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這樣論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這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腹熱,故欲裸其身」。而「生薑辛熱,蘿蔔甘寒」,這正是中醫的養生妙處所在。因此才有了「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先生開藥方」之民間諺語。

就是說,夏季陽氣在表,胃中虛冷,這時吃生薑可以溫胃健脾。不僅如此,夏季吃薑還有助於緩解常見病的功效。下面,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受涼喝生薑蔥白湯
偏方:生薑30克切細,蔥白10克,加紅糖,以開水沖泡,或煮至沸騰,趁熱飲后,蓋被卧床。
點評:這是一個老方子,生薑味辛性溫,長於發散風寒、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凡屬此類都可以用生薑,如吹空調已經外感風寒的人,喝一杯紅糖薑茶可驅寒解表,或者用薑湯泡足;肩膀和腰背遭受空調涼風侵襲的人,可以熬點熱薑湯,加少許鹽和醋,然後用毛巾浸水擰乾,敷於患處,反覆數次,能使肌肉由張變弛、舒筋活血,可大大緩解疼痛;腹部受涼而腹痛、腹瀉的人,生薑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對抗擊沙門氏菌效果明顯,因此可多喝幾杯薑茶。淋雨受涼則以蔥白熬姜水效果更佳,蔥白氣味辛辣、性溫,有發汗解熱、散寒通陽的功效。
陽氣不足姜水泡腳
偏方:生薑切片,大火煮開后,加水泡腳。一定要泡過小腿部足三里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或者用1~2兩生薑,煮20~30分鐘成生薑水飲用,如果嫌口感不好,可適當加點糖。
點評:陽氣不足的人一般手腳冰涼,容易怕冷,經常腹瀉,消化不良,常常精神不振,舌體淡紅,舌苔薄白,脈象沉細。中醫主張,春夏養陽,秋冬補陰。春夏是陽長陰消的階段,順應這一趨勢養陽,效果比其他季節要好得多。脾陽不足,易食慾不佳,畏寒怕冷,此時可吃生薑或用生薑泡腳。
夏季補陽,還應該保證良好的睡眠,忌熬夜;不要怕熱、怕陽光,適當晒晒太陽,少吹涼風;保持心情愉悅,不要常發怒;適當多行房事,調和陰陽。
關節痛熱敷薑片
偏方:將生薑切成1厘米厚的薑片,放在濃鹽水中煮熟,然後用熱的生薑片外敷腰部和膝關節。
點評:此方是對付陰天下雨、天氣驟冷導致的腰、關節痛的有力武器。腎主骨生髓,腰椎及骨關節疾病和腎精損耗、化生不足有關。使用生薑,鹹味入腎,熱助陽氣,辛散氣結,所以對這類寒瘀凝滯的疼痛有效。
除了把生薑煮熟,也可以用鮮姜搗爛取汁,乾淨棉花浸入薑汁中再曬乾,依此法反覆進行多次,以浸完薑汁為止。然後將曬乾的藥棉攤上紗布,包敷關節疼痛處,或者在生薑汁中加入適量白酒,有活血散寒、舒筋通絡的作用。
老薑蔥頭緩解肩周炎
偏方:老薑、蔥頭搗爛,用文火炒熱后加白酒再炒片刻。睡前趁熱敷在疼痛處,以能忍受為度,用毛巾包緊。次日取下,一劑葯可用3~4次。
點評:肩周炎,又名漏肩風、五十肩等,與受風寒濕有關,屬「痹證」範疇。老薑也就是乾薑,溫經散寒;蔥頭辛溫,能散寒解表,溫通陽氣;白酒大辛大熱,能夠散寒活血通經。三者混合,加用文火,更助熱性,發揮溫陽散寒、活血通經、止痛消腫的功效。外用此方的同時,應適當加強肩部的按摩和活動,可增強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生薑橘皮水治嘔吐
偏方:生薑、橘子皮各12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有止痛止嘔之效。
點評:夏天人們常吃些冷飲和涼性的水果,造成寒涼侵胃,當出現嘔吐等癥狀時,此方有一定效果。
橘皮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香精油,有理氣化痰、健胃除濕、止吐、降壓等功效。生薑有散寒發汗、溫胃止吐、殺菌鎮痛、抗炎之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證,前人稱之為「嘔家聖葯」。但生薑屬辛熱燥烈之品,故陰虛有熱、內熱偏重及舌苔黃而乾的人應少用,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感覺要嘔吐時,嚼幾口鮮橘子皮,也可止嘔或噁心。
總結:
炎熱的夏天,人們因人體唾液、胃液分泌減少,從而影響食慾。這時飯前吃幾片生薑,可刺激食慾,因此人們常說「飯不香,吃生薑」。生薑做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除以上功效外,吃生薑還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薑可除「老人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