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大哭時代

作者:2744367848  於 2014-12-1 08: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大哭時代
   
    清中葉以降,天地玄黃,滄海橫流,敏感的知識分子對國勢之江河日下無不心痛如刀絞,而外在的表現則是時不時地大哭一場。易宗夔之《新世說》記錄了不少晚清名士的大哭,比之《世說新語》更加深沉哀婉,難言之痛,盡在悲聲與淚水之中。
    武億,字虛谷,乾隆時代曾經任山東博山知縣。當時和坤當道,搜捕王倫,密派差役進入博山境內,武知道之後將差役捕而杖之,民皆為快。和遂以其任性奪其官。武客居京師,遇洪稚存、黃仲則於天橋酒樓,酒半酣,遂忽左右顧,哭聲大作,樓中客駭散去。乾隆末年,正是國力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大多數人陶醉於盛世的歡樂里,而具有詩性的先知則從盛世里看到了「江山慘淡」的內核,故而發出盛世之悲音。洪、黃兩個詩人是如此,武氏也是如此。天橋酒樓是一個繁華之極的地方,武氏卻於芸芸眾生之中放聲大哭,眼裡哪裡有他人所在?面對這種奇怪的哭聲,俗人當然就驚訝地逃走了。武億之哭,乃是自然而然的,他在一個看似和諧的世界上發現了不和諧,所以情不自禁地哭出聲來,他的哭沒有絲毫的做作。他在朱學士家裡當家庭教師,到了除夕,朱曰:「客中度歲,何以破岑寂?」武曰:「但求醉飽而已。」學士乃饋豬肩二、雞一、鶩一、蒙古酒一斗,他物稱是,皆盡之。問復何求?對曰:「哭。」乃失聲大哭。比鄰驚問,學士則大笑。武氏是傷心人獨有懷抱,他感受到了別人感受不到的苦痛,這種極為個人化的感受無法與他人交流,最後只剩下大哭一場了。在外人看來,他是瘋子,因為他在天上看見了深淵。我在為武億的傷痛而傷痛的同時,也欣賞朱學士對武億的寬容。學士一笑置之,顯然與武億有會心之處。處於他的身份和地位,他不可能與武億一樣大哭一場,但他見怪而不怪,就顯示出極高的修為。如果見怪而怪,那麼下一步就是對「怪」的排斥甚至消滅了。從這點來看,朱學士也非等閑之輩。武億是幸運的,這畢竟是一個擁有痛哭的自由的時代,對這個時代的憤怒,至少可以通過痛哭來表達。
    中國人對江山有特殊的觀照姿態,從阮藉之窮途末路、大哭而返,一直到晚清人物的悲情憂思,每個時代皆有每個時代人物的傷心之處。清代中後期,國勢日下,而最讓士人感到恐懼的是文化的衰微,文化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出現了問題,他們的生存也就遇到了危機。這時的文人面對山水的時候,已經不是面對前人所面對的山水,而是面對「這一時代」的山水、隱含了這一時代風雲變幻的山水。有「窮孟嘗」之稱的謝晝,千金緣手盡,還借錢救濟他人。他嘗登大觀台觀錢塘江潮,忽思年五十無成,大慟,見者皆笑怪之。我想,謝氏的痛苦不僅僅是事業無成的痛苦,還有他的生活方式被壓抑的痛苦。他有與蘇東坡一樣的「長恨此身非我有」的無奈,更有特定時代無邊的絕望:原有的文明正在變得一文不值,不僅不能成為生命的動力,而且成為創造新生活的負擔,這真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痛。難怪曹雪芹說:「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比江山之痛更深沉的是人之痛,在扼殺天才的時代里,目睹天才的死亡,是天才最大的痛苦,流下的眼淚是帶血的。「陳阮痛哭譚嗣同」一則,字字皆血淚。陳阮與譚嗣同一樣,也是湖南湘潭人,他懷才不遇,落拓京華。為詩多幽渺哀怨之音,詠秋海棠,至數十律。然極企羨譚嗣同之為人,嘗獨立譚公就義之菜市,欷虛憑弔,甚至痛哭不已。我能想象陳阮獨立菜市口時的心情,我也想跟他一起痛哭。譚嗣同就義以後,不斷有人從功利的角度說譚嗣同不該白白地送死,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們哪裡懂得譚嗣同英雄的胸襟。有的事情必須用另一種價值去衡量,「有用」與「無用」在這裡顯得蒼白無力。這個功利的民族,把超功利的死看得輕如鴻毛。這種輕視是這個民族的一大恥辱。究竟什麼是死得其所?譚嗣同不是為了誰而死,以他的佛學修為,他早看透了身後的一切,無數的華老栓和華小栓們將津津有味地吃他的人血饅頭,對此他知道得清清楚楚。活著或者死去,對他來說不成其為一個問題。「我自橫刀向天笑」,除了譚嗣同之外,誰能哭、誰能笑?有陳阮一個知音,譚嗣同死而無撼,何必在意那些蒼蠅蚊子的聲音呢?陳阮在民國元年有《燕台雜詩》二十首,中有一首云:「彎彎黃月透藜床,遼海悲風萬里長。莫嘆焦桐音響絕,朝衣誰哭蔡中郎。」自注云:「余少有高世之志,自比管幼安。是時瀏陽譚壯飛才學閎肆,心儀其人,戊戌政變死菜市。」寥寥數語,沉鬱頓挫,平淡如水,心心相印。譚嗣同與陳阮的心靈溝通,已然超越了俞伯牙與鍾子期,他們共同的不僅是「音」,而且是崇高的靈魂;譚嗣同的血與陳阮的淚,同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值得珍惜的瑰寶。
    能夠大哭,從另一個意義上來看,不也是一種幸福么?假如你生活的時代連值得讓你哭的東西都沒有,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回首「大哭時代」,尋覓的不僅僅所一種感覺,而是在不自由的社會中捍衛自由的精神向度。有了這種精神向度,炎黃文明的薪火才得以代代相傳,綿綿不絕。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1: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