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拜登的加稅思路形成的的惡性循環

作者:bobzhou  於 2021-4-27 01: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拜登上台之後又一口氣推出1.9萬億美元刺激經濟計劃以及3萬億美元大基建計劃,眼看著美國政府債務很快就要突破30萬億美元,這下債務問題不想辦法解決是實在拖不下去了。

既然特朗普減稅的道路走不通,拜登就準備走加稅的道路。

簡單粗暴,直接加稅!



按照拜登政府公布的計劃,其加稅主要有四個方面。

1、把企業所得稅提高到28%;

2、對年收入超過40萬美元高收入家庭個人所得稅率恢復到39.6%;年收入超過40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取消20%的稅前抵扣,並且設置抵扣上限為不超過28%,高收入人群社保按照12.4%徵收;

3、提高跨國公司的最低稅率,包括全球賬面營收超過100萬美元的企業最低稅率提高到15%,海外分公司稅率由10.5%提高到21%;

4、增加富人的資本利得稅。

簡單的說,拜登政府加稅主要針對兩個層面:一個是對企業,另一個是對高收入人群。

美國稅收政策中心對拜登稅收提議進行了測算,並且預計2021-2030年間按照拜登的增稅方案可為財政增加收入如下:

提高企業所得稅部分,這個可以籌集7300億美元;

提高跨國公司最低稅率可以籌集約4400億美元;

對年收入超40萬億美元的個人與家庭加征個稅可籌集9000億美元;

以上合計能為美國聯邦財政增加約2.1萬億美元的收入。看上去很美好是不是?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拜登政府這四大加稅措施要落地卻困難重重。


首先是對真正高收入群體要增稅非常困難。

真正的富豪身邊都養著一群專業做稅收籌劃的會計師,他們能從美國繁瑣的法律體系中精準的找出各種漏洞為富豪規避大部分稅收。


比較典型的手法就是將個人費用納入企業成本,吃喝拉撒都在企業報銷,個人表面上只領取很少的工資。

比如,川普在擔任總統前個人財富已經高達40億美元,結果上台後的好幾年裡,個人所得稅只繳納了750美元。


比如,巴菲特曾經公開呼籲給富豪加稅,理由是富豪交稅實在太少,巴菲特還拿自己做比喻,聲稱自己繳納的個稅還沒有自己的秘書高。

這個比喻我覺得實在是諷刺,巴菲特如果想多納稅為國家做貢獻,完全可以讓自己的稅收籌劃少規避一點個稅——難道巴菲特收入還能比自己的秘書更低?這個問題不解決,政府即使提高富豪稅率有何意義?

所以,拜登政府對年收入40萬美元家庭與個人增稅,最後真正多繳納稅收的只會是普通的中產階級,真正的富豪連毛都不會少一根。 

然後,對企業增稅也比較困難。

企業可以通過增加成本開支來規避企業所得稅。一般來說,企業所得稅率越高,企業規避所得稅的動力就越大,相應的辦法就越多。

2017年特朗普將企業所得稅率降低為21%,2018年—2019年標普500成分企業平均中位數實際繳納稅率僅為12.6%。

相對規範的上市公司實際有效稅率都低於法定稅率,而非上市公司實際有效稅率只會更低。

所以,拜登增加企業所得稅率之後究竟能增加多少財政收入,還得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另外,拜登準備對跨國公司增稅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避免跨國公司為了逃稅而將總部搬遷到國外稅率較低的國家或地區?

給大家一組數據,截止到2012年,美國各大公司大約有50%的營業利潤報收於美國以外的避稅國家,比如新加坡,瑞士,盧森堡,愛爾蘭,荷蘭等地。

這50%的利潤本來應該向美國當地和聯邦政府上繳稅收,卻因為跨國公司的高超「魔術」成功逃脫了。

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拜登準備對跨國公司擼羊毛的構想搞不好連羊都跑沒了!

所以,4月初美國財長耶倫表示,正與G20國家協商,準備就「全球最低稅率」達成一致。


美國的如意算盤其實也很簡單,與G20這樣的全球主要經濟體合作,大家協調製定一個統一的「全球最低利率」(美國希望這個最低稅率是21%),避免美國企業將總部搬遷到低稅率國家,以留住稅源。

美國這個提議很快就獲得歐盟的響應。因為新冠疫情的衝擊,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包括歐盟、英國、日本都紛紛開動印鈔機來刺激經濟,美國的提議有利於這票發達國家穩固國內稅源,提高稅收收入,所以紛紛表示支持。

但是歐盟對美國「全球最低稅率」提議支持的同時卻又提出了附加條件——希望美國同意對跨國互聯網企業徵收「數字稅」,這其實就是打算順便擼一把美國跨國互聯網企業的羊毛。

美國與歐盟主要國家關於數字稅的爭議由來已久,說起來,歐盟主要國家屬於發達國家,但是包括英、法、意在內的發達國家日子也不好過,不但年年財政赤字,而且債台高築,屬於地主家也沒有隔夜糧,個個都紅著眼想開闢新的稅源。

美國跨國互聯網企業在歐盟賺得盆滿缽滿卻不繳納一分錢稅收,自然早就引起了歐盟各國的不滿。

2020年法國率先對美國互聯網企業徵收數字稅,此舉讓特朗普大發雷霆,威脅說要對法國加征關稅報復。

今年以來,英國以及更多的歐盟國家也準備效仿法國,對跨國互聯網企業加征數字稅,拜登政府立刻威脅說也要對這些國家加征關稅報復。


拜登能當選總統,捐款最多的五大金主全是互聯網企業,對於背後金主的利益,拜登是一定要維護的。

所以,雖然歐盟等國表態支持美國的「全球最低稅率」倡議,但是未來能否達成這個倡議,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其實,就算美歐能達成「全球最低稅率」協議,美國跨國公司還可以將總部轉移到其他國家與地區,比如全球著名的避稅天堂國家與地區,絕大多數都不屬於G20範疇,就算是G20國家全部達成「全球最低稅率」協議,避稅天堂國家與地區不加入,美國希望留住跨國公司稅源的目標也要大打折扣。

按:全球著名的避稅天堂國家與地區包括瑞士、新加坡、香港、塞普勒斯、巴哈馬、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澤西島等等,這些國家與地區不但稅率極低(甚至有的為0),而且監管也非常寬鬆。

根據英國的研究機構Tax Justice Network的調查統計,全世界主要國家為了避稅而轉移到避稅天堂的總資產大約有21萬億美元,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稅收的黑洞。

另外,關於G20國家能否達成全球最低稅率協議,我也不看好。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各國經濟發展情況差距極大,各國稅率也是根據本國情況而制定的,要達成一個全球性統一稅率,其難度之大可能要超過人類歷史所有達成的全球性協議。

 惡性循環

根據以上林林總總的盤點,拜登的增稅計劃未來一旦落地,大致就是這樣的結果。

大企業與富豪有無數種辦法規避美國聯邦政府的增稅計劃,真正能落地執行的大概就是針對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的中產家庭以及部分中小企業。

大家知道這樣的結果意味著什麼嗎?

給大家講一段歷史。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因努爾哈赤在遼東起兵反明,明政府財政籌措軍費困難,決定在正常稅賦之外加征遼餉。

最初是全國除貴州之外,每畝加征三厘五毫,全國加征230萬兩白銀。但是由於遼東戰事連戰連敗,遼餉年年增加,到萬曆四十八年,已經加徵到每畝9厘,全國加征520萬兩。

當時明朝廷財政是個很悲催的吃飯財政,由於沿海地區官僚士紳等既得利益階層的阻擾,明政府不但收不了關稅,而且還收不了商稅,國家財政完全依靠農業稅收(田賦)。

農業稅還有一個巨大的黑洞,就是官僚士紳不用納稅,也就是說,明政府稅收基本依靠自耕農繳納,明政府加征關稅所有的負擔也壓在自耕農身上,而大地主、官僚階層以及做海貿的海商等等富得流油的既得利益階層反而不用繳納稅收。

所以,明末財政最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政府財政越困難,就對自耕農層層反覆加稅,自耕農在沉重的負擔下不斷破產,紛紛加入農民起義大軍,造成更多地區小農經濟的破產,明政府財政更為困難,只有繼續加稅,然後更多的自耕農破產……

從萬曆四十六年開始,明政府加征遼餉(用於遼東軍事作戰),後來還加征剿餉(用於鎮壓農民軍起義)、練餉(用於編練新的軍隊)。

到了崇禎末年,三餉合計已經高達2000餘萬兩白銀,是明政府正常田賦的數倍,至此長江以北地區幾乎沒有自耕農能夠活下來,三餉實際徵收數額與理論數字差距極大,明政府財政也基本崩潰。

了解這段歷史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拜登政府的加稅政策。

前面我們說過,拜登政府加稅能夠落地的就是針對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的中產家庭以及部分中小企業,真正的大企業與富豪基本不會增加稅收負擔。

  生活負擔

這個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以及中小企業大概就屬於拜登政府的「自耕農」基本盤。年收入40萬美元看上去很多,但是美國家庭的實際負擔遠比中國普通家庭更重!


我們的公知總愛吹噓美國物價便宜,特別是食品價格很低,但是公知永遠不會提到美國家庭的硬性開支遠遠大於中國家庭。

這個硬性開支包括401K養老金、收入稅、房產稅、醫保、保險、教育支出與交通費用等等。

這些硬性開支之大直接表現就是美國家庭的儲蓄率極低,大致只有16.5%(中國是44.2%),這僅僅是美國人沒有儲蓄的習慣嗎?

不是!

即使是中產家庭也很難存下錢來。

首先是401K養老金存款,相當於自己存錢給自己養老用,因為美國退休金極低,不存錢,根本無法養老。

美國西北人壽保險公司有一項調查,78%的美國人非常擔心或者有些擔心自己退休之後沒有足夠的養老金,21%受訪者表示自己根本沒有退休儲蓄,只有25%受訪者表示,自己已經積攢了20萬美元以上的養老金。

然後是醫保。

美國每人每年平均繳納醫保費用是11000美元,考慮到有5000萬人沒有醫保,那麼實際繳納醫保的美國人平均每年醫保支出是13000美元,一個4口之家每年醫保支出就達到52000美元。

接下來是房產持有費用。

美國超過1/3的家庭沒有自己的住房,這不是美國房價太高,而是美國持有住房的成本太高。美國一套自由住房70年擁有成本相當於房價的3—6倍,包括1%—3%的房產稅,各種保險,維護與翻新費用(特別是木質結構住房這塊費用特別高)。

也就是說一個中產家庭假如通過按揭購買一套住房,他們不但要在未來30年內支付等同於房價的銀行利息,還要支付等同於房價的持有費用。相當於買1套房子的未來銀行利息+持有成本得支付2套房子的費用。

還有就是高昂的教育費用。

美國大學學費極高,從每年1萬美元—6萬美元不等,大學住宿費也很高,每年每人大致是1萬美元。高昂的學費與住宿費用也成為了美國家庭的沉重負擔。所以,美國大學生家庭越來越依靠助學貸款來支付高昂的教育費用。

截止到2018年,美國大學助學貸款總額為1.5萬億美元,承擔助學貸款的人數超過4400萬人,美國70%的大學生畢業時都會背負沉重的助學貸款,平均每人是3.7萬美元,超過230萬人要到60歲才能還清助學貸款,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是43歲才還清助學貸款。

最後就是各種保險與收入稅。

拜登政府要乾的恰恰就是準備對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每年徵收39.6%的收入稅。也就是說,被徵稅的家庭收入的接近40%要繳納稅收,剩餘60%的收入才能用於家庭開支。

正是由於美國家庭硬性開支太高,所以美國生活成本遠比我們想象中更高,美國官方機構統計,一個美國四口之家如果年收入低於26200美元(約合17萬人民幣),就必須依靠領取政府發放的免費食品券,才能保證不餓肚子。

同樣是因為美國生活成本太高,導致美國中產階級不斷淪為赤貧,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中產階級人數佔美國總人口的80%,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49%,拜登的增稅計劃還將加速這個趨勢,讓美國中產階級人數繼續大幅度下降。

所以,拜登的增稅計劃大概率會陷入明末一樣的惡性循環的死胡同——加稅的結果由「自耕農」中產階級全部承擔,然後中產階級不斷破產,稅基變小,財政收入更加困難,繼續加稅則會導致更多中產階級破產,稅基繼續變小……。

(轉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正常發布 2021-4-28 01:52
社會背景不同,分析方法就有疏漏。-美國不鼓勵「無償奉獻」,巴菲特沒必要不合理避稅。自己主動奉獻的還可以減稅。立法者有責任堵上稅法漏洞。-美國居民的「硬性支出」高本身就是較高生活水平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艱辛的表現。-增稅是傷害中產,選民可以決定是否要繼續。上屆政府的減稅政策對中產的傷害不小。僅僅限制房產稅抵扣一項就從許多年入十幾萬的家庭身上割走了好幾斤」肉「。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9: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