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教育學,根據各方面新的研究成果,教材的更換十分迅速。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判斷和綜合能力,是教育的重點。 高中釆用學分制,我兒子選了美術課。老師的教學方法,真讓我大開眼界。第一課是當代美術史,全班十三個學生,每人摸到一個有藝術家的名字的紙條,以這個藝術家,寫一個3000字的assignment 作業,1、藝術家的生平,2、作品的特點、風格,流派,3、他在藝術史上的定位,再加上每個人3-5分鐘的演講。上網去搜索,分析和綜合。下次課,一個個上台講,兒子拿回來老師複印的十三個學生的十三份作業,我翻看了一下,一個縮小版的簡明美術史,各個門類齊全,脈絡清楚,老師的本事在這十三個藝術家的選擇上,重點在於"不教"自學。回想我的美術史學習,一切靠背,好像分折、判斷似乎與我們沒有什麼關係。太太的同學來澳旅遊,聊起這件事,起碼在音樂學院本科可以試試這樣的方式,當副院長的老兄只是苦笑......現在的學生主動性不夠,也不習慣,就是我帶的研究生,這樣學也夠嗆,不說本科生了。另外打分也沒有標準,還是背年份吧!仔細想想也怪不了這些孩子們,他們從小"背"過來,沒有給過分析的機會!
我問過澳大利亞的50后,他們小時候也是背、做習題,還有點體罰,澳洲的教育改革是和風細雨,慢慢地變得越來越人性化,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學習。
這個女老師,畢業於悉尼的美術學院,改行當了教師。她的課,從素描、版畫、油畫和黑白攝影(學校有全套的暗房設備),再到現代藝術、裝置等各個門類,提供給學生一個"環境",她的作用是使這個"環境"盡量適合每個學生,提供十分豐富的旁證資料,原則上沒有中國老師習慣的"教",在學生的實踐中,不用任何有否定意味的語彙,保護學生個體思維的完整性是最高原則。只在技術和工具層面上有點示範,在藝術上只是引導,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來對比等等。我認為她是超級好老師。
我兒子的高中是悉尼最好的精英中學,學生的主動性和綜合素質是很好的,這樣的教法可以起到正面的效果。同樣的方法,在一個比較差地區的普通中學,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既沒有學到,也沒有記住什麼東西。這也許是西方可以培養出精英,而大部分人的素質一般的原因。記得Steve Jobs講過:他也想把蘋果的工作搬回美國,但本土沒有這麼多的工程師人才。最近,中國中學生的各種基本測試水平世界第一,也引起了西方教育界的重視,在慢慢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我們的用英文思維的下一代的對話中,有二個問句常常會出現:"what's a point? 還有 "what's for? ",他們習慣於表述一件事,思考一個問題,這"Point " 是基礎,而這正是中國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