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美國大學開文革課程看華人更應該重視繼續討論研究文革

作者:bobzhou  於 2023-7-18 21: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從美國大學開文革課程看華人更應該重視繼續討論研究文革

 

新一輪討論研究中國文革的局面該怎樣出現。

 

研究中國文革,幾年前一直是以香港為中心。

人們注意到,自從毛澤東去世以後,香港和大陸之間的交往逐漸寬鬆,出自內地人手筆的文革回憶錄和研究作品,一直是以香港為首選的出版地。

外文(英文為主、也有少量法文和日文)的文革研究作品之中譯本,也是首選香港出版,這個商業城市成了全球有關文革作品出版發行的第一重鎮。

不過,這種盛況到了2006年即中國發動文革的40周年以後,逐漸衰退。

一是歸於年歲不饒人:那些親身經歷過文革的人,到了這個年頭多半已經是精力不濟或辭別人間了,出自他們手筆的高素質文稿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內地有關文革研究和教育的空間愈益壓縮,這不僅令已有的文稿難以送到海外出版,更關鍵的是,缺乏公眾關注的持續刺激,許多原本有意撰寫文稿的文革親歷者和研究者,也慢慢消解了寫作的動力,失去了支持的資源。經濟學論證的「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給」的普遍規律,在學術研究和出版領域也不例外。對文革檔案的嚴密控制、對散失在民間的文革實物及印刷資料的損毀,如博物館圖書館里的相關內容被封、對讀者和作者互動渠道的堵塞、對公共論壇的關閉,等等。十幾年下來,當年八億多中國人用淚和血換來的文革經驗和教訓,就這麼被沖洗得愈益晦暗不明。

 

現在的香港更不是研究文革的地方了。

 

因此,要重新再梳理資料,再開課題,再討論研究文革,這做起來又是新的局面了。

 

有人強調,中國文革涉及的基本問題有諸多元素是現代社會普遍面對的,即便各自所處的發展水平和政治狀態有別。


這文革是應該繼續討論研究。

 

讓我們看美國人的文革課程。


1988年秋季哈佛大學首開文革課時,在該校每學年發行一本、厚度近千頁的課程手冊里,對該課程的簡介是:「從1966年至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民眾之間的爭吵鬥爭、學生的暴力行動、政治領域的密謀詭計、軍隊裡面的圖謀不軌折騰到分崩離析的地步。這個國家一度看起來是全世界紀律最嚴謹和最穩定的專權政體之一,而在上述的十年間,顯得是快要瓦解成碎片、陷於無政府狀態了。導致這種狀況的,恰恰是對建立這個專制政體作出首要貢獻的那位毛主席。本課程將追蹤毛澤東的目標,挖掘文革中湧現出來的深層次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對中國人有意義,對我們也同樣有意義」。

說美國人講文革、研究文革,就應該提出一個主要的人物----馬若德教授。

201210月,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中文名為馬若德)應邀來香港,為他的三部曲《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中譯本首發,在中文大學作專題報告。這場報告會的最佳地點應該是毛澤東曾指揮文革的首都北京,第二佳地點應該是薄熙來曾唱紅打黑的霧都重慶,可惜這兩地都開辦不成,只好在第三佳地點香港舉辦——香港雖然不是中國文革的中心城市,卻早已經是全球文革研究成果出版發行的最大中心。由此而奠定了他作為西方學界研究中國文革的領軍人物。1974年,他發表了「文革前史」三部曲的首卷《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內部矛盾,19561957年》;1983年,他發表了第二卷,聚焦在19581960年的大躍進;1997年,第三捲髮行,剖析中共領導層在19611966年期間的嚴重分歧。三部「文革前史」的英文版,加起來將近一千七百頁,密密麻麻的排字本,真正是讓人望而生畏、嘆為觀止。

 

西方世界對中國文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麥克法誇爾幾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工作。遠在1980年代的中期,哈佛大學校方就正式向他提議,可否在該校本科生的核心課程「外國文化」的大欄目下,新開設一門專講「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課?如果開成了,這將是全世界主要的研究型大學里,首項以中國文革為主題的完整課目;到那時為止,雖然西方大學其他的課程中也有中國文革的內容,但都是作為當代中國政治或中國現代史的一小部份講授的。

雖然這個建議對麥克法誇爾頗具誘惑力,但他卻心中無底——中國的文革是那麼的撲朔迷離、錯綜複雜,怎麼好給美國本土生、本土長的大孩子們講清楚呢?比如說吧,毛澤東正式發動文革的頭排猛烈炮火——對吳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革命大批判,海瑞被罷官的時代是16世紀中葉,那比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還早了兩個多世紀。怎麼能夠對美國的本科生講明白,在毛澤東的中國,古代史、中世紀史都是為現實政治鬥爭服務的小僕人呢?

誰料想首屆題為「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課程於1988年春季開課時,哈佛本科生中主動要來上的幾達千名。哈佛本科生院全部學生才只有六千多人。這麼大規模的課,倒是給校方後勤部門出了一道難題,因為校園裡沒有這麼大的常規教室。無奈,校方只好准許這門課在Sanders劇院里上;該棟古建築物頗具文物價值,平時保管甚嚴,通常是在重大慶典時才動用,學生接受博士學位證書的儀式便是在那裡面舉行的。

正式註冊修首屆中國文革課的學生是830名左右,僅助教隊伍就有22名。

 

我們華人是不是更應該在這方面做些事情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3-7-18 21:49
中國的年輕學者們分析文革對思想,教育,發明創造方面的深遠負面影響。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Long Shadow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ttps://faculty.tuck.dartmouth.edu/images/uploads/faculty/gordon-phillips/educ_innov_longshadow_cultrlrevolution_02270.pdf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3-7-19 09:16
周博辛苦,見解獨到。改開之後,出現過反思文革的小說,其中比較著名有鄭義的楓,描寫一對戀人加入不同陣營,在武鬥中喪生。統稱傷痕文學。後來的知青文學也屬於文革時期,湧現了巨量作家。比如阿城,梁曉聲,史鐵生,葉辛,王安憶,張抗抗等。然而,文革反思被鄧小平喊停,很明顯,文革的問題,追根朔源就會追究到無產階級專政,一黨獨裁,個人崇拜上。當時的說法叫一心一意向前看。馮驥才寫過一百個人的十年,有幼女陪綁殺場,有拾紙救夫,篇篇精彩。文革的專業研究,在幾乎所有社科領域,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教育學,每個領域隨便就可以幾篇博士論文。文革研究的最適宜的國家應該是中國,那裡親歷者,有第一手史料。可惜,隨著時間推移,文革研究的最佳時機已經在流失。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20: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