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沒人剎車時,有人反對總比沒有要好

作者:bobzhou  於 2019-6-4 19: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沒人剎車時,有人反對總比沒有要好

近日在中國的微信群上,許多群都在轉這內容;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

 戰術上,日本人取得巨大成功,但戰略上,卻是自殺。

 在深陷中國戰區同時,又樹敵於美國,決策如此無理性,堪稱喪心病狂。

當時的日本政客真是一群瘋子?

 實際上,當時決策層的每個人都是明白人,可誰也不敢說不,都指望別人出頭、自己附和,最終釀成集體災難。

 事實證明,決策失誤不僅是最高決策人的問題,更是決策機制的問題,當高層利益與底層利益分離時,瘋狂蠢行在所難免。

 把球踢給東條英機

 1941年10月16日,近衛文麿首相宣布辭職,第二天,天皇召見東條英機,命他為首相,這讓東條大感意外。

 在近衛內閣中,陸相東條英機令人頭痛,他力主對美強硬,在決策圈中,人人都知道東條在瞎扯,就算和美國打,靠的也是海軍,與陸軍無關,且日本不可能打贏。

 據估算,當時美國石油產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鐵20倍,銅9倍,鋁7倍,美國平均工業產量是日本的74倍以上。如開戰,日本年均損失戰艦140萬噸,遠超補充能力,到第三年,所有民用船隻都將消失。

 近衛文麿出身貴族,做事猶豫,總想討好各方,可陸軍和海軍為了搶資源,都在拚命折磨近衛,東條英機的絕招是:頻頻打出「反美」牌。

 在軍國主義氛圍下,「反美」等於「愛國」,有天然的道德合法性,這比邏輯更有號召力。中層軍官多支持東條,他們出身寒微,靠個人奮鬥爬上來,在升職的天花板前,他們覺得高層是一批投降派文人,應統統下台,好讓他們放手大幹一場。

 明治維新后,陸軍軍人暗殺、政變被塗上悲壯色彩,因此前赴後繼,決策圈人人自危,生怕被憤青誤會,無人敢言反戰,在東條英機咄咄進逼下,近衛文麿只好拖延,可東條拿出了絕招:設置解決問題的最後時間點。

 在倒計時聲中,近衛文麿乾脆撂挑子,辭職了。

任命東條英機為首相,其實含有惡意:你也來嘗嘗近衛文麿的滋味,你還真敢和美國人開戰?

 和平的機會就這麼錯過

 把東條英機放到首相位置,他也犯難,他當然明白,跟美國開戰是找死,但對當年吹過的牛逼,總要有個交代。

 麻煩源於「七七事變」,日本陸軍以為幾個月就能取得對華戰爭的勝利,沒想到深陷其中,造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匱乏,連皇宮的鐵欄都被拆掉,送進鍊鋼爐。

 逃避指責的最好辦法,是主動出擊,陸軍產生了激進想法:進攻東南亞。東南亞有橡膠和錫,可以威脅荷屬東印度提供石油,同時切斷中國物資供給線,逼蔣介石投降。

 可那裡是列強的殖民地,美國不可能坐視。果然,日軍剛邁開腳步,美國便下令石油禁運,日本陷入恐慌,儲備用油只夠一年,只能儘快向美屈服。

 其實,美國也有意與日媾和,此時羅斯福已決心對德開戰,他不想同時和日本打仗,他願意讓出實利,保留道德制高點。可東條英機更需要面子,以保證他「反美」表演不穿幫,在條約中,他設置了太多複雜措辭,對皮毛問題寸步不讓。

美國提出過大幅度讓步的方案,但日本人沒看懂,在最後日子裡,日本人也提了讓步方案,可美國人也無法看懂。

 直到日本軍機起飛瞬間,美日仍有達成和平的可能,如果沒設置倒計時,日本外交官本可以發揮作用,羅斯福甚至對他們說「朋友之間總有商談的餘地」,但負責最後斡旋的來棲知道,已經沒有時間了。同樣,如果能在面子上妥協一點,日本將盡收實利,可怎麼向愛國派交代呢?又要「裡子」又要「面子」,結果全部丟掉。

 為什麼沒人踩剎車

 在沖向戰爭的進程中,日本有幾方面力量可以踩剎車。

 首先是裕仁天皇,他是反戰派,還因此遭遇過暗殺,面對戰爭動議,他的一連串反問讓將軍們目瞪口呆,可明治維新以來,從沒有天皇否決過內閣意見,他最終選擇了退讓。

 其次是海軍,山本五十六是堅決的反戰派,可他沒勇氣反對上級,卻主動提出「要打贏就先動手」,在反對錯誤決策方面,遠沒他在備戰方面下的功夫多,在決定開戰的內閣會議上,海軍竟將預計年損140萬噸戰艦的預測數據壓縮了50%,成了日本造船能力足以彌補損失。負責人的解釋是:反正天皇會否決。

 第三是東條英機,他「反美」是為了拉票,未必發自內心,可大權獨攬時,各方送來的都是利好消息,完美而大膽的「偷襲珍珠港計劃」放在桌面上,他敢否定嗎?那樣他將失去政治基礎,他用口號綁架了日本,可口號也綁架了他。

 第四是日本外交官,來棲、野村等在國際社會擁有極佳口碑,他們了解世界,是堅決的反戰派,但他們謹小慎微,寧願大船沉沒,只要不先淹死自己,就絕不主動作為。

 堅決反戰的山本五十六也沒有勇氣對抗上級

 堅決反戰的山本五十六也沒有勇氣反對上級

 日本自由派成了擺設

 當時日本還有自由派,堅決反戰,可他們朝中無人,民間亦應和者寥寥。

 在大正(裕仁天皇的父親)年間,自由派一度左右政局,帶來空前的自由氛圍,卻遭遇戾氣劇增的局面。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各階層變動極快,可上層卻相對封閉,這讓人人都覺得自己利益被剝奪了。

 有怨氣,又缺乏政治表達空間,仇外成了最好的泄憤渠道,在教育、媒體推波助瀾下,「愛國主義」一家獨大,可透過這面扭曲的鏡子,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日本,面對現實的種種不如意,日本民眾將責任推給了「賣國賊」,崇尚西方思想的自由派成為眾矢之的。

 近衛文麿是自由派大佬西園寺公望一手提拔起來的,但西園寺本人差點在政變中被殺,他後期和近衛觀點差異越來越大,甚至不再往來。

 兩人都反戰,但近衛基於實力分析,認為開戰必敗,而西園寺則基於「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的價值觀,反對為本國利益放棄道義準則。

 事實證明,西園寺具有先見之明,在「偷襲珍珠港」決策過程中,沒有一個高層人物從道義立場上提出異議,他們都是徹底的功利主義者,而沒有道義高度,靠貪婪很容易結成罪惡同盟。

 值得反省的是,西園寺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何在日本沒市場?這確有思想傳統、文化傳統的責任。

 為什麼類似的災難在不斷重複

 當所有腳都不去踩剎車時,結局可想而知,其實,這樣的悲劇在近代東方絕非個案,而是在反覆發生,從這本書中,我們不難得出四層體會:

 首先,后發既是優勢也是劣勢。

 后發者借鑒別人來減少「試錯成本」,是為「后發優勢」。可進入相持階段,又會出現「后發劣勢」:一方面,未經試錯,社會就缺乏訓練,無法化解高速增長帶來的集體浮躁心態。另一方面,后發者天然有方向感,只需跟著強者就行,可一旦持平或領先,就會出問題,因為其發展不是內生的,是模仿而來的,是在「與別人比」中獲得的,比的對象一旦消失,就可能走向盲目。

 第二,要警惕民族主義綁架社會。

 民族主義是美好的情感,也是值得尊重的價值追求,但政治理想應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社會生活豐富多元,不能用政治標準來衡量。

 日本之所以走向戰爭,中層軍官是重要推力,由於制度遮蔽,他們看不到全部真相,特別容易被神話、激情所欺騙。

第三,沒人剎車時,有人反對總比沒有要好。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來棲、野村能不顧一切,果斷向美國讓步,結果會不會改變呢?

但,在專制的刺刀下,勇者早已犧牲了,剩下的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只有工具價值,人類的尊嚴與情感完全被閹割掉。正如山本五十六反對自殺潛艇,但依然在實戰中使用,表示一下異議,已是有人性的最高證明了,靠這樣的人,怎麼能對抗專制主義?

 第四,警惕從錯誤走向更大的錯誤。

 日本原本有足夠機會來修復錯誤,既然受侵華戰爭拖累,退兵就是,雖然沒得到想要的,但至少不用再付代價了。

 然而,在當時日本,高層權力缺乏合法性,只能扮演全知全能,才能號令手下,它決不能犯任何錯誤,當大家都看到他犯錯誤時,他只能用更大的錯誤來掩蓋這個錯誤。

從錯誤走向更大的錯誤,因為做決策層不要直接承擔錯誤後果。 


(轉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sousuo 2019-6-5 00:51
命運而已
回復 釣魚城 2019-6-6 05:40
東方民族好像都有這樣的問題。試想在那個極端的時刻,誰敢站出來反對?我們事後都在歌頌理性的光輝,但是衝動來了的時候,那是見人殺人,見佛殺佛, 就是洪水猛獸。否則慈禧太后怎麼可能對全世界宣戰?那是民眾的喊殺聲把紫禁城都要掀翻。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07: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