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終於到這一天,美國人要學習中國人怎樣致富了

作者:bobzhou  於 2017-8-23 23: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近日從紐約某大學的校長口中聽到,有美國教授和學者在做關於中國的新課題。課題的主要內容是『學中國人的方法,快速提高美國人的收入』。

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還遠低於美國,但是中國人的收入和工資的增長的速度是令人矚目的。

美國人要研究中國城市人的收入和工資在30年裡的變化和增長的速度。

美國人想了解中國人靠什麼方法和辦法讓城市人的收入和工資能夠快速增長,中國人的經驗對美國是否有可利用的方面。

這些美國教授和學者確實是踏踏實實的收集了許多資料。我們的看法是,中國的經驗對美國來說可能利用率是很低的,但是讓部分美國人增加收入還是有啟發的作用。

 

從開始改革開放的1978年到2011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25美元增長到6000美元。2014年,中國外匯儲備約4萬億美元。中國多項經濟產品產量達到世界第一。2007年,中國GDP總量超越德國;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年,中國廣東省GDP總值超越台灣,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GDP總值超越台灣的省(個人平均仍低於台灣)。2012年之後江蘇,山東,浙江GDP也先後超越台灣,其中廣東達到兩倍以上。北京,上海,超越香港。 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已從20%上升到50%以上,而實際上由於大量農業人口進城打工,所以中國實際上的非農業人口比例更高。

 

有美國大學教授認為:「如果把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放在全世界的大框架做橫向比較,並考慮到同期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國際秩序狀況,我們會發現,與其說中國經濟奇迹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不如說是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發生在中國積極加入全球化之前,世界潮流本也想把中國捲入,但中國要麼拒絕,要麼不情願地介入。而從1880年到1978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三倍多,而在此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只翻了一倍,這等於是中國把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機會留到了1978年以後。中國人就是利用了這機會。

 

毫無疑問,當中國走對路,補課也能造就奇迹。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到底做對了什麼?

 

美國教授以為,「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競爭力的根本。問題是,改革前中國勞力和其他要素的價格更為低廉,為什麼那時候並沒有影響全球市場的「中國製造」?更深入的分析表明,知識擴展才是中國經濟成就的基礎。不過若問,為什麼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中國人對知識的態度有了根本的轉變?答案是,改革激發了中國人掌握知識的誘因,而開放則降低了中國人的學習成本。

 

中國經濟發展第一個時期19851988年,這是在中國農村大改變的基礎上,城市得到經濟的推動。美國的城市人還能夠得到農業的發展和外來資本的紅利嗎。

 

1985年,中國經濟逐步「火熱」起來,當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9.3%,這是自1980年以來中國的CPI增速第一次突破5%,此後的四年這一數據分別為6.5%、7.3%、18.8%和18%。不過,通貨膨脹這個概念並不為當時大多數人所知道。當時老百姓的感覺是,工資隔年漲一下,工資馬上出現搶購風。

 

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個通脹時期,各行業的工資收入格局又如何呢?

 

以1986年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271元,根據大類行業「排隊」如下:地質普查和勘探業1746元,建築業1486元,交通運輸和電信業1448元,科學事業和宗教文化1422元,金融保險業1300元,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1300元,教育、文藝和廣播電視業1272元,體育、衛生和社會福利業1268元,房地產和公用事務管理業1255元,商業、餐飲、運輸和倉儲業1112元,農林牧漁業1019元。

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已經有人憑勞動和機遇拿到了高工資。在深圳,來中國挖第一桶金的外資工廠正「茁壯成長」。蛇口著名的港資凱達玩具廠一個普通的女工,月工資可以掙到300元以上,加上各種福利,以至於有了「娶女就娶凱達妹」的說法那是農民工們最幸福的時光。

 

在那個「火熱的時代」,人們似乎逐漸發現了一條「真理」:單靠工資無法成為這個社會賺得最多的那一群人。

 

當時,中國的高收入階層屬於個體戶、私營業主和企業承包者。「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是當時的一句順口溜。《中國青年報》當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年最受人們歡迎的職業前三名分別是計程車司機、個體戶和廚師,而最後三名則分別是科學家、醫生和教師。

 

一些有涉外元素的工作也火熱起來。每當上海五星級酒店貼出招收門童的廣告,應聘者總能排出上百米的長隊。當時,上海國企8級工的月薪也才100多元,但任何一家五星級酒店的普通員工,每月能有400元的收入。

 

每個人都在「打聽門路」,如何能在工資收入之外「尋找門道」賺錢。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初期一度出現的「價格雙軌制」,給了一些人邁入高收入階層的機會,「倒爺」成為當時的一個熱詞。

 

中國經濟發展第二個時期1992-1996年,這靠的是全民經商和房地產開發的大發展。這應該是美國人可以學學的經驗了。

 

1992-1993年,中國經濟迎來了新一波「升溫」,當年CPI增長率達到6.4%,之後四年的CPI增長率分別為14.7%、24.1%、17.1%和8.3%,直到1996-1997年經濟實現「軟著陸」。

 

在改革開放進入「深化期」后,各行業工資和收入格局發生了新變化。

 

以1995年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當年全國職工全年平均工資為5500元,較1994年的4558元增長了近千元,一些行業工資水平已「脫穎而出」:電力、煤氣和水供應企業7843元(其中電力企業明顯更高),鐵路9098元,航空運輸業12686元、郵電通信業9026元、金融和保險業7376元、房地產開發業8178元、計算機服務業8689元,工程設計8377元。

 

1995年,國家機關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527元。國家外匯管理局這樣的單位,1993年幹部固定工資也不過每月140元,而這個時候,農民工的月平均工資甚至可以達到300元-600元。因而機關「留不住人」,下海成為熱潮。

 

那時,一些「資源」還是供不應求的。能源、交通、電信、金融壟斷類國企漸成氣候,職工待遇也逐步提升。當時裝一個電話5000多元

 

也在這一時期,認為中國已經堅定了開放決心的外國資本大規模進入中國,大眾、柯達、通用電氣、諾基亞、聯合利華乃至麥當勞紮根中國一線城市。最初來到中國的外資企業本土化傾向不足。

 

但當時的外企管理層中國職員拿到的是絕對的高薪。在1992-1995年期間,中國的城市職工收入是美國普通人月收入的1/40-1/50,外資企業執行的基本是母國的工資標準,即使中方職員也不會少太多。

 

在1995、1996年期間,國內外資企業每年的薪酬漲幅超過20%,後來才逐漸穩定在7%-10%之間。 根據90年代後期廣東省所進行的一項調查,該省外資企業的中方總經理平均年薪已經超過20萬元,而最高的早已突破百萬。中國人對外企工作的追捧趨熱。

 

另一批富起來的人與國內的資本市場興起有關。1990年12月1日和12月19日,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後開市。周惜文說,全民炒股的熱潮使得證券交易所門口賣小吃的,看車子的老大爺也因此發了一筆財。

 

由於90年代資本市場的逐步活躍,專業人員和基金經理們的待遇不斷攀升,另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也在仿照西方,完善自己工資加股權激勵的報酬體制。股份合作公司職工平均工資在1990年代中期高出全民所有制企業40%以上,和外資企業的平均工資差距也不大。不過,在那個時候,很多富起來的股份制公司老闆大量逃稅,而且公司年報中也不公開自己的薪酬。

 

中國經濟發展第三個時期2008-2011年,這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時期。這些事情,美國人是先生,中國人是學生,但是這學生是有點青出於藍了。

 

2008年CPI增長率時隔12年再一次超過5%,達到5.9%。在2009年短期的物價回落之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超額貨幣投放、信貸擴張以及來自外部世界的通脹輸入,讓中國再一次面臨如何遏制新的通脹的挑戰。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CPI的中文含義,也更加體會到在這樣一個年代,有一份「有競爭力」的工資收入是何等重要的事情。

 

以2008年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這也是《中國統計年鑒》最後一次公開各細分行業的平均工資,此後公布的均只有行業大類的情況),全國職工當年全年平均工資為28898元,而其中的「高薪行業」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45712元、煙草製品業60200元、電力和熱力供應業41746元、航空運輸業76331元、計算機服務業76261元、軟體業76824元、電信業45745元、專業技術服務47286元、銀行業61318元、證券業167995元。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在目前房價高企的時代,房地產行業職工年薪平均值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並不多,2009年時為32242元。不用說北京上海廣州,就像重慶這些地方的房地產老總,年薪都在百萬以上,工程師年薪則為數十萬元。

 

根據2010年上市公司年報,房地產高管平均年薪為57.7萬元,高管年薪年均增長40%,為所有行業中高管薪酬漲幅最大。萬科的「領航人」王石年薪為760萬元,剛剛退休的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年薪為758萬元。另外,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還可以獲得不菲的股票期權獎勵。

 

就行業平均薪酬來看,金融業已經成為中國第一高工資行業。每年,北京復興門的金融街都在吸收著海外歸來以及北大、清華等名校的高材生。到證券公司投行部去,拿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年薪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最大夢想之一。

當金融業和股份制相結合,基本薪酬加上股權激勵乃至直接持股,造就了一批高收入高管。2008年,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以超過6000萬的年薪進入輿論中心。

 

根據2010年上市公司年報,股份制銀行高管平均年薪為280萬元。

 

一些資源類壟斷性企業的工資確實高,如兩電(電力、電信)加一草(煙草),石油加石化」這些壟斷企業。在新的通脹時期,這些長期擁有資源或政策特權的壟斷企業超脫於經濟環境之外,一些網路上曬出的「壟斷國企內部待遇清單」也表明這些企業不僅職工工資增得快,各種現金和實物福利也多。壟斷企業內部而言,高管和基層、中央和地方、核心部門和邊緣部門的待遇也有較大差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6: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