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是讓美國偉大而是讓全世界看笑話
特朗普總把貿易合作「吃了虧」掛在嘴上,一再舉起「關稅大棒」,表面上說為減少美國「龐大且持續的商品貿易逆差」,實質是奉行單邊保護主義,破壞全球多邊貿易規則。那麼,他能嘗到減少美國貿易逆差的好處嗎。
現實是,美國貿易逆差越滾越大。今年1月份美國貿易逆差1314億美元,高於去年12月份的981億美元。包括特朗普上個任期掀起貿易戰在內,如今美國貿易逆差總額已突破一萬億美元,早已證明「關稅大棒」不好使。
另一邊,加征關稅推高美國進口成本及消費物價,傳導至民眾,加重生活負擔來「埋單」。美國今年2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8%,引起普遍擔憂,特朗普的貿易戰將加速通脹上行,衝擊嚴重依賴個人消費的美國經濟。
而且,變來變去的關稅政策,殃及美股信心,出現拋售潮,股價連續走跌。3月10日美股三大股指上演「黑色星期一」,3天之後再遭重挫,4萬億美元市值灰飛煙滅。特朗普「寵臣」、政府效率部部長馬斯克「無法承受的疼」,他的特斯拉股票已經「腰斬」,市值縮水8000億美元。
也許,特朗普敢對北美、歐洲盟友想怎麼干就怎麼干,但對於美股,他還真不敢造次。如果說起歷屆美國政府最懼怕的事情,那就是美元金融市場崩盤。特朗普也如此。
所以才有特朗普下場「帶貨」、自費購買一輛特斯拉汽車的罕見一幕,以顯示對馬斯克的支持、為美股打氣。從這個角度說,特朗普也不過是紙老虎,他發動貿易戰的倒行逆施本質終將被戳穿。
特朗普讓全世界看笑話。
一、特朗普的關稅戰再升級,損人不利己的貿易自殘
1. 無差別加征關稅,激化全球對抗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關稅,對加拿大、墨西哥商品加征25%關稅,美其名曰「保護國內產業」,實則暴露其經濟邏輯的混亂。美國與這三國的貿易額占其進口總額40%以上,關稅成本最終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和企業。例如,墨西哥作為美國農產品和汽車零部件的重要供應國,關稅將直接推高美國本土生產成本,反噬製造業復甦。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策略,連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都警告可能抵消抗通脹成果。
2. 模糊威懾」戰術:製造恐慌以攫取談判籌碼
通過《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備忘錄,特朗普未立即實施高關稅,卻預留「全球補充關稅」等模糊條款,表面是為談判留餘地,實則是以不確定性為武器,脅迫貿易夥伴讓步。這種「狼來了」式的威脅,雖暫時避免市場崩盤,卻導致企業長期投資決策癱瘓,全球供應鏈陷入「待宰羔羊」的焦慮。
二、特朗普的能源與環保政策開倒車,短視的化石燃料狂歡
1. 退出《巴黎協定》與撤銷電動汽車授權
特朗普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大力發展傳統油氣工業,並廢除拜登政府的綠色新政。此舉看似提振傳統能源就業,實則與全球綠色轉型趨勢背道而馳。歐盟已明確將反制美國關稅,並在氣候議題上劃清界限,美國或淪為「環保孤島」。更諷刺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藉機加速搶佔歐洲市場,美國車企反而在技術迭代中掉隊。
2. 能源霸權幻覺:地緣風險加劇
特朗普要求烏克蘭以稀土礦換取美國援助,暴露其資源掠奪本質。這種交易性外交不僅損害盟友信任,還刺激各國加速「去美元化」進程,削弱美國對全球能源價值鏈的控制力。
三、特朗普的內政外交雙輸,盟友離心與國內撕裂
1. 「美國灣」鬧劇:外交信譽破產
特朗普宣稱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收回巴拿馬運河等荒謬提議,雖為極限施壓策略,卻嚴重損害美國國際形象。德國總理朔爾茨已明確表態,若美國對歐盟加稅,歐盟將強硬反擊。這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正在將盟友推向中國等新興市場懷抱。
2. 國內矛盾轉嫁:移民政策與種族裂痕
特朗普重啟大規模非法移民驅逐行動,並停止南部邊境入境,表面維護「美國工人利益」,實則以族群對立轉移經濟矛盾。這種民粹操弄雖鞏固基本盤,卻加劇社會分裂,為下一次政治動蕩埋下伏筆。
從摩根大通緊急設立「特朗普作戰室」徹夜分析政策風險,到黃金價格因避險情緒飆升至歷史新高,市場用腳投票揭示了對「特朗普經濟學」的深度不信任。特朗普將發現自己才是這場豪賭中最大的輸家。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