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鬍子蠡測4: 佛教指說的「惡」、「罪」是什麼意思?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25-11-13 09: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深度思考|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評論


我們仍然從這偈子說起: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這首偈子的粗淺解釋就是:
從現在當下開始,
要珍惜並全身、心、口去做一切的善行(十善道),去成就眾生的安樂;
要對因果法則瞭然於心,堅決改正自己過去因沒有智慧而產生邪見邪見邪知,導致身口意造作的種種惡行,從此不再造作任何惡;
不僅要盡諸善行、斷一切惡,連一絲一毫的起心動念都要修成純粹的善,沒有一絲毫的噁心惡念;這是要自己努力去做的去修的,佛菩薩神鬼別人給不了你。
這就是佛教學的中心思想和行為準則。
 以此為準則,不斷勇猛精進修正自己的身心,就是修證成佛的道路。

    因此,對佛教的善惡含義有基本正確的認識非常重要,也是了解佛教的重要基礎。
   對善惡的含義了解不正確,或者與世俗的定義、其它宗教的定義混淆了,就不可能對佛教有正確的認知,想學入不了門,強迫自己去信,就成了迷信,容易走錯路;想批就牛頭不對馬嘴,自造個「佛教」自己來批判侮辱,成了仰天啐痰,自污其面,自取其辱造諸惡業的無智慧者,成為佛說的「實可憐憫者」。

    前面一篇斗膽解釋了善在佛教里的大概含義,希望沒有謬解佛意。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347638/article-405915.html
    那麼有善就有惡,世間法是相對法,前面也註解了,佛說善惡這樣的相對法,是從世間眾生能聽懂、能領會、能實踐的方便說法,就像小學不能教授相對論、量子力學是一樣道理。在究竟了義的大乘佛教里,善惡的含義更神妙,還有更究竟徹底的義理,容后再研究。
   佛既然說善,也一定對什麼是惡有所說法。
   同樣的敘述方式,您把上篇關於善的含義反過來,就是惡的大概意思了。
     簡潔明了的含義就是:任何不利眾生安樂的心、言和行,就是惡。其中利己不利己不佔重要地位,重要的是看給眾生(千萬注意:不僅僅說對人類)造成的何等苦難,障礙。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自己輕易分出惡的各種層次:
   大惡者:純粹為了利己(1)*之私,無時無刻都在做盡一切不利眾生的心、言、行。視其他眾生為其享樂之原料、之基礎,造成眾生越苦、越難、範圍越廣、程度越深,他越高興,這類大惡者與魔是眷屬朋友親兄弟。
   小惡者:小貪小取,巧取豪奪,為眾生設障礙阻撓,但不至於導致其他眾生走投無所,逃命無路。為難身邊的人和其他眾生也是惡的表現。
    以上可以是簡說的外惡之行,追究根源皆從內惡而來。而內惡者:
   心內噁心惡念燃燒,重者外出於口,身去作 ,加惡於外,如上所說;輕者煎熬自身自心、招病引禍,消福減壽。

    從內惡這角度,可以看出佛教所指的惡,與世俗的惡、法律意義的罪、其它宗教定義的惡是有顯著區別的,大家可以思考比較不同之處。
    從修行的角度來分析,只要是障礙自己,障礙別人追求世界宇宙人生實相、追求圓滿智慧、心性本源、超脫輪迴生死、入大自在的心念、言、行,都屬惡的範疇。不是說我心想而沒說沒做就沒惡了。
    世上常見的是善惡夾雜,做善不無我圓滿,就有遺憾瑕疵,惡作中也有不經意的善。以有意或無意為之而分惡大、惡小或無記業;以有我、無我分善業之廣狹。
     歸納一句話:善惡皆從妄心起,修善斷惡從心作。
    因為善惡夾雜,故個體業力造成命運通塞順逆,因眾生同等的善惡分,造成群體共同的世界和命運福禍。故佛以圓滿智慧觀察到這種實相,以同體大慈悲心,誓願拔眾生的苦,現於世間說十善道,及一切佛法,以點燃眾生改惡從善的本性,期望一切眾生得離苦安樂的解脫。
     前文提到罪一字,從惡這個概念很容易聯繫到「罪」,這個概念。 
     在佛教語境里,罪很少提及,我們可以把兩者看作同一含義。常見的經書中,講經說法場合中,都可以替換通用,只有一點明顯的區別是:罪更偏向於表達已經做成的惡業,而不是只有惡念而未成行。而惡既可描述惡業的起始,又可指從惡念到惡業,得到苦惡結果的全過程。當然按因果的完全法則,即使一絲毫的惡念都會產生障礙聖道修行的障礙-「罪」,無非罪己罪人。這是比較徹底的義理。
    說到這裡,我想都可以看出,佛教說指的罪,與世俗和其它宗教大相徑庭,混淆了就不能懂佛教了,就成自造的「佛教」,或者自己信的宗教。
  
前一篇列出佛說的十善道業,那麼反過來就是十惡道業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慾、嗔恚、邪見這十種惡行。

身犯惡業有三:殺生、偷盜、邪淫;
口犯惡業有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
意(心)犯惡業有三:貪慾、嗔恚、邪見。

     佛教育的目的是,告訴眾生這一切惡,及其表現 和導致的後果,引導眾生改造自己,不做惡業,走向生命的無限自由、解脫、安樂之境界。



   從本文能不能看出來,佛教不是靠無條件的先信、迷信、強迫的信,而是有的經(課本)從身心入手,有的從物質世界,有的從微觀宏觀,有的從身邊現象入手解析講道理,講規律,也可以說是講科學的教育?即使當成業餘愛好看一看,能讓你驚喜不斷,信不信不重要,也不是說信其它,佛的教科書就不能讀了,教育和宗教兩回事,不干涉的。
這裡有半點封建迷信嗎?如果有人說有,您指出來,別客氣。


個人資質拙劣,障重智薄,無修無證,只是蠡測亂解,為了拋磚引玉,不代表佛教的全面、圓滿的意義。有意求實者,請以佛典和祖師大德的說法為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11-13 11:44
注1 己:這個己,如前面文章所說,不僅限於個體,可以是家族、團體黨派、組織、宗教、宗族、國家、種類比如分人畜等,凡是畫出以個體的己為中心的私利、優先、高等、排外的圈,這個圈內都屬於己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8 00: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