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政變」失敗后被捕入獄,次年年底出獄后便委託羅姆重建衝鋒隊,兩個人的關係非比尋常,可以說是納粹黨奪權時期的「老戰友」,一身褐衫的衝鋒隊在參謀長羅姆的率領下逐漸壯大,到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底已經發展到250萬人的龐大力量。按理說衝鋒隊是希特勒可以仰仗的重要力量,然而不到一年,希特勒便動手整肅了這支隊伍,包括羅姆在內的大批衝鋒隊骨幹被殺,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要注意希特勒是"清洗"衝鋒隊而不是「消滅"它,因為衝鋒隊的總隊長不是別人,正是希特勒自己。不過由於希特勒事務實在繁忙,羅姆已經實際掌控了這支規模龐大的准軍事組織,而隨著勢力的膨脹,羅姆的政治理念逐漸與希特勒分道揚鑣,兩個人之間的劣痕越來越大。到1934年4月間,羅姆居然開始與反對納粹黨的其他勢力接觸和試圖聯合,等於是為自己敲響了喪鐘。
他們的主要矛盾體現在關於衝鋒隊在新的政治時期的性質和任務、衝鋒隊與國防軍的關係等方面,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在肉體上消滅羅姆和清洗衝鋒隊的舉措,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或許羅姆的一段話預示了結局:「阿道夫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任意踐踏我的主張,我已經今非昔比了。別忘了我有三百萬衝鋒隊,所有關鍵職位都被我的人佔據,阿道夫也知道我在國防軍里也有不少朋友。如果阿道夫講道理,我們就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如果他不這樣,我就打算使用武力了」!
1、羅姆主張實行「第二次革命」成為德國的合法武裝。
根據1934年2月希特勒、國防軍和衝鋒隊三方會議的精神,國防軍才是第三帝國唯一的武器持有者及合法武裝力量,衝鋒隊的性質是負責「入伍前的青年和退伍軍人的軍事訓練」的准軍事組織。此時興登堡總統還在世,希特勒尚未攫取德國的全部權力,他若想成為「元首」就必須得到國防軍的效忠和支持,因此他暫時必須維護國防軍的地位。
然而羅姆不是個政治家,這個粗人迫不及待的想奪取軍權,將他已經發展到250萬人的衝鋒隊變成德國合法的「第二武裝」,自然引起興登堡總統和國防軍的不滿與警惕,在這兩個強大政治勢力的壓迫下,希特勒只能選擇犧牲掉羅姆。
2、羅姆掌控的衝鋒隊成分複雜逐漸讓希特勒難以駕馭。
衝鋒隊又被稱為「褐衫隊」,它就是納粹黨在奪權過程中的一幫打手,負責衝擊競爭對手的集會、保衛本黨政治活動等等,由於德國當時擁有大量失業工人和轉業軍人,因此衝鋒隊成員數量激增,但後果就是成分良莠不齊,遠不如希姆萊黨衛隊的純潔和忠誠。
而一旦當納粹黨成為執政黨以後,衝鋒隊那些打打殺殺的手段已經過時了,希特勒既然通過合法選舉成為了第三帝國的總理,老總統又病入膏肓,攫取軍政全權是早晚的事情。然而衝鋒隊奉行的暴力政策正在破壞希特勒的既定路線,他們仍然在社會上製造混亂,這是納粹高層不能允許的,勢將影響執政威信,換句話說,衝鋒隊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
3、戈林和希姆萊因為權力之爭已將羅姆視為絆腳石。
戈林當時是普魯士邦的總理兼德國航空部長,領導著特別警察並且已經成為國防軍的將軍,他宣布衝鋒隊為「輔助警察」,類似於協警的意思,以便將其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而羅姆要的是衝鋒隊成為地位超越警察的軍隊,當然不鳥戈林的安排,在衝鋒隊和國防軍的鬥爭中戈林顯然站在軍方一邊,因此兩個人矛盾加劇。此時希姆萊的黨衛隊理論上還從屬於衝鋒隊,這兩個傢伙若想成為納粹的實權派,搬掉羅姆是必然的選擇。
因此羅姆在納粹黨內最有勢力的兩個政敵聯合起來,不停在希特勒面前挑撥離間,海德里希的黨衛隊情報部門開始秘密監控羅姆和衝鋒隊高級頭目的言行,所有對希特勒不滿的聲音全部彙報上來,時間一長,自認為了解羅姆的希特勒也有所動搖。尤其是在1934年6月底,黨衛隊聲稱掌握了羅姆「企圖政變」的材料,最終促使希特勒堅定了整肅衝鋒隊的決心。
4、興登堡總統和國防軍已經給希特勒下了最後通牒。
1934年6月21日,德國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勃洛姆堡代表興登堡通知希特勒:「除非德國目前的緊張局勢過去,否則總統將宣布戒嚴令並把國家控制權交給陸軍」,希特勒隨後在他的陪同下晉見興登堡,老總統當面肯定了這一最後通牒。陸軍的態度是必須清洗衝鋒隊,但又不想髒了自己的手,殺人的事必須由戈林的特別警察和希姆萊的黨衛隊來進行,國防軍提供武力後盾。
對於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沒有他途的抉擇,不僅他接任總統的計劃受到了威脅,如果由陸軍接管國家的話,他個人和納粹黨的政治前途全得完蛋,因此鎮壓和清洗衝鋒隊勢在必行。只要消滅羅姆及其親信,順利的接任總統權力成為德國最高統治者,將來權力穩固了還不是為所欲為,犧牲掉羅姆等人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代價。
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於是有了1934年6月30日的「長刀之夜」,羅姆及其19名衝鋒隊高級領袖被殺,同時被殺的還有58名衝鋒隊隊長和大約400多骨幹成員,希特勒藉機對反納粹勢力也進行了殺戮,整個事件期間被殺的超過1000人。7月2日,興登堡總統對希特勒「及時撲滅叛國案和拯救德國人民免於大難的堅決行動和個人豪俠表現」表示了祝賀,希特勒的政治危機用羅姆的血化解了。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逝世,希特勒集總統和總理權力於一身成為「德國元首」,在他的支持和縱容下,黨衛軍逐漸崛起並建立了武裝黨衛軍,羅姆的「未竟事業」居然都在希姆萊的手中完成了,也是種絕妙的諷刺,而250萬衝鋒隊員當中,精英分子被吸收進了黨衛隊,其他絕大部分在德國擴軍備戰的過程中加入了國防軍,在二戰中後期,衝鋒隊已經成為一支衰弱的力量,充斥著不符合徵兵標準的老弱病殘。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