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看美國怎樣描述中美貿易往來與技術交流

作者:bobzhou  於 2025-5-17 21: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看美國怎樣描述中美貿易往來與技術交流

美國駐華大使館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交往歷史』。

美國駐華大使館在其中,專門提出『改革開放以來:兩國貿易往來與技術交流』,表達了美國對中國的友好態度和支持中國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兩國貿易往來與技術交流


1979年,美國商務部長朱厄妮塔·克雷普斯在廣交會上簽署協議 (照片來源:美聯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第一家大型企業的初次接觸,甚至比尼克松總統訪問北京還要早。1972年1月,為準備接待尼克松訪華,中方人員與美國RCA公司取得聯繫,請求他們協助建造衛星通訊地面站。美方企業迅速意識到,這是美中貿易潛在的巨大商機。1973年,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正式成立。

儘管美中已經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也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但美國商人們對於如何切實重建雙邊貿易關係依然感到茫然。因為在那時,想參加兩年一屆的廣交會還只能憑邀請函。1972年春,2.1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經銷商——包括20名美國人——匯聚廣州。在最初幾年,美國銷往中國的貨物超過了他們從中國購買的產品,因為當時中國的出口產品極少。然而到了1975年9月,這種狀態發生了改變。為了更好地了解美國人可能購買哪些產品,中國的一家外貿企業派團赴美進行考察。

隨著美中貿易額從1972年的500萬美元猛增到1978年的1.42億美元,兩國普通民眾之間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交往。20世紀70年代中期,共有大約400個中國人赴美接受技術培訓,而在中國也出現了一些定居的美國人。例如在1974年到1978年間,普爾曼·凱洛格在中國建立了8家氨肥加工廠,這些工廠中的美國工人達到140個。

中國這一時期事實上的領導人鄧小平所倡導的改革開放過程是推動貿易發展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根據規劃,鄧小平和其他幾位改革的推行者十分注重學習西方技術,用於實現中國國防和工業的現代化,增強中國的商品製造能力。在眾多美中雙方合作項目中,最首要的就是派遣中國醫生、科學家赴美深造,接受培訓,並邀請美國工程師赴華擔任技術顧問。

為鼓勵外資進入中國,中國政府還批准建立了多處經濟特區、允許成立合資企業。這些經濟特區加上中國沿海地區眾多實行類似政策的城市,在一定意義上就像20世紀20、30年代允許外國企業在華設廠、僱用中國工人的條約口岸。

這些中資佔主要部分的合資企業,成為所有在華開辦業務的國外企業的標準模式。無論是在經濟特區還是其他地區,均是如此。在這些合資企業中,外方負責提供資金、技術和出口,而中方則負責辦理所有法律手續,為在華辦廠、僱用工人提供後勤。與19世紀時的「廣州貿易制度」相類似,這些新時代的合資公司也由政府官員主管,他們也要對外商合作夥伴的行為負責。

由於雙邊貿易往來曾出現長達40年的中斷,兩國的商界紛紛加快動作,彌補失去的時間。與20世紀早期的情況有所不同,美國企業這次在中國建立的合資公司數量遠遠超過上次。無論是可口可樂、通用汽車這樣的商界巨人,還是成百上千的小型企業,甚至是那些私人企業家,無不希望在中國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截至1986年,超過300家美國企業與中方建立貿易往來,合同總額超過25億美元。除此之外,更有數不勝數的美國企業曾做過類似嘗試。

最惠國待遇與世貿組織

儘管美中雙邊貿易規模在20世紀80-90年代期間實現了迅猛增長,但兩國之間的商業往來卻並非從此一帆風順。美國國會每年一次的中國最惠國待遇廢留之爭,就是雙邊貿易關係的一個主要刺激因素。1979年,吉米·卡特總統首次支持延長對華最惠國待遇。但之後最惠國待遇問題依然是雙邊關係中的難題。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比爾·柯林頓總統宣布永久性放棄對中國實行的「人權與經濟掛鉤政策」。對中國而言,90年代在經貿領域的最重要事件就是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貿易機會,也標誌著中國終於被全球最大的貿易組織吸納為成員。自1986年申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曾數次遭到阻撓。但經過不懈努力,中國終於滿足了入世所需的條件。中國政府不僅降低了一半多的關稅,還逐漸增強了人民幣的流動性。1999年底,美國最終放棄了對中國入世的反對。2000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PNTR——即原先的最惠國待遇)的議案,中國也在第二年正式加入了世貿組織。

(轉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7 21: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