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中國政府提出了要樹立所謂的八大「社會主義榮辱觀」。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著眼於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這八大榮辱觀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與其說這是社會主義榮辱觀,還不如說這是非常傳統的中華民族的儒家倫理和價值觀。中國經濟正在崛起,人民正在步入小康,但是,與此俱來的問題也不少,如貪污成風,道德敗壞,環境破壞等等。在這個時候加大力度矯正社會歪風,提升國民素質殊為必要。這正符合孔子「庶之、富之、教之」的主張,很儒家。
中國人扔掉,韓國人獲寶
中國人從五四運動開始就一直不斷地在破壞自己的傳統,到了文化大革命,傳統盡失,主義破滅,精神也陷入了真空。所謂禮失而求諸野,現在,大概連在野也求之不得了。也許可以求諸於鄰吧。大約兩年前,一位叫張宏傑的作者寫了一本書《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麼》(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裡面對這個問題就有相當篇幅的討論。
張宏傑說,「……一百多年來,我們一直認定文化是罪魁禍首,一再為選擇什麼樣的新文化而不斷爭吵,長期陷入『主義』之爭的泥沼而不能自拔。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儒教文化和優良傳統,被我們當成封建扔得差不多了……」「……在文革迷夢破滅之後,我們發現自己沒有了革命的激情,也沒有了傳統的支撐……」而在韓國,「至今的社會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國宋代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那麼,所謂「八德」是韓國的還是中國的?
中國人扔掉的,韓國人卻如獲至寶,幾百年來一直珍惜保存,並且奉為人生指針,演化為全民族的共德。韓國人至今還在背誦《四書》呢!韓國人也保存了許多中國傳統節日和禮儀。韓國人成功申報端午節為自己的文化遺產,實非偶然。
韓國人發奮圖強,革除一些傳統民族劣根性,即朴正熙所說的「逍遙自在,趨炎附勢,遊手好閒,奴才主義,和依賴別人的惡習」。(同上)但是,他們並沒有把民族性同文化傳統混為一談。因此,他們的經濟上去了,文化傳統也完好地保留下來了。中國人把自己民族的劣根性和傳統文化混為一談,經濟上去了,道德倫理卻淪喪了,而且至今還沒有勇氣正視自己的傳統文化,連八德也要冠上「社會主義」的名堂,哀哉!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遲做總好過不做。但若能來個「正名」,那就更好。其次,要革除民族劣根性,也不是口頭說說,開幾個會就能成效的。可以想見,認真做去,文化與精神的建設,困難要比興建長江大壩還大,也必然需要更加長久的時間。如果說韓國的經驗可供借鑒的話,那麼,恐怕至少得以兩代人的時間。若要做到「民間化」,使八德成為民族共同的價值觀,那就需要更長久的時間,而且非得通過正式的教育管道去落實不可。
儒家文化,韓國第一
所謂百年樹人,要樹人,要新民,除了教育,別無他途。還好,現在的中國可以說已經具備比較好的經濟基礎,「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中國人是應該及時做回「禮儀之邦」,富而好禮的,否則,變成東方的經濟大怪物,那不僅可悲,也是可怕的。這一來,誰還會相信它的「和平」崛起?
最近,《環球時報》訪問了新儒家第三代主要人物,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教授,從中國在「儒家文化在東方各國影響力」的調查結果切入,凸顯了韓國名列第一,而中國則退居末席。杜維明指出,近代中國166年來文化斷裂的情形非常嚴重。從全世界的範圍看,中國是現代文化斷代情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對中國而言,找回自己扔掉的傳統文化,續回斷裂已久的文化傳統,的確是刻不容緩的。
正當東方文明的老大在急著亡羊補牢,尋回中華文明傳統的時候,我們這些在海外生根的龍的傳人,面對英文大潮的衝擊,傳統文化的流失,儒家倫理的日益淡薄,實在也須進行深刻的省思。教育部要改革學校的國民教育,我說,也請千萬不要忽視德育這個重要的環節。有才無德的國民大概也很難有國魂,日本人強調「和魂洋才」;韓國人有「漢江精神」,有「八德」;中國人要樹立「榮辱觀」,找回「漢魂」,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