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人們繃緊了神經。不過,這裡你可以先放鬆一下,我們要講的不是「毒奶粉」,不是「皮鞋奶」,也不是「地溝油」,而是你每次購買食品的時候所留意的那一小行噴碼——食品的保質期。
食品安全的概念深入人心,大家購買食品時對營養標籤、保質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那些放置在家中的,即將過期的食品,大家都是怎麼處理的呢?是扔掉?還是處理過後吃掉呢?即將過期或者過了保質期的食品就真的不能食用了嗎?
過了保質期被拋棄、國內外食品大量浪費
食品過了保質期還能不能食用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困擾著中國人,早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問題。美國每年有多達四成食品被丟棄,人均浪費390美元/年。德國每年被當做垃圾扔掉的所謂過期食品就高達數百萬噸,不光造成了大量浪費的現象,同時在運輸和處理這些過期食品過程當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英國每年有830萬噸食物被扔進垃圾桶,而其中大約有500萬噸是可以吃的,並且包括部分沒有開封的食品。
保質期並不是認定食物是否變質的唯一標準
衛生部對「保質期」的定義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於銷售,並保持標籤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說白了,就是保質期只是生產廠家對食品的「負責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出現任何問題廠家要負責任,所以建議大家在保質期內食用.
但保質期不是認定食物是否變質的唯一標準。在保質期內,食物也可能由於存放方式、環境等因素的變化過早變質,例如包裝開封后,保質期將縮短,買到還沒過保質期就發了霉的麵包也不是沒有的事;在保質期過後,一些食品從安全性角度仍是可以食用的,但它的品質可能有某種程度的下降。如冷凍食品過期后,致病菌可能沒有超標,煮后吃下去也沒有造成不良反應,但由於存放時間太長,風味、口感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味道不新鮮,維生素含量也有下降,脂肪可能發生輕微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