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以戰爭再一次暴露有些國人對世界大事認知貧乏
10月13日,以色列大規模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地帶,開始從北向南逐步推進,這標誌著此次哈以之戰正式進入地面戰爭模式。以色列正式宣戰,宣布國家進入戰爭狀態,組建了戰時內閣,動員了30萬預備役部隊,總兵力超過50萬,未來不排除更大規模的動員。排成長龍的以軍裝甲部隊滾滾而來,發誓要從加沙地帶徹底剷除哈馬斯勢力。
鑒於哈馬斯與加沙地區平民的深度捆綁,要從200多萬加沙居民中把哈馬斯人員識別出來,以免誤傷平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只要有平民傷亡,以色列就會遭到譴責。因此,以軍在進攻的時候,對加沙平民進行廣播,要求按照安全線路撤退到加沙地帶南部。哈馬斯則要求老百姓呆在自己家裡不要立刻,稱這是以方的虛假宣傳。
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哈馬斯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勝負毫無懸念,我所擔憂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平民的傷亡。按照以色列數學家的測算,每打死一個敵人,附帶的平民傷害不能超過3.14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如果2萬哈馬斯人員都被消滅的話,平民傷亡會非常血腥。當時有多嗨,面對的苦難就有多重。
戰爭源自哈馬斯突然對以色列南部定居點進行滲透襲擊,上千人的規模的哈馬斯突擊隊架著動力傘、摩托車、皮卡車突破封鎖線,打死打傷上千以色列人,包括婦女和兒童,並將150多人掠為人質退守加沙。在社交媒體上,婦女兒童被隨意殺害,性侵,甚至女性被扒光衣服在街上遊行示眾。相比較以色列人口,這樣的傷亡比例令人震驚。
對以色列來說,是自50年前贖罪日戰爭之後的最大失敗,傷亡程度甚至超過之前的歷次戰爭,堪稱以色列情報工作的巨大失敗,戰後的內坦尼亞胡必然遭遇問責。對於哈馬斯來說,突襲取得了戰術上的成功,卻將帶來戰略上的失敗。
突襲之後的第一時間,哈馬斯就宣傳得到了伊朗的支持,並感謝了某「神秘大國」的介入。伊朗立即澄清了這一說法,表示自己精神上支持哈馬斯,但並未參與此次行動,也沒有提供物質上的支持,活脫脫的一個否認三連: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黎巴嫩真主黨則象徵性打了幾炮表示支持,便偃旗息鼓了。而面積、人口、經濟均比加沙大出幾倍、同屬於巴勒斯坦國的約旦河西岸,則一片雲淡風輕。
實際上,哈馬斯此次行動根本得不到阿拉伯國家真正的支持,是因為其目的就在於破壞正在進行中的「中東大和解」。
大家隨便翻翻歷史,也能夠知道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開始,中東地區就一直受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所困擾,長期處於動亂之中。然而,整個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都打不過以色列,不得不接受以色列存在的事實。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雙方几十年的戰爭狀態,也需要幾十年來和解。
四次中東戰爭當中,力度最大的是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阿拉伯國家以埃及、敘利亞、約旦為主,南北夾擊以色列,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差一點就得手。然而最終被以軍各個擊破,沙龍率軍反攻,渡過大苦湖,圍困蘇伊士港,打得埃及潰不成軍。埃及終於意識到,消滅以色列是做不到的,只能尋求和解。
之後,埃及成為第一個與以色列和解的阿拉伯國家,率先承認以色列,並在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主持下,與以色列簽署了「戴維營協議」,成就了國際關係史上的經典。這個協議成為迄今為止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間簽署的協議執行得最好的一個。無論以色列和埃及兩國國內外局勢如何變化,雙方都初心依舊,雙方和平相處了50年。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實力最強的帶頭大哥,大哥退出之後,阿拉伯的反以聯盟就有點搖搖欲墜了。緊接著,由黃金家族聖裔哈希姆家族擔任國王的約旦也退出了。
當年,巴解組織被約旦收留,沒想到卻與約旦國內反對派勾搭上了,打算聯手敘利亞推翻老國王。約旦遭遇到來自巴解組織和敘利亞的背刺,不得不請求以色列支援。約旦出動大軍,擊斃了大部分巴解組織成員,僅有一小部分轉移到了黎巴嫩。約旦目前跟以色列關係友好,邊境線上平安無事。
2020年9月15日,以色列和阿聯酋、巴林在美國白宮簽署了一項被稱為改變中東格局的歷史性和平協議——《亞伯拉罕協議》。中東和解的進程開始加快,在美國的主導下,沙特也與以色列計劃實現和解,互相承認,互派大使,正式建交。在中國的主持下,沙特與伊朗,遜尼派與什葉派也宣布關係正常化。
紛爭多年的中東,眼看就要實現和解了。然而,要實現關係正常化,哈馬斯和傑哈德這樣不承認以色列,堅持武裝鬥爭的組織來說,就不得不面臨被邊緣化的對待。這就是為什麼兩派聯手發動襲擊,而兩派平時也矛盾重重,但他們眼看大勢已去,再不幹一票大的,一旦中東和平達成,就再也沒有存在價值了。所以必須破壞這一和平進程。
應該說,他們部分實現了目標。哈馬斯來自於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只要以色列對加沙的封鎖繼續,哈馬斯就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以及來自外部的財政、武器支援。對哈馬斯來說,即使現在被消滅,未來也會東山再起。所以,干這一票是值得的。
只是苦了加沙地帶的200多萬巴勒斯坦平民百姓,再次被推上了戰爭的最前線,對以色列的仇恨將成為推動雙方衝突的政治資源而被利用,實在是太可憐了。
中東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矛盾糾紛,非常複雜,背後有宗教、民族、歷史的諸多因素。戰爭暴露了人類的認知貧乏,尤其是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即使是不持立場,也需要在事實的基礎上澄清幾個基本概念。
1、所謂巴勒斯坦人,指的是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壓根就不存在所謂巴勒斯坦這個民族,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巴勒斯坦國家,巴勒斯坦只是個地理概念。
2、巴勒斯坦國建立於1988年,領土面積包括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執政派別是巴解組織中的法塔赫派,目前主要控制約旦河西岸。面積、人口、經濟、收入都要比加沙地帶大幾倍。中國承認巴勒斯坦國,並互派外交使節。
3、在2007年的「巴勒斯坦內戰」中,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消滅了當地的法塔赫武裝,將法塔赫指揮官打死的床上,控制了加沙地帶。雙方矛盾極深,並且基於2所提及的事實,哈馬斯不能代表巴勒斯坦國,更不能代表巴勒斯人民。
4、此次襲擊,是哈馬斯發動的,以色列官方的宣戰對象也是哈馬斯,所以正確結論是,關於此次戰爭的性質,不應該被視為「巴以衝突」,因為不是巴勒斯坦國跟以色列之間的戰爭,而哈以衝突,交戰雙方分別是哈馬斯和以色列國防軍。
從認知來說,我們可以從哈以戰爭獲得幾個基本教訓:
不能以歷史為依據來改變現實。比如說,我們不能以元朝的蒙古大軍曾經打到多瑙河畔,就主張對今天的歐洲擁有領土主權。如果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把歷史上自己曾經擁有的土地作為正當性,將會天下大亂。我們學習和了解歷史,是為了明白歷史規律,避免在未來犯錯。現在的每一個行為都將成為未來的歷史,歷史為現實服務,但不能改變現實。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是出於歷史原因,即使當初不被阿拉伯國家接受,但經歷了五次中東戰爭,已經成為一個事實,再堅持要消滅以色列,就不再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走到今天如此激進的程度,以色列也要負擔很大的責任。但歷史已經造就,今天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應該好好思考如何和平共處的問題,而不是將雙方的仇恨繼續延續。
認知的貧乏,限制了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糾纏了70多年的巴勒斯坦問題,從最初的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四次中東戰爭,到後來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以色列的第五次中東戰爭,到今天的哈馬斯和以色列的「第六次中東戰爭」來看,從阿拉伯到巴勒斯坦再到哈馬斯,戰鬥規模和範圍是越來越小了,真心希望這是最後一次。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