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看趙本山

作者:靜悄悄  於 2015-1-4 02: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大話影視

關鍵詞:趙本山

近些日子,趙本山成了網路上的一個熱門話題,各種各樣的評論異彩紛呈,稀奇古怪的說法不斷湧現。因為我一直比較喜歡趙本山的作品,所以也按耐不住想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說明,雖然我喜歡趙,但他的作品我看得不多,更沒有去過他的劉老根大舞台,所以我的看法肯定片面。而且我也沒有很好的藝術批評方面的修養,很難用藝術的眼光或藝術哲學的角度進行評價。只是談談看法吧。

第一,他是一個了不起的農民藝術家。一個一天學沒上的「文盲」,能把在農村流傳的藝術現象採集起來,使之升華,進而轉化為反映現代農村農民生活的藝術產品,而且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在中國的藝術舞台上展現二十多年,其藝術水平與受過專業教育的多數編導演相比難分伯仲。這在中國文藝歷史上是少有的。從這一點看,他就了不起。

第二,他的作品貼近當前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實際。趙本山的舞台姻緣經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他貼近當代農村的生活,會講「咱們村的故事」,會「嘮農民磕」。比如叫外號。有人批評他的作品污衊當代農民,拿生理缺陷和殘疾人做笑料。這種意見就有些不了解農村的實際。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我的家鄉與趙本山的家鄉是鄰鄉。在農村,以乳名和外號相稱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我爺爺一輩共有十一個人,除一個在外當官的,十個人都有外號。外號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生理特點,如「二大個子」,「三矬子」,「大腦袋」等,一類是人格特點,如「四吵吵(此人說話聲大)」,「小老道(此人有些小聰明)」等,還有一類是職業特點,如「洋鐵匠子」,「剃頭的」等。他們那一代基本都沒有上學,沒有正式的「大號」,後來起了一個「大號」,也都不用。所以在農村叫外號是一個非常平常的事情,沒有什麼褒貶意思在裡面。有人拿美國如何尊重殘疾人為理由,責難趙的作品。人家美國是什麼社會發展階段?用美國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中國的現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失當。又比如趙本山劇中的人物都說地道的農民話,其特點就是不怎麼遵循語法規則,重複拉雜,句子成分不全,這比完全符合主謂賓定狀句式的台詞更貼近生活實際,更能讓農民聽得懂。本人孤陋寡聞,但就近些年看到過的農村體裁的作品,可以說少有出其右者。而且給農民看的文藝作品本來就少,我們對此類作品不妨善待一些,寬容一些,別那麼刻薄。

第三,他的作品受廣大農民喜歡。有電視收視率和網路評獎為證。電視收視率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是作品被接受的一個重要指標。有些作品可以獲獎,可以獲國際大獎,但幾乎沒人看。不能說這樣的作品不好,但起碼他不適合大多數受眾的口味。有人批評趙的作品「低俗」,但低俗恰恰不是毛病。文藝作品確有低俗和高雅之分,但低俗與高雅沒有確切的劃分標準。藝術批評應該起碼遵循一個原則,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低俗不一定不受歡迎,高雅不一定被人接受,陽春白雪,和者蓋寡。那些蹦蹦跳跳,扭屁股搖腦袋的節目,我們老年人肯定受不了,卻符合青年人精力旺盛,感情盈餘的特點。如果讓農民聽帕瓦羅蒂《今夜無人入睡》,那就不是聽歌,而是要命了。我們不能口口聲聲說文藝為廣大工農兵服務,卻把工農兵的喜歡置之度外。我們不可過度抹黑趙本山,要考慮被抹黑的老趙的身後的億萬喜歡他的人。

第四,他的作品不但給人歡笑,還給人啟迪。趙的作品一個顯著的功能就是給人們帶來笑聲。人人感到快樂,精神放鬆,這是文娛作品的一個重要功能。否則,文化部就和教育部合併好了。就是教育,也提倡「寓教於樂」,在快樂中學習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但是,不能要求所有的教育都在樂中進行,教育的主要特點還是「苦讀」。同樣,不能苛刻地要求文藝作品都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否則,就不是娛樂了。趙的作品,尤其是公開發表的作品,很多是很有教育意義的。如電視劇《劉老根》中的創業精神,小品《今天明天和後天》的時代特點,都很好地處理了「教」和「樂」的關係。有人片面地說《賣拐》《賣車》「忽悠」了全國人們。這個見解是否有些淺薄。我認為,這幾個作品深刻地揭示和諷刺了當代社會問題。社會上,弄虛作假的現象,坑蒙拐騙的現象還少嗎?比「大忽悠」還能「忽悠」的廣告還少嗎?人們在被忽悠笑了之後,可以深刻思考這些問題的。不可否認,這些作品揭露有餘,鞭笞不足。但在短短的演出時間內,讓一個小品「高大全」是難以做到的。

第五,趙本山有必要變革自己,適應時代。時代變了,而且變的十分地迅速。比如農村互相叫外號,現在已經逐漸地銷聲匿跡了。我的父輩就有很多人接受了正規教育,他們都有自己的「學名」,他們的乳名早就被忘了,叫外號的現象也很少了,即使叫,也只能是平輩之間,對長輩叫外號已經被認為的不敬了。如今農村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科學種田,進城務工,土地轉讓,合作經營,網上銷售,這些都應該反映到文藝作品中來。趙本山也應該再學習,不要被擋在網路時代之外。而且,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文藝作品的社會價值。把藝術和教育和諧地結合起來,應該是文藝工作者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當然,這些對於一個年近半百的老人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但我想,趙本山的性格和智慧,在這方面是會給我們新的驚喜的。

第五,老趙要經受當前文藝界批判「媚俗」之風的考驗。不可否認,當前在文藝界,在我國的舞台上,確有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庸俗現象,也確有單純追求市場效益的媚俗傾向。在一些文藝作品中,金錢比道德高貴,小三比原配囂張的現象非常嚴重。這種傾嚮應該改變。本山大叔的作品,具有通俗和低俗的特點,這些年也曾經受到媒體的過度追捧。這種現象恐怕要改變了。老趙要適應這種變化,就是不可能總像前幾年那樣火,在保持作品貼近農村、貼近農民的前提下,不斷提升其社會價值。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靜悄悄最受歡迎的博文
  1. 我看趙本山 [2015/01]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3: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