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指數歷史點是6124點,時間是2007年10月16日。
指數從998點一直漲到了6142點,這是A股歷史最高紀錄。
漲幅513.5%,維持了2年4個月,這是最為波瀾壯闊的牛市。
已經整整過去近17了,上證再也沒有回去!
中國的股市的結構和17年前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
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登頂6124點時,A股總市值為36萬億元,A股平均市盈率最高超過60倍。
17年後的2024年,A股5300多隻股票總市值80多萬億,A股平均市盈率16倍。
其實A股不漲的原因有很多種。
包括政策因素、市場結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監管環境和市場機制完善以及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等。
有頂層制度設計的問題,也有股民的問題。
有經濟形勢的問題,也有上市企業的問題。
單說上市企業的問題,現在的股市容量或者是上市公司的家數是那時的幾十倍還多。
毫不誇張的說,5000家上市公司,至少有3000家是垃圾。
這些垃圾公司就是有門路的人的撈錢工具。
A股的初衷是「融資」,就是為了幫助上市公司(主要是國企)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這就導致A股把重心放在融資身上,完全忽略A股的投資回報。
真正想要未來A股長久健康發展,必須要完善制度,改變重融資輕回報思路。
當然還有許多制度缺陷,比如對造假的處罰蜻蜓點水,導致各種財務造假層出不窮。
對 A 股市場來說,2008 年下跌中最痛苦的事情可能就是 1800 點的先上再破了。如前所述,上證綜指從 2007 年 10的 6124 點開始調整下跌,到 2008 年 9 月 18 日上證綜指最低跌到了 1802 點。9 月 18 日晚,國家出台了救市三大政策,一是印花稅從雙邊改為單邊徵收、賣出征收千分之一,二是匯金公司直接入市、在二級市場自主購入工中、建三行股票,三是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9 月 25 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股份行為指引》第七條作出修訂,放寬相關股東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敏感期限制。
三大救市政策利好下,次日暨 9 月 19 日上證綜指大漲 9.5%,兩市全線漲停,指數漲停。在救市政策出台後的五個交易日內,上證綜指累計漲幅超過 20%,最高摸到了 2333 點。這種情況下市場總該見底了吧,論下跌幅度、論估值水平、還是論政策支持,都應該說到位了。可惜就是好景不長,9 月的小反彈周期十分短暫,僅維持了半個月A股便再度下跌。
雖然 10 月份央行頻繁下調利率,然而市場情緒沒有任何好轉跡象。10 月 9 日,央行再度宣布下調存貸款利率和準備金率,並暫免徵收利息稅。10 月 22 日,央行決定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浮幅度,調整最低首付款比例。
10 月 30 日,央行月內再度降息 0.27%。整體來看,雖然這段時間政策利好消息不斷,但A股仍下跌了 18%之多。
更要命的是,10 月份最後上證綜指跌破了 1800 點三大救市政策出台時的低點,最後到了 1664。此時的市場恐慌
是達到了極致,因為能夠想到的政策都已經出台,而指數所有支撐位又全部跌破,1664 以下再要找低點就要看到
2005 年 6 月份的 998 了。
2008 年尋底過程中,資本市場的「政策底」大概在 4 月份就已經出現了(降低印花稅),但 9 月份的三大救市政策對股市的支持力度更為直截明確,而且從 9 月份以後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整體開始了明確轉向,中國人民銀行分別於 9 月 25 日、10 月 15 日、12 月 5 日和 12 月 25 日四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9 月份以後,中國人民銀行先後五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到 11 月 9 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是政策轉向的頂點,務院提出了「四萬億」投資的刺激計劃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在 2008 年的 11 月,到 2009 年當市場看到了天量信貸以後股市就一發不可收拾了,股價的表現要遠遠領先於基本面的表現。無論是鋼鐵、煤炭還是其他資源品,股票價格從 2009 年年初開始上漲,連續上漲、大幅上漲,到 2009年 8 月份的時候,基本上都至少已經漲了一倍,但到 2009 年 8 月份的時候,商品價格還基本一點沒漲。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 2009 年的「V 型」反轉后,大多數經濟增長指標在 2010 年達到了最高點,由於當時很多觀點認為經濟將要進入新一輪上行周期,企業在 2010 年大幅擴大了產能進行了大量資本支出,從而使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但新一輪周期的幻覺很快消失。到 2011 年中國經濟面對的是通脹上漲、貨幣政策收緊、經濟增長指標全面滑落的不利局面,股市大約從 2011 年 4 月開始,一直到 2012 年 12 月,出現了趨勢性的下跌。
股市從 2011 年二季度就開始下跌,但更痛苦的還是在 2012 年。2012 年從 5 月到 11 月,上證綜指差不多是月線七連陰(9 月小幅上漲 1.9%,其餘月份上證綜指均為下跌),上證綜指累計下跌幅度達 19%。其中權重股持續走弱,指數有幾次維穩行情,但最後都破位下跌,大盤指數在 12 月 4 日曾經跌到了 1949 點,被市場笑稱「建國底」。5 月 3 日至 7 月 31 日,大盤單邊回落 4 個月下跌 14%。這裡面有各種利空,最大的是有關「國際板」的消息。6月 1 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改委等八部門的《關於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指導意見》提出,研究制定境外企業到境內發行人民幣股票的制度規則,認真做好相關技術準備,適時啟動境外企業到境內發行人民幣股票試點,市場認為國際板將再度提上日程並將大量分流A股流動性,6 月 4 日大盤暴跌。
這次說有資金投入,當年的四萬億,也不僅僅是四萬億。而且它是直接投到了基建等領域,對真實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而現在說的8000億,甚至它都不是放水。它只是一個證券互換。讓金融機構把手上拿著的一些藍籌股的基金,可以拿到央行換國債。換到國債以後,你可以把它賣掉再去買股票。所以從總的貨幣量來說,它並沒有向市場放水,只是一個對資本市場結構的調整。和原先的四萬億完全是兩回事。
現在看到中國股市這幾天大幅度上漲,其實就是信心的恢復。不要說8千億了,可能都沒有1千億、2千億進來,但中國股市就已經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所以這個短期的刺激效應還是很成功的。但是從經濟學來看,說資本市場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是長期的。而不是一兩個禮拜或者一兩個月的效應。只要過一段時間后,經濟增長沒有真正的起色,股市還會跌回來的。
所以,現在急於從銀行取出存款投入股市的人,要好好三思。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