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僅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而且還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一生波瀾壯闊,由於猶太人的身份和一生秉持的政治主張,他屢屢成為蓋世太保追殺的目標和美國中情局的審判對象。可就是在這樣緊張惡劣的環境中,愛因斯坦仍然保持著超出常人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並最終以76歲的高齡辭世。那麼,這位被喻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究竟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養生秘訣呢?
愛因斯坦從小喜歡運動,一生堅持不懈,直到老年仍運動熱情高漲,人們尊敬地稱他為「老年運動家」。
有人認為科學家都是成天坐在試驗室擺弄機器,計算數據,生活單調,性格孤僻。其實,不少科學家都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豐富多彩,充滿生氣,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學習或工作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會抽空參加多種文體活動,尤其喜歡爬山、騎車、賽艇、散步等體育活動。有人形容他工作時的勁頭「簡直像個瘋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都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愛因斯坦這種充沛的精力,正是來自於他的合理休息和經常鍛煉的結果。
愛因斯坦於1879 年3月14日誕生在德國北部的烏爾姆城,父親是電氣工程師。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愛上了科學,不僅善於思考問題,而且喜歡文體活動。15歲時,他們全家離開德國來到義大利。後來,他考取瑞士蘇黎世工業大學,儘管每天的學習任務緊張,可他仍抽出一定的時間散步,節假日還要出外旅遊或划船。每逢休假日或盛夏季節,在湖面上揚帆泛舟是愛因斯坦最大的樂趣,而充滿刺激的航海生活更使他心曠神怡,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流連忘返,這些都使他因思考過度而受到損害的健康得到恢復。
事實上,愛因斯坦熱愛運動的這個嗜好不單是從興趣出發,也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他常對人說:學習時間是個常數,可效率卻是個變數,單純追求學習時間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習效率。他認為通過文體活動可以獲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頭腦,愛因斯坦還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了一個公式,即A=X+Y+Z。A代表成就,X代表勞動,Y代表休息和活動,Z代表少說廢話。他把這個公式的內容概括成了兩句話——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階梯,珍惜時間是有所建樹的重要條件。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取得偉大成就以後,在世界上獲得了很高的榮譽,但是他從來不圖虛名,生活一直艱苦簡樸,更不改喜歡運動的本色。進入中年以後,他的科學成就越來越大,不少國家都請他去訪問和講學。有一次,他去比利時訪問,國王和王后特地成立了一個接待委員會。那一天,火車站上張燈結綵,鼓樂齊鳴,許多官員身穿筆直的禮服,準備隆重地歡迎這位傑出科學家的到來。可是火車到站以後,旅客們紛紛走下車來,卻惟獨不見愛因斯坦的影子。他到哪裡去了呢?
原來,愛因斯坦悄悄避開了那些歡迎的人,而是一手提著皮箱,一手拿著小提琴,由火車站步行去了王宮。當負責招待的人因為沒有迎來貴賓而焦急地向王後進行報告時,愛因斯坦已經步行抵達了王宮。王后問他:「您為什麼不搭乘我派去的車子,偏偏選擇徒步而行呢?」愛因斯坦笑著回答說:「王后,請不要見怪,我平生喜歡步行,運動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
愛因斯坦晚年時,還堅持勞動,堅持鍛煉,他經常從事一些家務勞動和諸如栽花、澆水、剪枝等,還經常邀請朋友去爬山,有意識地磨鍊意志,鍛煉身體。有一次,愛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及其兩個女兒興緻勃勃地攀登瑞士東部的安加丁冰川。他本人按照登山運動員的要求,穿著專業的登山服裝,身背乾糧袋,手持木拐杖,順著山徑往上爬。在旅途中,愛因斯坦談笑風生,十分活躍,好像年輕人一樣。從此,人們送給他一個光榮的稱號——老年運動家。
業餘音樂家
讀過愛因斯坦傳記的人,也許都不會忘記這位科學巨匠的另一種生活:他常常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並在美妙和諧的音樂中觸摸宇宙的「神經」。他曾經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由音樂啟發而來的」。音樂啟迪著愛因斯坦的智慧和靈感,豐富著他的精神生活,同時也為他修身養性、愉悅心靈和擁有健康體魄奠定了基礎。
愛因斯坦從小並不是一個神童,相反,被人們懷疑是「傻子」。在小學讀書期間,他曾被訓導主任斷言:該學生將一事無成。而正是這樣的學生,日後卻成了一位驚動世界的天才科學巨人,這首先要歸功於愛因斯坦所生長的良好環境。
愛因斯坦的母親波林是位賢妻良母,文化修養很高,喜愛文學,更鐘情音樂,是個頗有才華的音樂家。愛因斯坦幼年時經常躲在家裡的樓梯暗處,長久地聆聽母親彈奏優雅的鋼琴曲。當波林的指尖從琴鍵上輕輕撫過,優美動聽的旋律便如行雲流水般流瀉出來,小愛因斯坦被音樂聲中的美深深吸引了,恍然置身於一個美麗神奇的世界。
波林是一個極有遠見卓識的母親,對孩子們的音樂啟蒙教育從很早就開始了。愛因斯坦6歲時,母親開始教他拉小提琴,教他的妹妹瑪雅學鋼琴。稍後,愛因斯坦也開始學習彈鋼琴。隨著時光的流逝,愛因斯坦對音樂漸漸入迷,13歲之後,當他懂得和聲和曲式的數學結構,當他體驗到演奏莫扎特的奏鳴曲時帶來的那種無法比擬的快樂,音樂就成為他一生的至愛。
長大后,愛因斯坦有時也即興彈彈鋼琴,但他最鍾情的還是小提琴。在輾轉流離的歲月中,愛因斯坦與小提琴總是形影不離,他幾乎沒有一天不拉小提琴,演奏音樂簡直成了他的「第二職業」。不管旅行到哪裡,甚至連參加嚴謹的科學會議,他都不忘隨身攜帶琴盒。他甚至認為自己拉小提琴的成就,比在科學上的貢獻還大。
關於愛因斯坦和小提琴的淵源,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有一位猶太少年,他做夢都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的小提琴演奏家,可他的父母卻覺得這可憐的孩子拉得實在太蹩腳了,完全沒有音樂天賦。
有一天,少年去請教一位老琴師。老琴師說:「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給我聽聽。」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練習曲中的第三支,簡直破綻百出。一曲終了,老琴師問少年:「你為什麼特別喜歡拉小提琴?」少年說:「我想成功,我想成為像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師又問:「你拉琴快樂嗎?」少年答道:「我非常快樂。」老琴師於是把少年帶到自家的花園裡,對他說:「孩子,你非常快樂,這說明你已經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呢?你看,世界上有兩種花,一種花能結果,一種花不能結果,不能結果的花更加美麗,比如玫瑰,又比如鬱金香。它們在陽光下開放,雖說沒有任何明確的目的,但這也就夠了。」
少年於是明白了一件事:快樂勝過黃金,是世間成本最低、風險也最低的成功。少年心頭的那團狂熱之火從此冷靜下來,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於成為帕格尼尼的夢想。而這位少年就是日後名震天下的愛因斯坦。
成為大名鼎鼎的學者后,愛因斯坦還經常在德國柏林和美國登台演出,為慈善事業募捐。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他選擇了物理,他可以繼續拉他的小提琴;而一旦他選擇了小提琴,他就沒有機會再去鑽研物理了。可以說,音樂作為一種精神催化劑,早已悄然滲透到愛因斯坦的生活和生命之中。
從養生角度來說,對於音樂的熱愛和學習,是開啟愛因斯坦科學大腦的主要原因。良好的音樂環境大大擴展了他的右腦思維能力,也構成了他左右腦思維的均衡性。研究者們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證明,人類左右腦的發展均衡對於緩解壓力、調節情緒、增強注意力和提高身體免疫力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運動養生、音樂怡情,將工作與愛好緊密結合起來,這或許就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獲得健康長壽的養生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