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張小金:懷念在中大USC的美好日子

作者:2744367848  於 2014-12-4 09: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懷念在中大USC的美好日子
廈門大學 張小金
2006-07-13

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大學服務中心,The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re ,以下簡稱USC),我是久聞其名,心嚮往之。去年冬天,我有幸得到利希慎基金會的資助,到USC訪問工作一個月,夢想終於成真。

中心位於風景絕佳的中文大學田家炳樓的8-9層。1963年,一些具有遠見卓識而又對中國有濃厚興趣的美國學者,衝破種種困難,經過多方努力,在私人基金會的贊助下,在香港建立了這個資料收集和研究中心。到1991年,中心正式移交給中文大學管理。如今,它已經走過40多年曆程。

半年過去了,我一直懷念在USC的那些美好日子。

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絕佳的研究環境和獨具特色的學術交流活動。

絕佳的研究環境

90年代,我曾經在北大和人大訪問過一年半。從我的感覺來說,無論硬體還是軟體,USC所提供的研究條件,都是內地不能比的。

我剛到中心,工作人員就發給我位於8層閱覽廳南面1號房間的鑰匙。打開門,一個小巧精緻的工作間立即呈現在眼前。辦公桌,電腦,網線,各種研究寫作條件齊備。窗外是綠樹青山和藍色海灣,門外就是一排排資料豐富的書架。清靜、舒適而方便。這是怎樣理想的研究空間啊!這樣的小工作間有很多個,中心為居留較長的來訪者都配備這樣的專用工作間,而臨時來訪的學者,也都有一個配有網線的開放的小工作台。我回到廈大之後,特別向有關人士推薦這種圖書館模式。

與一般圖書館不同,中心的重點與特色是對於中國的實證研究。這方面它的資料齊全,編排放置科學合理。海內外中國研究的中英文期刊,現代中國研究的中英文書籍,幾乎是應有盡有。據說,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當代中國研究文獻資料庫。其中有許多內地不易見到的海外刊物和書籍。

中心收藏著門類齊全的各種統計年鑒、地方報刊和地方志。其豐富程度,令人驚訝和感嘆。比如,在那兒,我見到了來自我的家鄉的《吉安市志》,我還發現了吉安縣的《富田鄉志》和《東固鎮志》,那是我少年時代走過和待過的偏遠地方,一般人都不知道的。我還發現了福建的一個村的村志——《東岐村志》。甚至我還看到雲南一個林場的場志。

由於我去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海外文革研究資料,因此著重注意了中心收藏的文革資料。這方面,中心的收藏那是首屈一指。其中,最寶貴的有當年文革時期的紅衛兵小報原件和一些複印裝訂本,美國出版的《新編紅衛兵資料》和《紅衛兵資料續編》幾十卷,以及宋永毅先生主編的《文化大革命資料光碟》。我還看到一些文革親歷者在海外出版的回憶錄,和一些尚未出版的列印回憶錄。我還看到一些地方的文革資料,比如武漢的,雲南的,只可惜沒有看到江西的。至於大陸和海外出版的文革書籍,無論是中文版的,還是英文和日文版的,這裡也是應有盡有。對於文革研究者,那真是一座寶庫!
也許值得一說的還有中心為來訪學者提供的生活條件。其實,這也是研究環境的一部分。我曾經對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筆記》的「小引」中所寫的他在中文大學臨海的山居的詩意生活羨慕不已,當我在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我住的雅禮賓館1007房間,推開窗戶,看到青山綠樹和近在咫尺的大海,才欣喜地發現我們也享受這種海灣山居的待遇。

中心還提供足夠的生活費用,使我們能夠在物價高昂的香港,過著衣食住行無憂的生活。

不僅這些硬體方面,從軟體方面說,USC提供的良好服務和它所營造的濃厚的學術氛圍,更是令我難以忘懷。

到中心來查閱資料,不必辦什麼手續,使用資料和電腦複印機等設備也不需要交費。這裡的書籍、報刊全部開架,分類目錄標誌得清清楚楚,取用自便。為了節省空間,大型書架都是可以輪軌推動的。資料用后可以自己放回原處,也可以放在書桌上,中心工作人員會隨時重新整理好。兩層閱覽廳的邊上放置著複印機,每天一上班就開著,隨時可以使用。在中心閱覽室的一角,還有一小圈沙發,旁邊擺著一些新報紙雜誌和飲水。每天我們看到中心的工作人員,準時上班,工作井然有序,效率極高。他們對來訪學者可以說是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你會感覺他們就是自己的左右手。
如果需要使用影像資料和錄音資料,只要和工作人員一打招呼,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們就會滿足你的要求。例如,我在那看了《8,9點鐘的太陽》,以及一些民間人士拍攝的關於歷史和現實的珍貴的紀錄片。之所以不出借光碟,我猜可能是為了防止複製。又例如,我想複製我在中心講演的錄音文件,工作人員也立即為我免費複製了。

中心經常有來自世界各地和大陸內地的學者來訪問。著名學者張鳴就對我說,在這兒他比在北京能見到的人還多。我記得剛到中心不久的一天,人大紀寶成校長率團來中心參觀。我告訴他我曾經在人大訪問過一年,師從副校長鄭杭生教授,算是半個人大校友了。幾天後,又有一個北大代表團來訪,碰巧我也在北大獃過半年,就和他們進行了交流。

有時候,臨時有學者來訪,熊主任也會邀集我們一起午餐順便交流。比如有一次著名歷史學家高華來中文大學講學幾天,大家就一起進行午餐交流。我記得那天來的還有美國來的著名學者牛犇東。席間,中心的ZH女士談了剛去台灣觀摩大選的見聞,很有收穫。

有一天,熊景明介紹我認識斯坦福大學的著名社會學家沃爾德(Andrew Walder)教授,她告訴我他是研究文革的,泰斗級人物。我與Andrew Walder交流後知道,他是將中心地方志上的有關數據資料輸入電腦,建立資料庫,然後加以分析。比如,他根據中國上千個縣的人口統計資料,經過統計分析發現,文革中死人多的時期並不是造反和動亂的時期,而是「清隊」和「一打三反」等時期。我告訴他,對於我們親歷而又獨立思考的人來說,這個結論早就是一個「科學假說」。類似的出乎意料的假說我還有不少。對於假說的驗證(證明和否定),也許比無假說的一般統計分析,要更加經濟一些吧?他還告訴我,這裡收集資料比北京更方便。

我們還可以參與中文大學的其他學術活動。比如,我就在邵逸夫堂聽了連戰的一次講演,題目是兩岸三地新天地——中華民族的新願景。他提出不要陷在歷史悲情中,並且引用金耀基先生的話,要尊重歷史,告別歷史。我認為有道理。那一次是中文大學授予連戰先生榮譽博士學位。有意思的是,4個月之後,廈門大學也授予連戰先生榮譽法學博士,連先生在廈大也發表演講,我覺得在廈大這次現場氣氛比在中大那次更加熱烈。

中心不僅以良好的硬體設施和良好的服務給來訪學者提供了收集和加工學術信息的絕佳條件,而且為來訪學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創造了良好的平台。

這就是USC令我難以忘懷的兩項獨具特色的學術交流活動:

午間講演會和行山

USC每周有1-2次午間講演會。就是利用午餐午休時間,在中心的小會議室里,由來訪學者就自己研究的專題作一小時講演,然後與聽眾交流一小時。事前中心會張貼廣告並在網上發布通知。到時候,中文大學師生或其他單位有興趣的人士就會前來。這種研討會使我想起上世紀哈佛大學著名的午餐研討會,不知道創始此事的人是否也是受到啟發。

我在那一個月期間,當然每次都不放棄這一思想的盛宴。

到中心的第二天我就第一次參加了午間講演會。那次是李昌平的講演。上午,中心的郭女士一個個工作間輕輕敲門,詢問是否參加講演會,要否代訂午餐。12點我們到場時,在每個座位上已經放好了一個托盤,裡面擺著快餐盒飯,外加茶和多維奶飲料。李已經提前到場吃完了飯。開講前,來者逐個自我介紹,以利於了解和交流。在他講演時,我們一邊吃飯一邊聽講。他講演結束時,我們早已經吃完。於是,聽眾開始就他的講演發問,質疑,他一一答疑,然後是一系列的交流和互動。這個模式,以後的講演會大體一樣。

也許是李昌平因為給朱熔基總理寫信而成了名人,中心主任關信基先生這天親自主持講演會。李可以算得上是個「三農」專家吧,他講演的內容是解讀胡、溫新政下的三農政策。講演中對免除農業稅的政策提出批評。講演后發言熱烈,其中反駁的人也不少。有人說,我要是家寶,也不喜歡你。我聽說李現在在為香港慈善事業做事,但對於中國的三農問題,他一定還是耿耿於懷的。

與李的講題相關的,是後幾天講演的來自蘭州社科院的張先生。他講的內容是對1949年後中國農村制度變化進行歷史反思,主要是土地制度。他既在政府部門又在科研機構工作過,正派而又深思,對58年大躍進的後果猶有獨到的調研。ZH說失望,LI則反對。他認為集體所有也是一種私有,產權清楚,邊界清楚,具有排他性。李認為私有化已經被證明行不通,我認為並沒有證明。李贊成華西村等做法,集體所有,農民自願,代理人談判。ZH認為這種情況前提是有強人。我不以為然,覺得這種做法目前可行,但不是長遠目標。討論、反駁之熱烈,現在內地已經罕見。後來X說我們幾個人壟斷髮言不行,要讓更多人發言。

勞工問題也是今天中國的熱門問題。有天,人民大學的常教授講中國當前勞工集體行動的動態及對於政府勞工政策的啟示。他視野廣闊,情況熟悉,講演聯繫實際,切中要害。他分析大連某日資企業工人罷工的有理有節和成功。常凱說他馬克思主義背景多,還說他在日本遇到不少同樣立場的教授。這點我有相同經歷和感受。

我向他提的兩個問題是:1「文革」后從憲法中取消罷工權,從他的研究立場說,這是進步還是退步。2在國家體制沒大動的情況下,他所說的勞工組織力量有否空間。

還有一次是華東政法學院王教授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司法改革的回顧與前瞻。他的講演內容豐富而清晰,但觀點好像中規中矩。我針對他講的「我們20年走了人家幾百年的路」,問:是否可以一筆抹掉49年前民國的法制建設?針對他提出以推進法制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我也問到:推進法治,可以完全獨立,不受政治影響嗎?司法改革作為政治改革的一部分是對的好的,但能否全部代替政改?推進憲政法治是不是僅僅是個簡單司法改革問題?X問他有關公安的某些腐敗,與黑社會合流等問題,他答是為了破案。我不敢苟同。以性產業為例,不得到區域警察的保護,是不可能經營的,不是為破案,是分享利益。他說公布官員嫖倡,沒法律根據,為什麼普通人不公布。這點我也不盡同意。
曾經留學日本的周女士依據對於基層民眾對浙江省政府政策滿意度調查研究,作了2005年浙江省政策調研分析。她有大量實證資料,情況熟悉。那天,大名鼎鼎的王紹光也來聽。後來他談到浙江某官員關於稅制的想法和做法,稱其很有思想。

我自己做了一個關於文革的講演。去之前,我思考良久,講什麼題目。既要有新意,又不能太過線。一到中心,我就報了題目:從1967年3月我的北京親歷看主流文革敘事的缺失。熊主任不同意,她認為不存在主流敘事,也不主張評論別人的敘事。我意識到自己有個時空錯位的問題。海外沒有主流敘事,但大陸是有的。於是改為,一個外省紅衛兵的北京見聞。

我開始講了我在北京一周見了三個人的場景。一個是葉劍英的「准女婿」朱成昭;第二個是紀登奎的兒子;第三個是曾慶紅的父親-—曾山。交流時,反駁意見倒不多。不過,在答問時,我還是涉及到對文革的一些顛覆性看法。

中心還有一項有意思的活動是行山,就是周六下午,中心安排我們這些來訪學者一起去郊外遠足,一般是爬山,香港話叫「行山」。忙碌一周后,到大自然中去放鬆身心,同時來自不同國度和地區的學者之間也藉此交流思想,真是一種極高的享受。

我記得那次參加中心的行山活動,先坐車到大埔窖自然護理區,然後我們沿「藍路」(中程線路)走了一圈。風景確實不錯。路上聽熊景明說,在香港只要10分鐘就可以到達自然。這真不簡單。這次行山也完全改變了我對香港的刻板印象。我以前以為香港全部是高樓大廈水泥森林,看到那麼多的山野綠樹,知道自己全錯了。

那次行山還偶然遇到原來體改所的W。我問,你就是80年代那個著名的W嗎?他笑笑說,不是。但從他走路和談吐,我確信他就是。從他那兒,我聽到一些新信息和新觀點。他們辦了個《香港傳真》。他說,轉型要付代價,甚至包括動亂,熊立即說不要動亂。W還認為如果搞黨內民主,像GMD那樣直選也是個辦法。同行的還有來中心訪問的老外,可惜我的外語太差,不能和她們交流。

還有一次是熊和中大的蕭帶我們游中大校園。完全依山而建層級而上的中大,特別美。我本來生活在有山有海風景秀美的廈大校園,但還是被中大的美景所迷戀。特別是從我們住處再上幾層山階靠海處的一景,被命名為「天人合一」,真是人間仙境。

還有一些活動,雖然不是學術性的,但我覺得很有收益,使得我對中心有一種家的感覺。

一次是聖誕前夕,中午中心舉行聖誕party,關信基先生請客,他太太也來了。熊景明匠心獨具地改抽獎為發獎,她針對每個人具體情況分配合適的禮物。她給我的是綠茶和染巾。過後,她還專門找到我,說有一本她朋友寫的書也是送給我的聖誕禮物。我接過來一看,是林達所著的《帶一本書去巴黎》。熊大姐說,這本書不是專門說文革的,但可以說通篇都在談文革。我很為她的熱心和細心所感動,也非常贊同她的這一觀點。

趁關太太教中心姑娘們跳舞的間隙,我單獨詢問關先生有關政改方案的問題。他當場給我寫了一個地址,回去后他又專門給我發來電子郵件,並且打電話給中心的工作人員轉告我,讓我去中文大學鏈接的新聞網站上查有關信息和新聞。因為全是英文,我上去后還是沒有看好,於是上普通中文網站查看了一下,還是對民主派的觀點理解得不甚了了。但我對於關先生的熱心和細緻還是非常感動。

還有一次,是中心的工作人員張女士邀請我們訪問學者和中心同仁一起訪問她的新家。那天,我和來自韓國的學者K等人,跟著熊主任、蕭今和她們的女兒坐車到將軍澳的「蔚藍灣畔」,一直上到主人的新家57樓。景的確不錯,但不大的居室和天文數字的房價也使來自大陸的我感嘆。男主人Y在香港做律師,30來歲。夫妻都是大陸人,留學美國回來的。中午的宴會,是在小區租用了一個大宴會廳,自己帶去準備好的許多中西餐食品。這讓我們能夠親身看到和體會香港人的家居生活,也感受到中心工作人員親如一家的氣氛。這是一般的旅遊者和訪問學者不可能經歷的。回來的路上我們談到近日大出風頭的韓國農民在香港的反世貿遊行。X對K說,你為什麼不去幫你的農民,他們很可愛啊。K說,韓國政府對農民的補貼已經達到全國教育經費的一半,而韓國教育經費在世界上也在前列。韓國只有7%的農民,如果算勞動力,只有3%,這麼高的補貼,韓國農民還不滿意。對比中國農民的情況,我只有感慨。我覺得這兩天韓國農民的遊行示威簡直就像是演出。那天的示威出現暴力場面,我看了電視,對香港的警察真是特別地滿意。但回來后看到中文大學學生刊物大罵警察,才想到,自己在這兒可能屬於右翼觀點呢。

由於種種原因,「文革在中國文革學在海外」的情況,一時還難以改變。我想,未來10年,20年,這種情況一定會改變。我也常常想,世界上那些願意資助科學事業的人中,有沒有人理解到這個研究的意義呢。那些經歷文革後來發達起來的國人尤其是企業家中,有沒有人願意建立文革研究的基金呢。如果有這樣的人,USC就是他們最好的資助對象。

每個人對於未來都有一些夢。對於我來說,能夠再去中心,坐在那些小小的精緻的辦公室里,閱讀別處難以找到的寶貴資料,思考文革和改革,思考中國與世界,思考社會與人生,疲勞時抬頭欣賞窗外的大海和青山。那是怎樣愜意的生活!那就是我的未來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0: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