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古代戰爭中也有暗器 他們怎麼使用的

作者:fathappy  於 2016-7-20 09: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從古戰場看軍事裝備

  一般來說,暗器這種東西,似乎在正規的戰爭中是用不上的。兩軍對壘,雖常有奇兵之舉,但多數情況下,是堂堂之陣,正正之師的決勝。暗器更多的是出現在「江湖」中、小說里。實際上,古代戰爭中也有暗器,而且有些使用者,武功還相當高。而暗器的發展,走的其實是一條從軍隊到民間的道路。

  宋元軍隊暗器大發展

  三國時代手戟也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擲布」,幸虧呂布躲閃迅速,差一點兒被擊中。這種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側有一個橫出的斜枝,手柄纏繞細繩,單手擲擊。「嚴鋒勁枝,擒鍔耀芒」,威力確實很大。更著名的手戟使用大師是曹操麾下猛將典韋,他多次在護衛曹操的時候依靠百發百中的飛戟殺出一條血路,轉危為安。

  暗器的廣泛發展,是在宋元以後。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對宋戰爭中,騎兵相逐,長兵器使用不便,因此發明了很多馬上使用的暗器,如飛抓、背弩、犁花槍種種。而宋軍根據自己的需要,也發展出許多步兵使用的暗器。這類武器和作為軍隊標準裝備的弓弩和火器等投射兵器不同,制式更加多樣,使用也更加靈活,往往因人而異。宋末元初,蒙古將士征伐中原大地之際,暗器有了較多應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蒙古族戰士所使用的一種十分厲害的暗器名叫「輪圈」。此「輪圈」使用時,常套戴於左手腕上,以右手手指套圈搖而擲敵,由於「輪圈」外緣的3/4 段內厚外薄,並裝有數十枚鋸齒形尖刺,可重傷敵人的頭頸、面頰等部位。之後,民間武術將「輪圈」豐富化,衍生出「日月乾坤圈」、「日月風火輪」、「日月雁翅輪」等頗具殺傷力的暗器。正是這些常規兵械之外的、不被很多人在意和疏忽的「小玩意」,造成了大量的殺傷。

  《水滸傳》可謂一本講述宋代軍陣暗器的百科全書。花榮的弓箭、單廷珪的火器、燕青的小弩等制式兵器且不論,小說中出現的較為著名的暗器就有張清的飛石、李應和李袞的飛刀、項充和龔旺的標槍、扈三娘的套索、丁得孫的飛叉等等。從小說中描寫的場景來看,這些暗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在梁山好漢征方臘之戰中,很多好漢也是喪命、受傷在諸如石寶的飛錘、包道乙的飛劍等暗器之下。小說固然有誇大的成分,但從中也可一瞥當時軍隊中使用暗器之普遍。

  明清暗器從軍方轉入民間

  學者指出,明清兩代是中國武術發展的高峰期,也是暗器由軍隊作戰進入民間的開始。特別是清代,暗器更加盛行,士農工商多以暗器相炫耀。清代暗器大約可分四個類別:手擲、機射、索系、葯噴。

  在手擲暗器中,較常見的是飛刀。飛刀的樣式有許多種,有單刃、雙刃。發揮手法不同,飛行姿態也不同。其中以柳葉飛刀最常見,柳葉飛刀是一種雙刃刀,形似柳葉,刀身長約20 厘米,柄長4 厘米。刀中脊稍厚,雙刃很鋒利,通刀重八兩。也有人在刀柄上系綢,叫刀衣。飛刀多以12刀為一囊,上下各六柄列成兩排,刀身於內,柄於外:飛刀多繫於使用者後背,用時低腰以手拔擲之。

  暗器文化中影響面最大的是鏢。鏢的產生淵源和舊時此物大多流傳於鏢客之中有極為密切的關係。鏢又分為脫手鏢、金錢鏢、袖鏢和簡鏢等。脫手鏢,又叫飛鏢,有三棱、五棱、七棱、圓柱等形狀。但無論何種形狀,鏢的前面均為鋒利無比的尖頭。鏢身長約10 厘米,重約0.2公斤。鏢的末端常系有紅綠綢布,叫做「鏢衣」,起穩定飛行方向的作用。鏢一般置於鏢囊之中,繫於腰間。多以9~10枚為一囊,其中有一枚體積最大、分量最重的鏢叫絕手鏢,是在其他鏢都用完而危機依舊時最後才使用的。以「鏢」為根源,又衍生出一系列與「鏢」有關的鏢文化。如,許多與鏢有關的行當、職業或稱謂:鏢局、鏢師、鏢客、保鏢,等等。由此足見,暗器中的鏢早已脫離開鏢做為一種傷人利器的原始涵義,形成了一種影響廣泛的文化現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7: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