羅的學生,建築整體外方內圓,中間是寬廣的圓形庭院,周圍是兩層的柱廊。整個就是一座基督教的義大利式宮殿。卡洛斯算是一位開明的君王,他追隨時代的潮流,主張文藝、文化這碼事是無國界無族類的,既然阿宮是伊斯蘭的瑰寶,也應該屬於整個人類。經他之手,穆斯林的阿宮溶進了基督教元素。阿宮獲得了重生的機會。可是又過了約二百年,十八世紀來了個蠻不講理的拿破崙,阿宮又遭厄運。直到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資助下,建築師何塞·孔特雷拉斯與其子、孫,歷經三代人修復了阿宮。

      但是十九世紀的西班牙國力已開始衰退,再沒有巨額資金修復阿宮。許多被破壞的岩石浮雕只能用機制的石膏雕飾取代。阿宮總算恢復了原貌。現在我所看到的阿宮門柱精琢細鏤,窗欞玲瓏剔透,牆壁素潔細緻,走道光潔明亮,天庭美輪美奐。阿宮的飾物儘管大多已是石膏製品,但是它們鑲在原石之中竟然也濫竽充了數,不講不點,憑凡人的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岩石打造的殿堂能恢復到當初的面貌確非易事。這可不像故宮,哪裡木頭爛了,鋸一塊新木補上去,無須化很大功夫。

      請想想我們的圓明園吧,大多數石制建築,至今還躺倒在亂草堆中。難道咱聰明的國人就不知道用石膏或更堅硬的塑膠去代替大理石?難道咱富裕的中國還缺錢修復一座圓明園?答案,無解。喊了幾十年的恢復,圓明園至今還是一幅破敗相。看著面目一新的阿宮,我有點臉紅。西班牙人把阿宮這顆人類瑰寶上的塵土擦去了,阿宮熠熠閃光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坐在離去的旅遊巴士上,我不斷地回頭,不斷地在問,什麼時候咱們的圓明園也能重整旗鼓,在國際旅遊界嶄露頭角?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22: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