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變局,北京在變窮,上海在膨脹中變富
國家意志與市場力量的相互交織,深刻重塑著當前中國大城市群的面貌。
2013年,上海11號線羞答答的越過邊界,伸入崑山體內6公里。這個歷史性突破,讓遼闊的大江蘇,終於有了一個小角落與魔都實現1小時地鐵通勤——花橋鎮。
一些買不起浦西一張床的年輕人,把家安置在這裡,每天像候鳥一樣地鐵來回。不過,雙城生活只局限於這片狹小地帶,再遠就沒有地鐵了。
按照設想,11號本該與蘇州的軌道網連成一體,直插蘇州心臟。遺憾的是,中國第一條跨省地鐵剛探出頭來就戛然而止了,像是被擊沉的巨獸一動不動。
上海的擴張野心,夢斷花橋啊。
這一停,6年過去了。
最近,蘇州S1號線開始施工,建成后將穿過蘇州工業園區、崑山市區,牽起11號線的手。
滬蘇軌道一體化突然加速的背後,是魔都正在謀划擴大勢力版圖。
5個月前,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傳出一個重磅消息,上海正連同江蘇、浙江醞釀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初步擬定覆蓋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陸域面積4.9萬平方公里。
一個常住人口約6500萬人的上海大都市圈呼之欲出。這是一種完全有別於過往的局面——
長期以來,上海奉行單中心思路,導致資源、產業、人口過度向圓心集聚。我們看長三角的熱力圖,上海是主中心,崑山、嘉興、蘇州等衛星城是次中心,彼此相對獨立,各自分散,中間還留有大片的空白地帶。
上海開始學日本人的東京模式。
上海的人口分布呈現「圓心狀」,東京則是「發射狀」。這得益於東京都建設了密密麻麻的軌道交通,將周邊的琦玉、千葉和神奈川縣囊括進來,形成了一個半徑50公里以上的都市圈。
有數據顯示,東京都日間人口數約1558萬人,夜間約1316萬人,每天大概有240萬人交通往返。
今天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高達2420萬,接近東京都的兩倍。儘管早前魔都曾簽下軍令狀,到2035年將人口控制在2500 萬左右。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人口往超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的自然規律。除非上海自我肢解,經濟大幅下滑,否則遲早會突破這個天花板。
所以,上海效仿東京,悄悄布局了一場人口大遷移計劃。
1 建設跨市軌道。上海11號線與蘇州S1對接只是第一步,接下來,7號線也準備對接太倉市,17號線將西延到蘇州吳江區。按照規劃,上海要建成21 條城際線,規劃總里程達到 1000 公里以上。除了地鐵,一大波跨市域的城軌和高鐵也在來的路上。
(打通省級斷頭路的大致位置)
2 打通省級斷頭路。上海與衛星城的毛細血管時有梗阻,有些地方看起來只有幾百米路遠,卻好像天涯海角可望不可即。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正在打通11條跨省斷頭路,涉及到太倉、崑山、嘉善、平湖等。
3布局第三機場、在嘉興鹽城搞飛地經濟、疏解非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上海膨脹的大幕已徐徐拉開。它展開龐大的觸角,吞下毗鄰的7個縣市區。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上海人,離開魔都分散在大都市圈內,形成雙城生活。
此外,今天引領世界格局變動的無非是兩股力量,金融和科技。倫敦和紐約憑藉單一的金融屬性晉陞為全球城市,上海與東京卻兩手抓,都是搞綜合性城市,經濟不斷上升。
中國向來有一南一北兩個核心。當上海在膨脹的時候,千里之外的北京卻在收縮。
曾經在帝都眼裡,江南的富裕是資產階級的買辦留下來的。北京一度想證明,靠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北方也能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北京不甘心經濟落後,收攬了非常多的資源。遠的不說,近的有100萬員工的首鋼拔地而起,有北汽、賓士、長安等整車廠鱗次櫛比。
上海有的,帝都一定有。上海沒有的,帝都還是有。好比這金融領域,管理中心在京,市場中心在滬,兩者相隔十萬八千里。每次彙報前,都先得在天上顛簸兩小時。
經歷40年的奮鬥,北京的GDP大有趕超上海之勢頭。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北京的追趕運動戛然而止了。
今天的北京,正在剝離經濟色彩,強化首都功能。
趕人。停辦民工子弟學校、騰退批發市場、以每天幾千個足球場面積的速度拆除違建、給予貨幣補償讓直管公房退租。
疏解。外遷製造,零售,批發,運輸,倉儲等生態。疏解部分央企、金融機構、百強中學和三甲醫院。設立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兩個千年大計,作為中心城六區的泄洪區。
現在,中央給北京的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前者是服務於中央黨政軍的政務活動,後者是服務於重大外交外事活動。
在中心城六區的範圍內,只要干擾到這兩個核心功能,都會被中央開啟離心機模式一一甩出。
在新版的城市規劃中,北京隻字不提「發展首都經濟」,等於正式宣告了將經濟中心交給上海。
最近甚至有傳聞說,東城區、西城區會合併成中央政務區。這個說法的出現,恰好凸顯了北京打造華盛頓的魄力。
話又說回來,經濟要素的外流,其實也意味著GDP、地方稅收的流失,會造成局部地區的經濟波動。
這兩年北京減稅降負的力度很大,去年就為北京市企業減稅約400億元。房地產作為傳統支撐行業,受調控影響也不好用了。未來一兩年還有一連串的大事喜事,比如70周年國慶、冬奧會殘奧會等等,支出非常多。
在這個關口上,減量運動就像是最後一根稻草。前陣子,北京市財政局局長在全國兩會上公開喊窮,向中央要錢要支持。「北京正在面對城市減量發展帶來的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問題,2019年應該說是收支平衡最緊的一年」。
北京市市長則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呼籲政府要過緊日子,準備刀刃向內,先把三公經費砍掉20%以上再說。
未來通州是北京,五環內才是首都。東西兩城,則是大國的權力中樞。這個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集合了中華文化的地方,將作為國家象徵,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力量。
到那個時候,帝都甚至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個不考核GDP的大城市。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