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有錢人還能夠「小亂入城,大亂避鄉,浩劫入野」嗎
中國有許多歷史文化的傳承,在這些中國的歷史文化中,不論哪一方面,都有著古人深刻的感悟。
其中,關於避禍的觀念便數不勝數。但最為出名的還數「小亂入城,大亂避鄉,浩劫入野。」
那麼,這些流傳下來的言語和經驗,是否有著一定的道理呢?又是否真是應該如此呢。
理解「小亂入城,大亂避鄉,浩劫入野」
其實這句話光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是十分好解釋的。
無非就是告誡人們,在遇到小禍亂的時候,應該選擇到城裡暫且躲避。
而遇到大亂的時候,則要選擇到達鄉下進行躲避。
那麼,若是遇到浩劫之禍,那必然要選擇歸隱山林。
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這句話便顯得如此讓人通俗易懂。
而這只是這句話在字面上的意思而已,那麼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呢?
也就是說這樣做到道理是什麼呢?
其實小亂之所以選擇入城,是因為小的禍亂是具有局限性的。
就比如土匪來到村莊里燒殺搶掠,若是逃往城裡,城裡必然會有著一定的防禦機制進行對抗,
因此也不必慌亂。
但若是留在村裡,那必然也會因為村裡的落後與防禦不足,而經歷這場小小禍亂。
那麼「大亂入鄉」。如何才算得上是大亂呢?
眾所周知,古代的人們經常需要經歷一些戰亂。
而這些戰亂不僅僅局限於當地匪徒作祟,更多的是各國之間,以及各路英雄之間的紛爭禍亂。
當然,這些也都是造成古代百姓食不果腹還經常顛沛流離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麼,話說回來,這裡的「大亂」指的就是大型的紛爭戰鬥。
可能這時候有人會問:既然都是大型的戰亂了,那麼躲到鄉下,是否有用?
畢竟,鄉下的防禦機制可沒有城市裡那麼先進及時。
要知道,正是由於是大型的禍亂,帶領士兵的領導者必然會先攻取城鎮這樣具有一定代表性地位的地方。
為什麼會這樣呢?所謂「擒賊先擒王」對於這種攻城掠地之事,自然也是如此的。
而選擇躲入鄉下,也正是因為鄉下地域比較疏鬆,村莊與村莊之間間隔很大。
攻打的人自然是只有收復了城市才能一一使周圍村莊降服。這就是這句話為什麼要這樣做的一個道理。
那麼所謂的「浩劫入野」,其實就是指發生規模性毀滅事件時,要選擇到山野中避禍。
人們自然知道古時候的「滅門抄家」。
也自然知道每當發生這樣的事情的時候,總會有人幸運逃脫。
而這些逃脫之人,大多數的則選擇逃往于山野之中。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既然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毀滅性的禍亂了,那麼必然要躲到荒蕪之地。
即最好不要有人煙的地方。這樣一來,說明這個地方交通必然是閉塞的,那麼消息自然也就不靈通。這樣的條件之下,必然也能躲過這場浩劫禍亂。
那麼,現代人還能夠應用這些規則嗎。
看來進入現代歷史,這些規則已經不太適應現代社會。
要說避禍,現代中國人遇到許多禍事,「小亂入城,大亂避鄉,浩劫入野」還能夠避禍嗎。
看來是不可能了。
看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有錢人,如果「小亂入城,大亂避鄉」,那正好適得其反,不住城市到鄉下,其結果一定是人財二空,在城裡倒是還能夠生存下去。
看看中國的文革,全國一片紅,小亂入城,大亂避鄉,浩劫入野都行不通了,有錢人上天入地都無門。
如果發生現代化的戰爭,看來小亂入城,大亂避鄉,浩劫入野也不行了。那裡都沒有一個完全安全的地方了。
現代有錢人怎麼辦。
現在流行一個說法,對有錢人來說,小亂入城,大亂避鄉,浩劫入野都行不通的。應該是,不管小亂、大亂還是浩劫,只有出國避禍才是一條生路。
這個說法對不對,這是各有看法。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