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有個段子:所謂彩票,是虛構一個不勞而獲的人,忽悠一群想不勞而獲的人,最終養活一幫真正不勞而獲的人。
轉載自《南方周末》--周末茶座
民間有個段子:所謂彩票,是虛構一個不勞而獲的人,忽悠一群想不勞而獲的人,最終養活一幫真正不勞而獲的人。這話又添了新的註腳。奇怪,為什麼要說「又」呢?
2015年1月25日,中國福利彩票「雙色球」15011期「電腦直播」開獎,在沒有預告之下突然取消。當晚11時40分左右,中彩網官微公布了中獎號碼。這樣也太不嚴肅了吧?廣大彩民情緒很不穩定。
官方回應很篤定。1月26日凌晨3:42,福彩發布公告稱:該期搖獎未按時進行是「由於重慶福彩銷售系統在數據匯總過程中,出現數據索引異常,未能及時完成數據匯總和數據傳輸,導致無法統計全國銷量」。同一日,民政部新聞發言人逐字複述了上述解釋。
有許多學霸質問道:為什麼要在「統計全國銷量」后才能搖獎?難道福彩中心只有在知道全國彩民都買了哪些號碼,總共買了多少注、花了多少錢之後,才能搖獎嗎?數據匯總與搖獎應該是兩個獨立事件,否則福彩中獎結果的隨機性與公正性就無法保證了。
其實,早在2004年,雙色球發生過「特寫畫面補拍事件」。2004009期「電視直播」開獎,特寫畫面與全景畫面出球的順序一致,但小球的運動模式與靜止后的間隙不一致。事後,中國福彩中心解釋,由於發生了「技術故障」,特寫畫面是「開獎后工作人員製作的」。但雙色球一次搖出同樣順序6個紅球的概率是1/797448960,搖一次要2分鐘。隨機性哪兒去了?
十多年過去了,福彩中心的開獎流程為什麼沒有任何改善呢?為什麼開獎的隨機性與公正性仍籠罩在一片疑雲中呢?說到底,一是兩大官彩長期壟斷彩票發行,行業缺乏競爭;二是我國彩民購買彩票的熱情真是太高了,由此導致福彩銷售收入每年都是同比百分之十幾的增長。躺著把錢掙了。只要有錢掙,聲譽算什麼。
不買彩票的人對彩民挖苦道:買彩票是交智力稅。因為一張兩元的福彩,在開獎隨機公正的前提下,返獎率是50%,買了就虧一半。不過,買商業保險,只要賠付率不是100%,也是買了就虧,豈不是說買保險的也是交智力稅嗎?有風險偏好的人願意買彩票,有風險厭惡的人願意買保險,所以才有博彩與保險這兩門生意。只要規則公正,都是好生意。
所以,此次搖獎延遲事件也是一個契機。有彩民要求中紀委介入調查,根據媒體報道中紀委已受理。不知道紀委監察部門與檢察部門哪個才是更合適的調查主體。但通過公正的調查,讓廣大彩民認識那些領官彩巨獎的「熊貓大俠」與「奧特曼」之真身,也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