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北京學習一個月,家裡的事情,老李、老金帶領大家幹得很好,我在北京也聽到我們地方的許多好消息。
老李給我說,這次學習習近平同志政治局講話的會議的小結放在今天下午,就是要等我回來講話,同志們希望能夠聽聽我的看法和意見。早晨說是飛機誤點,我怕趕不及了,還好趕回來了。
我要說的就是『穩中有變』這個方面,在北京學習的主要內容也就是應對『穩中有變』。
中美貿易和中美關係這個事情是牽動大家的神經,不管你管那一口,大家都在關心事態發展。
特朗普競選時說要在貿易方面對付中國,中國並沒有把他當回事。
現在,這個特朗普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大麻煩。
要說美國總統特朗普是怎麼樣一個人,根據他目前的所作所為就好像是我們的地方幹部中的大搞為自己樹碑立傳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壞幹部。
大搞為自己樹碑立傳的壞幹部就是這個樣子。特朗普不顧美國的實際情況,一下子給企業減稅一半,這是面子工程,過二年,下位總統就要花九牛二虎之力給他彌補這巨大的赤字。
這貿易戰就是最標準的形象工程,好像美國吃了虧,只有特朗普做了總統才能夠糾正這錯誤。
其實,看新聞,特朗普的鬧騰也氣勢不大,他最近親自出席了台灣一家製造集成電路的工廠在美國的新工廠的動工儀式,這老闆原來在中國開工廠現在搬美國了,當年他在中國開工廠,參加開工儀式的主要領導是縣委書記。
特朗普又出席了印度人花5億美元在小鄉村辦的鋼鐵工廠的建廠儀式,那在中國是鎮領導的事情了。
要說這特朗普給我們中國的添亂,也確實麻煩。所以中央明確『穩中有變』的方針政策。
那麼,中美貿易戰能夠在短時間裡相互達成協議嗎。
看來,特朗普是一不做二不休,這協議是很難達成的。
對貿易,我們中國的態度就是,特朗普觸動了中國的核心原則利益,在核心原則利益上我們無法讓步,只能選擇強硬反擊。
先讓我們梳理一下美方對中國的訴求,實際上也是世貿十幾年美方一直的訴求,只不過這次美方用更激烈的手段希望壓迫中國滿足這些訴求。
美國要求;擴大對美農產品進口,中國政府削減對農業的補貼;降低汽車關稅;中國政府削減對國企的支持,讓國企退出市場;增加對美半導體、能源的採購;擴大金融開放;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中方不得用「技術換市場」的條件「逼迫」美方出讓先進技術。
這些條件已經遠遠超出了中國加入世貿的承諾,就算有部分美方訴求我們可以咬著牙齒做出讓步,但是,有些美方訴求已經觸動了中國最核心的利益,是根本不可能妥協的。
為什麼?舉幾個例子。
「擴大對美農產品進口,中國政府削減對農業的補貼;」,這一條雙方就有很大的差距。中國農業品進口有一個基本的底線,就是主糧必須自給,雜糧可以放開。去年中國進口1億多噸農產品90%都集中在大豆+玉米上,至於大米與小麥這樣的主糧比例非常小。
這裡涉及一個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問題。中國是一個14億人口大國,中國每年要生產6億噸糧食——這差不多是立國之本,至於進口大豆+玉米主要是為了改善老百姓食物水平,養豬、榨油、豆製品等等。在極端情況下,如果進口斷絕,中國政府的底線是,老百姓可以少吃肉、少用油,但是國內自產糧食要保證老百姓吃飽肚子。
所以,每年中央財政都要撥出幾千億給與農業補貼。比如種糧補貼主要覆蓋大米、小麥、棉花、玉米四大類。所以,即使國際糧價遠低於國內價格,中國政府也能保證農業生產不受衝擊。比如,大米國際價格是3000元/噸,中國政府收儲價是3900元,國際棉花價格是14000,我們收儲價是19000……這也是最被美方詬病的。美方一直要求中國削減甚至取消對種糧的補貼,企圖以低價糧食衝擊中國農業市場,擴大對華的糧食出口而不是局限於區區大豆這樣的雜糧品種上。更深的意圖是將糧食作為一種遏制中國的戰略武器。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什麼中國國內糧食收儲價要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同等價格為什麼不買國際上的糧食?
原因很簡單,中國政府不提高糧食收儲價格,國內農民種植糧食就無利可圖!無利可圖耕地就要拋荒,中國就不能保證基本的口糧自給,而全球可供出售的糧食一共只有3億噸!未來人類人口還在源源不斷的增長,14億人口的國家口糧不能自給要仰仗國際進口,這前景太恐怖了。
那麼,中國農村什麼時候才能改革土地制度,實現農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很簡單,只有中國工業升級到高端產業,包括大飛機、汽車、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等,就能創造更多的財富以及更多的就業崗位,就能最大程度吸納農村勞動力,就能推動農村土地改革,實現農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當然,中國工業產業升級必然就會觸動西方發達國家的核心利益,它們就會用各種手段遏制我們,比如,特朗普的貿易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中國絕對不可能同意削減對種糧補貼,把主糧市場讓出來,任由美國低價糧食產品來衝擊我們的基本農業,這是動搖國本,哪怕不惜一切代價打一場貿易戰也在所不惜。
再說說國企的問題。國企給中國人的印象很壞,腐敗、效率低這些標籤已經根深蒂固。但是,國人不知道的是,國企在中國經濟種有三大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領域的定海神針;公共領域提供普惠性的公共產品;對外投資,一帶一路戰略,體現國家意志的資本力量。
關於第一點,講一個大豆的歷史。入世之前,中國世全球第三的大豆生產國,每年生產大豆1500噸左右,加入世貿之後,中國放開了雜糧市場,國際市場大豆蜂擁而入,由於美國大豆價格低,出油率高,很快將國產大豆打得潰不成軍,東北這個中國的糧倉很多種大豆的都紛紛改種其它農作物。
2004年,美國農業部配合大宗產品市場操縱大豆價格巨幅震動,將中國很多榨油企業幹掉,到了2006年中國壓榨油市場基本被外資控制。什麼金龍魚、魯花統統都是。外資控制中國大豆、榨油產業后就毫不猶豫開始剪羊毛。
從2007年開始,美國大豆價格一路飆升,從500元/噸,最高漲到2008年7月的1650元!豆油也從5000元/噸飆升到15000元,豆米白價格也翻了一倍;直接導致豬肉價格一下子飆到20幾元一斤,幾乎是舉國震動。
沒辦法,中國政府只能派出國家隊進場,08年3月中糧、中儲糧等國企開始收儲大豆與國際資本展開拉鋸戰。
8月美國爆發金融危機,虛高的大豆價格暴跌,國際資本損失慘重,國家隊抄底大量收儲大豆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光是08年就買了700多萬噸,以後每年只要大豆價格下降就買買買,一旦國際資本炒作大豆價格就動用儲備砸盤,誰也不知道中國的戰略儲備是多少,這是國家機密。
所以,雖然中國大豆產業被國際資本擊潰,但是,誰也不敢再炒作大豆價格。沒有中糧、中儲糧這些國企糧商這個定海神針,中國現在的豬肉價格至少要翻一番。
關於公共領域提供普惠性的公共產品,就不展開,簡單說幾點。中國鐵路客運、高鐵、城市地鐵、公交、農村水、電、氣、網路都是低價,這些都代表這國家通過國企對全民基礎公共產品的補貼,這些補貼客觀上形成對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巨大門檻。
關於知識產權的訴求中美雙方也有很大的分歧。這個分歧倒不是中國不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而是美方的要求非常過分,因為中國過去用「技術換市場」的條件「竊取」了美國大量的先進技術,導致美國知識產權損失達3000億美元,特朗普原話,所以,中方必須廢除這個「技術換市場」的「不合理」的壁壘。
這個要求完全是不合理。為什麼?9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針對中國搞了一個瓦森那協議,主要內容就是聯合對華技術封鎖。瓦森那協議清單中林林總總列了好幾百款,包括精密儀器、精密機床、關鍵設備什麼的都禁止對中國出口。這方面美國做得最狠最徹底,十幾年來,美國否決了無數次對華精密儀器、設備的出口,強行叫停了無數次中國對美高科技產業的收購。
好吧,你對我封鎖是你們的權利,但是,你要進入中國市場賺錢,我們難道不可以提出「技術換市場」作為交換條件?難道中國是西方的殖民地就應該無條件讓你們來中國跑馬圈地?難道中國人就應該一輩子在中低產業上做血汗工廠被你們剝削?
關於汽車關稅25%的問題。本來中國汽車關稅25%是在加入世貿協議時白紙黑字寫入的條款,不應該有任何爭議。但是美國要拿這自己汽車產業2%的關稅說不公平。
汽車產業是美國的優勢產業,我們難道不可以發展自己的汽車產業?沒有這個25%的關稅,美日德這些外資會老老實實在中國合資建廠?會有我們比亞迪、吉利、長安等自主產業的發展?光是汽車產業以及關聯的配套產業每年就可以解決上千萬人就業。
說了這些,大家都明白吧,中美貿易戰的協議是很難達成的。
再說中美關係。中央的態度就是,特朗普只要不改變中美聯合公報的協議,中美關係就不會改變。
特朗普在競選時,也曾經提出要改變這協議中關於台灣的內容。他當總統后搞了一些小動作,但是大方向是沒有轉變的跡象,所以這二年,中美關係的基礎應該還是穩定。
『穩中有變』,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個穩定,基本上都是經濟領域的問題,要穩定就要有措施,這是我們各個口的同志要認真學習和研究的。
面對股市變化,外資跑路,網上平台、私募暴雷,貿易出口工廠定單減少,怎樣控制房價等等問題,我們要以不變應萬變的精神,拿出以穩定一切為目標的確實措施,做好我們的工作。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