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作為好學生的柯慶施為毛澤東大興土木記

作者:bobzhou  於 2021-10-14 21: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作為好學生的柯慶施為毛澤東大興土木記

網路照片:毛澤東在上海住過的地方

據市委警衛處的一同志說,1959年,這個招待所在選址的時候,時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軍事委員會情報部部長、外交部副部長的李克農同志,曾親自來滬參與選定的。當時他住在岳陽路145號(原宋子文的住宅,解放后屬市委招待所,現在是老幹部局辦公處),有一天柯慶施同志來看他,對他說,現在找到了一處適合毛主席居住的房子,在虹橋路附近。李克農聽了很高興,立馬跟他前去觀看。他們驅車沿著虹橋路西行,拐入虹橋路路北的一條小馬路淮陰路,在一片樹林的後面,找到一處形制有些奇怪的房子,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怪屋」。

這處房子建在一處不大的斜坡上,表面看是棟平房,其實是棟沿山坡建築的二層小樓,周圍有大片的綠地,門前有條小河,彎彎地竟通到了室內,周圍環境很安靜、典雅。室內的裝潢也非常考究,除了主人卧室、客人卧室,還有西式客廳、中式客廳、西式餐廳、中式餐廳、茶室、舞廳。與二樓舞廳平行的室外還有一個游泳池。


一樓西式客廳有一半是玻璃房,採光很好,那屋頂的玻璃窗還可以來回移動,坐在室內就可以享受「陽光浴」。中式客廳很大,可以當會議室,還可以放電影……這是一處遠離鬧市中心、設備優雅齊全、外觀非常別緻的小洋樓,居住其中絕對安靜、舒適,而且,這個地方離虹橋機場也近,方便主席行止。還有一個優勢是這裡環境優美,獨立門戶,與周邊其他房舍相距較遠,便於安全保衛。

這麼一棟精緻、私密的、遠離鬧市又功能齊全的小樓,李克農同志看了連聲說好,他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這麼多年,也不知道上海竟有這麼一個精美的所在。於是市委當天下午就召開會議,經研究決定,在這個地方專門為毛澤東同志建一個招待所,李克農同志也參加了會議。


在這之前,毛主席來滬時曾住過錦江飯店和華山路原太古洋行大班的舊宅,即現在興國賓館一號樓,估計主席覺得那裡環境不夠安靜,不方便工作,有一次來滬時就在專列上工作,沒有下車,這使得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非常尷尬,於是就留心為主席找一處安靜、舒適,又便於安全保衛的住處。


不知是什麼契機,他發現了位於西郊的這棟「怪屋」,不僅房子好,周邊還有十畝綠地,而且與之相鄰的,是原先一個德國人的西式花園,草地和大樹都還在,看來一直有人精心保養的。還有一片棉花地,自然,作為農田,解放后都已收歸國有。唯一的缺點是,這處房子的南面是一處很大的墳地,佔地五十畝,人稱姚家花園,其實是當年承建南京中山陵的著名建築商姚錫舟先生的墓地,而那棟「怪屋」,正是姚錫舟先生大兒子姚乃熾的別墅。


可是,一旦著手具體規劃的時候,問題又來了,「怪屋」的房間不夠用。主席的住處是解決了,但主席的秘書、隨員、保健醫生、護士、警衛人員、服務人員,動輒一批人,這些人住在什麼地方?於是,原先選定的地區不動,再把周邊的範圍擴大,「怪屋」作為休息室被圈選在內,


神秘的414招待所。


在「怪屋」的西北部另建一處大一些的、更加實用的主席居住下榻之處。這就是招待所內一號樓、二號樓、三號樓(又稱甲部、乙部、丙部)的來歷。房屋建築最先施工的是三號樓,沒有裝空調,繼之建一號樓、二號樓,都安裝了空調。


這個工程當時由市委副書記陳丕顯同志親自掛帥領導的,業務上由市建工局長陳去非同志領銜,園林規劃由園林局局長程緒珂同志負責,園林設計是老園林專家吳振千先生設計的,建築的總設計師是華東設計院的魏志達先生。程緒珂局長最初規劃了2000畝地,可是很快遇到三年自然災害,消費類的建築都要緊縮,於是緊縮到1000畝地,實際用地是1059畝。


414代號的來歷 

                

說來也很有趣,這個專門為毛主席造的招待所最初叫市委第二招待所,後來為什麼叫414了呢?筆者請教過多位老同志,眾說不一,多年後才弄清楚,原來414原本是主席的防空洞的代號。


當初規劃建設的時候,工程本身非常機密,前來施工的都是解放軍部隊,而且綠化工程很大,每天都有卡車往裡面運送樹木和草皮,周邊老百姓都以為政府在搞綠化,就稱之綠化工地,於是大家都稱之為綠化工地。建成后才定為市委第二招待所。

到了1964年毛主席號召「備戰、備荒、為人民」、大搞戰備的時候,很多工廠遷到安徽、四川、湖南等地,稱之為「大三線」、「小三線」,上海的各個招待所開始挖防空洞。市委第二招待所為毛主席挖了一個專用防空洞,就在一號樓旁邊,不僅可以避空襲,而且是個地下臨時指揮所,各種設施一應齊全,代號414,久之,414竟成了這個招待所的代號了。


這個防空洞造得非常考究,除了主席的卧室,還有指揮室、會議室、總機室等,一年四季保持恆溫,頂上有一米厚的混凝土,還有一米厚的沙土層,據說炮彈一旦打進了沙土裡就成了啞彈,不會爆炸。防空洞有三個出入口,都在比較隱蔽的地方,一般人看不出來。但是自1964年建成后一直沒有正式使用過,工作人員每周要保養一次,機電人員要把所有電器設備啟動一次。既然長期沒有機會正式使用,那「非正式」地利用一下也是不錯的主意,於是一部分房間就成了招待所的酒窖,陳放茅台酒。


其實,414招待所裡面不止一個防空洞,在原200號(現為4號樓,俗稱「怪屋」)附近還有一個防空洞,是利用這棟房子老的地窖改造成的。最早參與414工程建設的工作人員都住在這棟房子里,梁宗炎同志當時還是二十歲出頭的小青年,也住在裡面。那時的工作是日已夜繼的,進來了就不許回家,也不許打電話,為了保密,大家只知道是一項保密工程,但是具體到底是幹什麼的,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是為毛主席建招待所。儘管工作很辛苦,但是口福卻很不錯。


200號原先有管家和傭人在管理這棟房子(房主姚乃熾已出國),國家要徵用這房子了,就把管家打發走了,只留一個廚師,叫他為大家燒飯,所以這些最早的建設者們吃的是姚家大廚的手藝。既然不允許出去(出去買東西要經領導同意),那麼飲食怎麼保證?

這時小夥子們打開了姚家的地窖,一看裡面東西不得了,各種洋酒和罐頭食品多得去了,最引人矚目的是宋慶齡同志送給姚家的魚子醬和鵝肝醬,外包裝上有宋慶齡同志親筆寫的字。因為中山陵是姚家老太爺姚錫舟虧本承建的,姚錫舟去世后,宋慶齡與姚家後代一直保持著聯繫。

請示上級領導后,領導指示,食品可以吃,藝術品封存起來,不要動。所以,原先從未吃過正宗西餐的年輕人,大飽口福,從此知道魚子醬和鵝肝醬是好東西了。

414招待所的附近是另外一處招待所,因防空洞代號415,後來就稱之為415招待所(即現在的虹橋迎賓館)。瑞金賓館當時叫420,想必也是防空洞的代號。這些情況多少說明了當時的政治氣氛,起碼領導層對於戰備還是高度重視的。


姚錫舟的墓地遷往萬國公墓

如果按照最初的設想實施的話,姚錫舟的墓園與姚乃熾的別墅加起來不過只有六十畝地,但是何以後來變成了1100畝地的超級大花園了呢?據說在這期間,有關人員曾前去杭州和武漢,參觀了這兩個地方的主席住的招待所(杭州的西湖賓館造得最早,是在原劉庄的基礎上改建的,現在人們仍然喜歡叫劉庄,其實改建后比原先的劉庄大了很多倍),回來向市委主要領導彙報了情況——喔,原來主席的招待所應當這樣建,而上海不能落後啊!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郊賓館的源頭是姚家「怪屋」。


於是招待所的版圖繼續向北推進,攘括了淮陰路上286號、294號、305號幾棟原先外國人的老別墅,還把著名實業家、永安紡織公司老闆郭棣活先生捐獻的鄉間別墅也圈了進來。越過這些別墅再向西北推進,一直推到哈密路,這就是現在西郊賓館的基本版圖(改革開放以後又擴充了100畝地,所以現在號稱1200畝地)。

要征地,別的事情都還好說,反正土地都是國家的,但是墓地不同,那是私人的,而且是著名建築商姚錫舟先生的墓地,要遷人家祖墳是件大事,老百姓比較忌諱的,要拿出點辦法來。

姚錦林(1875~1944),字錫舟,上海川沙人。11歲到上海租界獨自謀生,曾在上海租界當馬路小工,因其勤奮被擢升為班首,有機會接觸到上海建築界的一些頭面人物,遂在工余潛心研究營造技術,此間結識了挪威籍建築師穆勒。當時穆勒專為怡和洋行設計房屋,就將怡和紗廠的一部分工程讓姚錫舟承建,姚出色完成,光緒二十六年(1900)創辦姚新記營造廠。其子姚乃煌、姚乃熾、姚乃康、姚乃壽及姚清德等均繼承姚的事業,活躍在國內外營造界。


據姚家後人講,當初姚錫舟老先生在世時曾經關照過子女:「等我死後,別把我葬到公墓里去。我不要和那些三教九流的人做鄰舍。」1944年,老先生沒有熬到抗戰勝利就逝世了。抗戰勝利后,他的兒子認真落實了老人家的遺願。姚錫舟共有八個兒子,繼承了他所創建的中國水泥公司、大通紗廠和華倫造紙廠等龐大的事業,決定為老人家建造一座獨立的、很體面的陵園。於是八個兒子每人拿出一年的紅利,在西郊的淮陰路南端買下五十畝地,其中一半是棉花地(淮陰路88號),一半是德國人的私家花園(淮陰路168號)。


買地時,姚家的孫子孫女在棉花地里看到成熟的棉花從裂開的硬殼裡綻出,感到非常有趣,急忙去摘,手被扎了也不覺得痛。買下地后,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在棉花地那邊給墓穴定位,然後把兩塊地的分界處的那條小河,挖深加長,挖上來的泥土壘成山丘築起陵墓。原來德國人的那座老花園保持不動,棉花地那邊專門請了一位外國專家設計、建造了和老花園風格基本一致的新花園,種上雪松、龍柏等珍貴樹木和各色花卉,建成了姚錫舟的墓園。因綠地面積很大,市民就稱之姚家花園。


幾年後(大約在1947年),姚錫舟的大兒子姚乃熾發現在這個地方陪伴父親很好,於是在墓園以北的地方又買了十畝地,聘請了姚家世交汪敏信、汪敏庸工程師,由他們的協泰建築事務所,參照姚乃熾從國外帶來的現代派建築的雜誌照片,融入他本人的建築理念,為他設計、承建了一棟形制特別、獨一無二的「怪屋」,也就是當時的淮陰路200號。房子落成時已是1948年。


十年後,政府要徵用這片土地和這棟建築,當時姚乃熾本人不在國內,但姚家其他後人很配合,覺得既然政府需要,那就服從吧,於是只好委屈一下父親,把老人家的墓穴遷往萬國公墓,由政府出面協調,在萬國公墓補償姚家十幾個墓穴。在姚家遷墳的時候,綠地的那一頭已經有解放軍在挖地施工建招待所了。至於整個萬國公墓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姚墓也慘遭不幸,那是後來的事情了。

 

上世紀50年代中,姚乃熾全家離滬去香港,為了爭取公司被美國銀行凍結的款項解凍,他又去了美國。途經台灣時,在機場被記者團團圍住,頻頻發問。姚乃熾大少爺一個,從來不關心政治的,一時無所適從,不知說什麼好,只是隨便應付了幾句。

但是這次經歷卻使他後來遭受責難。在當時「左」傾思潮的影響下,建工部把他定為反革命,抄了他的家,這就使得他再也不願返回上海了。

但是眼看「怪屋」偌大一個花園空蕩無人,白養著那麼多園丁也是浪費,既然姚乃熾已被定為反革命不願回滬,在滬的姚家人就商量,那房子空著也是空著,不如交給國家吧,無論如何也應當屬於立功表現吧。


正好國家要為毛澤東在這裡建招待所,那麼就物盡其用,於是成了西郊賓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招待所的總體規劃由華東建築設計院和園林設計院負責設計,建築上由著名建築專家魏志達先生主持。由於原有的基礎是西式園林和西式建築,於是基本的構思也沿用了這個思路。


具體做法是,將這塊地上原有的大樹充分保留,也保留了原先的小花園,將之統一納入規劃的整體格局。設計單位和建築單位的能工巧匠,經過一年時間的加班加點,最終把這一千多畝地,建成了一座真正的世外桃源——園內既有大片的草坪,又有寬闊的水域(僅西北部的大湖水域面積就達八萬平方米),還有多個專類園林和花園,如大樹林區、山地區、花果林景區(牡丹園、桂花園、枇杷園、桃園)、竹林景區、池塘荷花景區、球根花園區、溫室盆景區等等。



在這樣一個綠色天地中坐落的一號樓、二號樓和三號樓,與自然的和諧自是非同一般,與其說是招待所,不如說是上海的釣魚台,上海的皇家園林。

但是在建設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按照計劃,為了保密和安全,在招待所的北面要堆一道16米高的土牆作為屏障,上面種上樹,達到20米高,因為外面有一條小河(周家浜),小河對岸就是天原化工廠了(後來叫燎原化工廠)。

施工是上海警備區解放軍部隊戰士承擔的,晝夜24小時輪班倒。當土牆堆到12米高的時候,突然發生了塌方,土牆倒了,把北邊的周家浜填平了。怎麼辦呢?領導請南京工程兵部隊的專家來勘察,原來這個地方的地基太鬆軟,承受不了這麼重的壓力,於是採取打樁的辦法,把電力管理局的備用電線桿拉來很多,沿河打樁,固定地基,擋住滑坡,共打下去300多根電線桿,這樣勉強堆到了16米高,種上樹,算是達到了設計水平,但是範圍縮小了一些。


一千畝地的綠地面積,綠化工程自然是重頭戲。為了搞好綠化,梁宗炎先生曾三次受命到外地(江蘇、浙江、廣東)採購最好的樹苗、果樹苗和竹林,在大花園中開闢小園景。由當時的市委警衛處處長(兼管414招待所)王濟普同志親自給各省市主要領導寫信,得到華東六省一市主要領導的支持和關照,最好的樹種不斷雲集414。

還從市園林局的龍華苗圃調集了最好的盆景,請來了老園藝師來管理。於是,這個大花園裡不僅有大河、小河、草地、叢林,還建起了很多果園,有桔園、枇杷園、桃園、梨園、枇杷、香榧子園、玫瑰園、盆景園等等。

(轉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2: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