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蔣介石大陸的失敗就是錯在接受大量美式武器
說恰是美國給了蔣介石這麼多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卻成為國民黨的致命傷。
抗戰期間,國民黨軍事實上也是一個小米加步槍的裝備水準,砸鍋賣鐵得到的一點德制與蘇制的現代化武器,在抗戰中消耗殆盡。在抗戰末期,通過美國援助開始有了一點現代化的樣子。
雖然早在1941年,美國的租借法案就開始應用到中國。但直到戰後,蔣介石才猛然成為珠光寶氣的富翁。對華租借一直延續到1947年才告結束。據《美中關係白皮書》統計,從1941年5月至戰爭結束,美國援華的租借物資及勞務總計約為8.46億美元,其中槍炮彈藥、飛機、坦克、車輛、船艦及各種軍用裝備價值為5.17億美元,其餘基本為工農業商品和各類勞務開支。其中,大部分物資是在1945年初史迪威公路通車之後才運往中國的。從抗戰結束至1947年底,國民政府又陸續從租借法案下獲得6.947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據台灣學者統計,先後接受美式裝備與訓練的中國部隊為39個師。
大批的美械裝備,再加上收繳日軍的裝備。使得國民黨軍隊的現代化程度,在一個短時間內,飛躍式地躍上了頂峰。1945年初,赫爾利對蔣介石說:「等到對日戰爭結束時,你那些裝備精良的師團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共軍了。」
這一說法與蔣介石的想法不謀而合。對於從來都是小米加步槍的國軍將領來說,驟然有了這麼多現代化裝備,信心特別容易膨脹。正是基於對戰後初期國軍現代化實力的自信,蔣介石和國民黨強硬派才敢不惜違背國內外輿論,對中共貿然下手。蔣介石初步估計8個月,最多10個月即可完全戰勝共產黨。其親信陳誠更是樂觀地估計3到5月即可解決問題。
然而,武器是要人來掌握的。國民黨軍隊的現狀,卻跟如此現代化的裝備嚴重不匹配。抗戰中,海軍全部損失,機械化部隊消耗殆盡,在軍隊中,有作戰經驗的老兵為數不多,戰後最後兩年新加入國軍之新兵在國軍中所佔比重較大。此外,有作戰經驗的空軍飛行員幾乎全部犧牲。
就其美械兵團而言,開戰之初,雖有美軍事顧問團的指導,然士兵大多未經長期訓練和缺乏實戰經驗,在武器使用上不習慣,以及不知武器發揮威力需要哪些條件。據有學者研究,內戰前,除新1、新6兩軍和中國遠征軍的16個師參加過緬北戰役之外,多數部隊沒有進行系統的訓練及實踐就被投入了戰場,部隊對美械裝備的熟悉程度遠未達到標準,甚至五大主力的5軍、18軍、74軍也僅對部分軍官與軍士做了2-4周的武器訓練,在絕大部分官兵基本上沒有了解新式裝備的情況下就投入實戰。
此時,配合美械裝備運輸的交通設施很不完備。津浦、平漢、膠濟、北寧線等鐵路運輸之重要的交通樞紐還未暢通,再加上共軍廣泛地採用毀壞鐵路、公路、橋樑的戰法,破壞國軍運輸補給線的,美械裝備的運輸與補給很困難。國軍坦克和裝甲車的運輸需倚靠大量的火車車皮,增加了運輸的難度和政府的財政負擔。如果靠空運的話,其承載量有限,但耗費巨大,且不能運輸坦克等重型武器。美械裝備由於火力的迅猛,彈藥消耗很快,對野外後勤補給的要求很高,這恰恰是國軍後勤的主要缺點。結果在實戰中,美械部隊經常發生彈藥不足的情況,嚴重影響了部隊的作戰能力。還有,美械裝備使用的彈藥,必須由專門的兵工廠製造,如型號、制式與美式坦克、機槍和大炮不匹配,後者根本無法射擊。而國共開戰時,國民黨還沒來得及建立生產與美式裝備配套之各種物資和彈藥的兵工廠,其原有的兵工廠無法生產美製槍彈。這樣,彈藥一旦打光,就須依靠美國援助。如果沒有援助或援助不及,這些坦克和槍炮就成了廢銅爛鐵。
蔣介石曾告杜聿明:「東北部隊美械彈藥應設法節省,不得浪費,希特別注意,通飭所屬遵照辦理為要。」蔣還電告在美國採購軍火的毛邦初,令其告訴美國人,「美械子彈之奇缺實為嚴重情形之主因也。」在戰爭後期甚至出現了部隊被迫將部分美械武器又換成國械以提高戰鬥力的情況。例如魯南鏖戰時,有些國軍部隊即是如此。淮海戰役前,甚至嫡系主力第5軍也重新裝備國產步槍、迫擊炮等以解決彈藥補充問題。此外,坦克和裝甲車只有在交通通暢的平原地區才能發揮出威力,在山區、河流眾多的地帶,以及城市巷戰中均無法施展自身的效果。陳毅根據共軍與國民黨機械化部隊作戰的經驗得出:「美械使火力增強,但火器複雜,蔣軍士兵無法掌握,不能靈活機動,消耗彈藥甚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不上。野戰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過利害相等。」
就空軍而言,由於抗戰時,國軍空軍中有經驗的飛行員幾乎全部陣亡,新訓練的飛行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參加了內戰,多數人不僅缺乏飛行經驗,更缺乏熟悉美式飛機的投彈、轟炸之複雜技術的時間。另外,在國民黨空軍得到的美製飛機中,有一些根本派不上用場。重型轟炸機B-24/25主要適合對敵大城市、大工業設施進行戰略轟炸的,等於基本無用。輕型戰鬥機P-40,P-47,F-51等是用來與敵方戰鬥機空戰,或攻擊敵轟炸機奪取制空權的。而中共此時雖然有飛機,但從未投入戰鬥,因此,國民黨軍戰鬥機的作用較為有限。而對中共戰爭中最需要的對地攻擊機(俯衝轟炸機),國軍卻一架也沒有。在實戰中,國民黨空軍勉強用戰鬥機代替,但因飛行員從未學過俯衝轟炸,更沒有對地集束火箭、凝固汽油彈,哪裡談得上命中精度和攻擊效果。戰鬥效率如此之低的空軍,卻依舊消耗著大量的軍費。
美械武器裝備的威力能否最佳地發揮出來不說,這些裝備的維護、作戰、運輸開銷巨大,已經成了國民黨政權沉重負擔。1946年時,李濟深估計,養國軍一個美械師的開支可以用來維持39所大學,養200個師每年僅軍餉就要28800億元,還不包括槍械彈藥及各種裝備等在內。《申報》的簡訊曾引用知情人士的消息披露:「單長春彈丸之地,每月軍政費用即達7億元之多。」
在美械武器裝備的各項耗費中,占財政支出最大的是燃油和機械潤滑油。抗戰期間,國統區的用油多數靠進口,少部分是利用玉門油田所產的石油煉製汽油、煤油,還有以甘蔗和雜糧為原料生產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為原料生產代汽油;以煤焦油為原料生產代汽油,來支持一些輕型車輛。然而,除了倚靠進口和用石油煉製的汽油、煤油外,後面這些土辦法根本無法讓美械裝備開動。抗戰後,由於政府沒收了台灣的日佔時期的石油產業,國內自產油量有所上升,然自產油量仍然十分拮据,國內的現代交通工具、國軍的運輸、坦克、飛機、艦船之開動多靠進口的汽油。抗戰勝利后,由於中國政府和民間進口了大量的車輛船艇,再加上國民黨很快就發動內戰等原因,國內燃油和機械潤滑油進口量迅速上升。
除了燃油耗費外,國軍的軍事訓練,美械裝備的運輸、維修、保養,軍人後勤保障和軍隊的開支等等,加在一起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據有關資料顯示,內戰頭一年,國軍的軍費開支以達政府全部支出的83.3%。1947年與1948年的軍費支出與財政總支出比例比1946年還高。顯然,國統區糟糕的經濟狀況,根本無法支撐一場如此現代化的戰爭,打了不到一年,通貨膨脹就已經大幅度地超越了抗戰八年的水準,成為脫韁野馬。
要用這些原因說明,是美國給了蔣介石這麼多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卻成為國民黨的致命傷。如果國軍也是小米加步槍,情況又會怎樣。
歷史是教訓,值得研究。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