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境界與養生的關係,《莊子·養生主》載:「為善無近名……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大意是:做好事不貪圖名聲,遵從自然之道順勢而為,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養護生機,頤養天年。可見,古人深知提高人生境界對於養生的重要作用。
養生,即保養身體,增強生命活力。古人向來注重養生之道,留下了諸多體悟。其中就有「養生三昧」之說,個人理解為「三有」: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樂觀心態,保持生命活力;有寬厚待人、淡泊平和的氣度,創造和體驗美好生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顯然,「養生三昧」的實質就在於提高人生境界。宋代蘇東坡謫居黃州,生活貧困,但仍從節儉度日中體會生活的美好。他每月初取錢4500文,分30串懸掛樑上,每天取一串花銷,如有剩餘,就存入竹筒,以待賓客。在這般困難的生活里,他仍苦中有志、苦中有樂,保持樂觀心態,享受生活,留下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等優美詩句。
一個人具有平凡而高尚的人生境界,就有進取的動力和追求,就能積極工作、善待他人、享受快樂,讓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獲取正能量。諸葛亮的《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沉著冷靜而有定力,儉樸而清心寡欲,修身養性,成就遠大志向,這是君子成長成才的「法門」、為人處世的「秘籍」。人生達到一定的境界,即便在逆境中,也會以順處逆、以理化情,用豁達的心胸、理性的思考和積極的行動,改變人生處境,走出泥潭沼澤,獲得新的發展。
二戰大屠殺倖存者之一彭柯麗說,憂慮不會減少明日的悲痛,只會削弱今天的力量。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平凡而高尚的人生境界?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會有寬厚待人的胸襟和淡泊平和的氣度,才會獲得人際交往的美好體驗。《老子》有云:「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這說明,把握進退得失之間的界限,是大修養大智慧,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養生之道。
平凡而高尚的人生境界不是憑空而來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平凡而高尚的人生境界息息相關。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安全合理的飲食結構、適合自身的鍛煉方式、積極健康的人事往來、樂觀豁達的心胸、寬厚博愛的情懷、堅持終身學習、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等。一個時期以來,人們熱議廣西巴馬長壽村。巴馬百歲老人的長壽固然與環境有關,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甘於平淡、樂於付出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