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對加拿大的依賴遠超加對美的依賴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25-3-6 03: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事解讀|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24評論


(本文藉助Grok完成)

本文是兌現昨天的承諾,我希望通過列舉最主要的部分事實,告訴讀者美國對加拿大的依賴遠遠超過加對美的依賴。川普對加拿大的貿易挑戰,是對美國歷史和價值觀的背叛,也直接暴露自己魯莽、逞強、輕率、浮躁、只看表面不究整體、只求近利不謀全局和長遠的狡詐小商販內心和政治素質缺陷。

第一:加拿大對美國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歷史、地緣與鮮為人知的紐帶

    加拿大對美國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冰冷的貿易數字和資源清單中,更深植於兩國之間跨越百年的歷史交織、地緣共生以及無數鮮為人知的互助瞬間,這種紐帶之緊密超乎一般想象。

     從歷史的長鏡頭看,兩國早在19世紀就以鄰居的身份開始了深厚合作,到了20世紀,這種關係在戰火與危機中淬鍊得更加堅不可摧。二戰期間,加拿大不僅派遣數十萬士兵與美國並肩作戰——從諾曼底登陸到太平洋戰場,還在1942年與美國攜手修建了2700公里的阿拉斯加高速公路,這條穿越荒野的生命線保障了北美大陸的防禦安全,成為兩國命運共同體的象徵。冷戰時期,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1958年成立)進一步將兩國軍事綁定,加拿大2024年為此投入15億加元用於現代化升級,守護著北美天空的安全。更鮮為人知的是,二戰後美國核武器的誕生離不開加拿大的鈾礦支持,1940年代加拿大供應了美國80%的鈾原料,這種隱秘的資源貢獻奠定了兩國戰略互信的基礎。

      到了現代,2001年9月11日的悲劇讓這份信任再次閃光——加拿大不僅接納了239架被困美國航班、3.3萬名乘客,還緊急向美國東北部電網注入電力,避免了因航空停擺導致的需求波動引發的潛在停電危機,這一幕鮮為人知,卻生動詮釋了加拿大對美國無條件的支持。地緣上,兩國共享8900公里不設防邊界,這不僅是世界上最長的和平邊境,更是經濟命脈的動脈——2024年,通過陸路運輸的貨物佔加拿大對美出口的70%(約3400億美元),運輸成本比從遙遠的亞洲或歐洲進口低20-30%,這種鄰近性帶來的效率是任何遠洋貿易無法比擬的。更令人意外的是,美國的電力命脈也與加拿大緊緊相連:除德克薩斯州的ERCOT電網獨立運行外,美國東部和西部互聯繫統都與加拿大電網無縫對接,2023年夏季,美國東北部空調高峰期,加拿大電力彌補了15%的缺口(EIA數據),若這一支持中斷,除德州外的3億美國人將面臨全國性電力危機。經濟上,2024年美加雙邊貿易額高達7840億美元,佔美國對外貿易的18%,加拿大對美出口占其總出口的77%(美國國務院),這種深度融合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無法替代的夥伴。從軍事到資源,從電網到供應鏈,加拿大不僅是美國的後院,更是其經濟與安全的支柱,這種不可替代性在特朗普挑起貿易戰時被完全蔑視。


二、加拿大對美國的低價戰略資源供應與五年利潤損失

  1. 具體資源供應數據
    • 石油與天然氣
      • 石油:2024年,加拿大每日向美國出口410萬桶原油(EIA),佔美國進口的61%,價格約70美元/桶,國際市場(布倫特原油)均價80美元/桶。
      • 天然氣:供應美國20%的進口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英尺/年),價格約2.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比墨西哥灣高出約0.5美元。
    • 電力:2024年出口6000萬兆瓦時,佔美國東北部用電量的12%,價格每兆瓦時40美元,美國本土發電成本80美元/兆瓦時(EIA)。
    • 戰略礦產
      • :供應美國進口的52%(5萬噸/年),價格2萬美元/噸,國際市場2.3萬美元/噸。
      • :佔25%(1.2萬噸/年),價格5萬美元/噸,比中國低20%。
      • :佔20%(4000噸/年),價格50美元/磅,國際均價55美元/磅。
      • 鉀肥:佔90%(300萬噸/年),價格500美元/噸,比俄羅斯低10%。
    • 農牧產品
      • 小麥:2000萬噸/年,價格250美元/噸,國際均價280美元/噸。
      • 牛肉:40萬噸/年,價格4000美元/噸,比澳大利亞低10%。
      • 木材:200億板英尺/年,佔美國進口的30%,價格400美元/千板英尺,比國際低15%。
  2. 五年利潤損失估算
    • 石油:410萬桶/日×365天×10美元/桶×5年=7500億加元(約5500億美元)。
    • 天然氣:5000億立方英尺/年×0.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5年÷100萬=125億加元(約92億美元)。
    • 電力:6000萬兆瓦時/年×40美元/兆瓦時×5年=120億加元(約88億美元)。
    • :5萬噸/年×3000美元/噸×5年=7.5億加元(約5.5億美元)。
    • :1.2萬噸/年×10000美元/噸×5年=6億加元(約4.4億美元)。
    • :4000噸/年×5美元/磅×2000磅/噸×5年=2億加元(約1.5億美元)。
    • 鉀肥:300萬噸/年×50美元/噸×5年=7.5億加元(約5.5億美元)。
    • 小麥:2000萬噸/年×30美元/噸×5年=30億加元(約22億美元)。
    • 牛肉:40萬噸/年×400美元/噸×5年=8億加元(約5.9億美元)。
    • 木材:200億板英尺/年×60美元/千板英尺×5年÷1000=60億加元(約44億美元)。
    • 總計:約7866億加元(約5810億美元),顯示加拿大為維繫北美經濟穩定讓利的巨大規模。


三、美國對加拿大的資源依賴鮮為人知

     美國對加拿大的資源依賴遠超表面數據,其廣度和深度若因貿易戰中斷,將引發難以估量的連鎖反應。首先,能源方面,2024年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氣總值約1700億美元,佔美國能源進口的45%,每日410萬桶原油和5000億立方英尺天然氣流入美國,若中斷,美國需從沙特進口,運輸成本增加5美元/桶,每月額外支出20億美元。更鮮為人知的是,美國中西部煉油廠(如伊利諾伊州)專為加拿大重質原油設計,轉用輕質油需改造,每廠成本約50億美元(EIA),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實現。

      其次,電力依賴同樣致命,除德州ERCOT電網外,美國東部和西部互聯繫統均與加拿大電網相連,2024年加拿大出口6000萬兆瓦時電力,佔東北部用電量的12%,2021年德州冰風暴暴露其孤立性,而其他州若失去這一支持,冬季供暖將癱瘓,影響560萬戶家庭(彭博社),例如紐約州2023年從魁北克省進口電力佔總需求的10%(2000萬兆瓦時),中斷將使停電風險上升30%。

      再者,稀缺礦物是美國產業的命脈,加拿大供應美國52%的鎳(5萬噸/年),若中斷,電動車電池成本上升50%,特斯拉2024年產量減少30%(約100萬輛車),損失500億美元,航空業F-35戰機每年需500噸鎳,延誤損失20億美元;鈷佔美國進口的25%(1.2萬噸/年),半導體晶元成本上升20%,英特爾、高通等損失150億美元/年;鈾佔20%(4000噸/年),美國核電站(占電力19%)燃料短缺,需從哈薩克進口,成本增加10億美元/年。

     此外,鉀肥的依賴尤為驚人,加拿大供應美國90%的鉀肥(300萬噸/年),這是美國農業不可或缺的支柱,若貿易中斷,肥料價格將上漲30%,直接導致糧食產量下降5%(約2000萬噸),經濟損失約100億美元/年。更嚴峻的是,美國中西部「玉米帶」(如艾奧瓦州、伊利諾伊州)高度依賴鉀肥,產量下降將推高玉米和大豆價格,2024年美國糧食出口(約1500億美元)可能縮水20%,引發食品通脹,消費者年均支出增加約200美元,農業州經濟陷入困境,而替代來源(如俄羅斯、白俄羅斯)因地緣政治受限,短期內無法填補缺口。

     木材方面,2024年加拿大佔美國進口的30%(200億板英尺),若中斷,建築成本上升15%,影響50萬套房屋建設,損失約300億美元。這些依賴表明,加拿大的資源不僅是美國經濟的命脈,更是其日常生活和國家安全的基石。


四、加拿大轉移對美國的依賴可能性與現實性

        加拿大的經濟雖然長期以來深度依賴美國,但其資源稟賦和地緣優勢賦予了它轉向全球市場的巨大潛力,這一能力在貿易戰背景下尤為關鍵。首先,在出口方面,加拿大擁有豐富的石油、礦產和農牧產品,完全可以找到新的買家。2024年,加拿大對歐盟的出口僅占其總出口的10%(約500億美元),但歐盟對清潔能源、鎳、鈷和鈾的需求每年增長5-10%,通過《加歐全面經濟貿易協定》(CETA)的低關稅優勢,加拿大可輕鬆新增200億加元的出口額。亞洲市場同樣充滿機遇,例如對日本的鎳和鈷出口目前僅20億美元,若加上石油(每日200萬桶),可迅速增至300億美元;對中國出口2024年為300億美元,若擴展至稀土和天然氣,總額可達50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加拿大已為這一轉向做好了基礎設施準備——2024年完成的跨山管道(TMP)擴建將日輸油能力提升至89萬桶,為亞洲出口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加拿大對美國消費品的進口依賴也並非不可替代。2024年,墨西哥對加拿大的出口額為200億美元,主要包括汽車零部件和農產品,這一數字有50%的增長潛力,完全可以填補美國日常用品的空缺。南亞國家如印度和孟加拉國則在紡織品和家電領域嶄露頭角,2024年出口加拿大50億美元,這些國家成本低廉、生產能力強,能迅速替代美國服裝和小型家電,短期內可能增加10-15%的物流成本,但通過規模效應即可彌補。加拿大人口僅4000萬,地域廣袤且資源豐富,這種特性使其內需市場較小,轉向全球採購的靈活性遠超美國預期。

  此外,旅遊業的轉移進一步凸顯加拿大的獨立性。2019年,2100萬加拿大人赴美旅遊,貢獻了200億美元的收入(美國旅遊局),但2024年因貿易戰引發的反美情緒,這一數字減少10%(約200萬人次),遊客轉而選擇歐洲(英國增加50萬遊客)和加勒比海地區。美國東北部(如紐約州)和佛羅里達因此損失約20億美元/年,酒店入住率下降5-10%(美國酒店協會)。加拿大人用腳投票,表明其消費習慣的調整不僅可行,且已付諸行動。

  這種出口、進口和旅遊的全面轉移能力,建立在加拿大是基本資源型輸出架構上,全世界的市場都有現實需求,只要加拿大願意,一天之內就可以把產能銷售到全世界各個市場,運往美國的資源即可可以掉頭送往全世界各個角落,證明加拿大有實力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轉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川普政府帶頭消除了世界價值觀的籬笆,加拿大完全沒必要堅持世界自由價值觀的束縛,看看誰的應變能力更強大?


五、加拿大降低一半對美經貿的後果

  1. 美國經濟打擊
    • 能源:石油減少200萬桶/日,天然氣減少2500億立方英尺,能源價格上漲40%,工業成本增加500億美元/年。
    • 電力:減少3000萬兆瓦時,東北部冬季停電,損失100億美元/年。
    • 礦產:鎳減少2.5萬噸,電動車和航空損失300億美元;鉀肥減少150萬噸,農業損失100億美元。
    • 旅遊:遊客減少1000萬人次,損失100億美元,相關產業鏈的損失應該會在5 倍以上。
  2. 加拿大已採取的反擊措施
    • 截至2025年3月5日,加拿大政府和民眾已採取強硬反擊措施,以應對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聯邦總理賈斯廷·特魯多(Justin Trudeau)於2025年3月4日發表全國講話,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愚蠢且自毀,美國將為其行為付出代價」,並宣布對1550億加元的美國商品加征25%報復性關稅,首批300億加元已於2月生效(CBC新聞),目標包括美國農產品、酒類和工業製品。安大略省省長道格·福特(Doug Ford)展現了尤為強硬的姿態,他於2025年1月公開威脅切斷對美國東北部150萬戶家庭的電力供應,稱「如果美國想玩硬的,我們就讓他們在黑暗中感受加拿大的決心」,並於2月下令全省暫停對美出口酒類(包括美國品牌啤酒和威士忌),同時推動商場下架美國商品,鼓勵「買加拿大貨」。福特還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特朗普背叛了我們這個最親密的鄰居,他會後悔的,安大略省不會屈服」。阿爾伯塔省省長丹妮爾·史密斯(Danielle Smith)提議將對美石油出口量從410萬桶/日削減至200萬桶/日,稱「這是對美國背信棄義的回應」,並已於2025年2月開始限制部分管道流量。卑詩省省長(BC Premier)支持禁止美國公司參與政府採購項目,而外交部長梅拉妮·喬利(Mélanie Joly)在2025年3月向WTO提交申訴,指控美國違反《美墨加協定》(USMCA)。能源部長和礦產資源部長則聯合表示,準備限制稀土和電力出口,作為「對特朗普霸凌的必要反制」。與此同時,加拿大民眾展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2025年2月加拿大零售商協會報告顯示,70%的商場標註「加拿大製造」標識,抵制美國商品的比例高達40%,如可口可樂和沃爾瑪產品被大規模下架。這些措施表明,加拿大從政府到民間已形成全面反擊態勢。


六、特朗普對加政策的結果是失敗

    特朗普對加拿大的貿易戰不僅是一場經濟上的誤判,更是對美國自身地緣政治和經濟命脈的致命打擊,其後果之深遠超乎一般想象,註定以失敗告終並永久破壞美加關係。

      首先,美國對加拿大的依賴遠超公眾認知,2024年加拿大提供的石油佔美國進口的61%(410萬桶/日)、天然氣20%(5000億立方英尺/年)、電力佔東北部用電量的12%(6000萬兆瓦時),以及鎳52%、鉀肥90%等關鍵資源,若加拿大減半供應,美國能源價格將上漲40%,工業成本增加500億美元/年,東北部冬季將因電力短缺損失100億美元,電動車、航空和農業產業因礦產中斷損失超400億美元。更鮮為人知的是,除德州ERCOT電網外,美國所有電網均依賴加拿大,若電力中斷,除德州外的3億人口將面臨全國性停電風險,類似2023年加州乾旱停電(影響500萬戶)的災難可能在全國重演。其次,加拿大具備轉向全球市場的能力,2024年對歐盟出口僅500億美元(佔總出口10%),但可通過CETA協定新增200億加元,對亞洲(如日本、中國)出口可從320億美元增至800億美元,跨山管道擴建(89萬桶/日)為其能源輸出提供保障;同時,墨西哥和南亞可替代美國消費品的供應地位。旅遊業已轉向歐洲和加勒比海,2019年貢獻美國200億美元的2100萬加拿大遊客在2024年減少10%,使美國東北部和佛羅里達損失20億美元/年,酒店入住率下降5-10%。再次,特朗普政策將付出沉重經濟代價,加拿大商會預測25%關稅使美國GDP下降1.6%(4670億美元),通脹上升2-3%,就業損失超百萬,而地緣上失去加拿大緩衝,北部邊界安全成本增加50億美元/年。

     更重要的是,這場貿易戰摧毀了百年信任根基,2025年2月Angus Reid民調顯示,65%加拿大人對美信任降至最低,未來美國若遇颶風、疫情等災難,加拿大援助意願僅剩20%,對比9/11時的無條件支持形成鮮明反差。特朗普霸凌加拿大這一最忠誠盟友的行徑,不僅引發電網危機、產業癱瘓和旅遊業衰退,還將美國推向國際孤立,失去北美經濟圈主導權,更將引起全球美國傳統盟友的高度警惕,其政策因經濟代價和盟友背棄必然失敗。最終,特朗普政府將成為美國信譽的終結者,其對加拿大的愚蠢挑釁將成為其最大的戰略失誤,自食惡果,留下不可挽回的歷史污點。


美國對加拿大的依賴涵蓋能源(石油61%、電力12%)、礦產(鎳52%、鉀肥90%)、電網生存(除德州外)和旅遊經濟(200億美元),加拿大讓利超5800億美元。若加拿大減半對美經貿,美國將面臨電力危機、產業癱瘓和經濟損失超數千億美元,如果減少80%以上,甚至可以導致美國全國陷入困境。而加拿大主要以資源出口型為主,和日用品進口外貿結構,可迅速轉向全球市場並替代美國進口,而特朗普政策將因經濟代價和盟友背棄失敗,永久破壞美加信任,成為美國信譽的終結者。霸凌最忠誠的夥伴,特朗普必將慘敗。


    高度總結一句話: 美國是全球盟國共舉的一個明星,有三條頂天支柱,其中加拿大和歐洲是其兩大支柱,加拿大的重要性甚至超過歐盟。美國只是靠著在二戰建立起的威信,整合全世界的資源而享受到的霸權地位,現在的川普政府自斷兩條,企圖獨木支撐美帝國的大廈,美帝國的崩塌只在眼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4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5-3-6 03:52
陳述事實的方法很好,雖然雙方貿易專業人士都清楚,但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關於reciprocal貿易關稅,川普已經明確表示,這些關稅仍會加,因為這是基於公平性原則。他也提到可能通過談判對這些關稅進行調整。根據最新報道,川普已決定將部分增稅項目推遲到4月2日,但加拿大總理不同意部分取消,仍將保留對美國的關稅。
回復 浮平 2025-3-6 04:31
有一處邏輯問題值得指出,供參考:您說【霸凌最忠誠的夥伴,特朗普必將慘敗】。但實際上,reciprocal tariffs 並不是霸凌行為,而是國際貿易中常見的公平對等規則和方法,可以注意聽川普加關稅的理由, 也可以從理由層面去討論公平性。

特別是當您提到美國更依賴加拿大時,這種互相依賴關係就更不能被判斷為霸凌。兩國之間有著複雜的經濟關係,單純的「霸凌」標籤顯然不適用於這種情況。
回復 異域堂 2025-3-6 07:12
靠關稅養活政府,靠賣卡彌補赤字;靠滿嘴跑火車搞顛三倒四的大國外交。美國這八十年是白混了。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3-6 07:54
異域堂: 靠關稅養活政府,靠賣卡彌補赤字;靠滿嘴跑火車搞顛三倒四的大國外交。美國這八十年是白混了。
精闢!恃強凌弱同時又自甘屈服於更強者,自吹自擂。
回復 mali50 2025-3-6 10:34
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是你死我活的。結盟是暫時的,這是資本經濟的競爭造成的,與意識形態無關。關稅就是對抗的一種形式。川普選擇低競爭性的國家俄國為伍是生意人的精明獨到之處。日本歐盟和英國都有國際貨幣瓜分美國的市場,中國有大量的出口能力也會影響美國的產業復興。加拿大本無危險,主要是成為中國的轉銷站。所以川普剛剛推遲了對加拿大的徵稅。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3-6 11:04
mali50: 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是你死我活的。結盟是暫時的,這是資本經濟的競爭造成的,與意識形態無關。關稅就是對抗的一種形式。川普選擇低競爭性的國家俄國為伍是生意人
川普沒想到加拿大的超乎想象的反擊,同時本國的貿易商給他施加壓力,他只是推遲了汽車相關產品的關稅。對加拿大來說沒用,不會再相信一天三變不守信用的人。
我不太同意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是死活關係的論斷。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永遠的關係,除非完全合併,只要有國家存在,分分合合都正常。共產陣營的對抗的強度更大。所以不在於什麼主義。
回復 ohmygoodness 2025-3-6 11:33
川普有極強的自戀型人格特徵,因此這裡陳述的事實他都會視而不見。這種人自嗨起來可以藐視一切,認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像川普這種自戀者,他總是生活在自己虛設的謊言中,非常習慣性吹牛逼,也就是所謂的出口成「謊」,謊言張口就來、不打草稿,時間久了心都不會虛,因為一直活在謊言里,以為謊言也是現實。他以為靠關稅就可以彌補降低所得稅的帶來的財政窟窿,而且可以強迫製造業迴流美國。無需等他四年任期,中期選舉后他就會原形畢露。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3-6 12:04
ohmygoodness: 川普有極強的自戀型人格特徵,因此這裡陳述的事實他都會視而不見。這種人自嗨起來可以藐視一切,認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像川普這種自戀者,他總是生活在自己虛
說得好。
我就很奇怪,他身邊居然沒有一個懂國際貿易行的專家?稍稍有一點國際貿易常識和國際政治常識加一點正確的歷史常識,都不應該這麼魯莽,企圖一刀切對付全世界,把全世界的現金撈到自己兜里。
現在好了,加拿大絕不會隨便妥協,一妥協川普不定有玩出什麼幺蛾子,100%給馬斯克加稅,懲罰他的背叛和助紂為虐。歐洲也對美國三大互聯網公司直接收錢,差不多300億美元左右,又刺激美國以外的各種聯盟、協約組織、軍事組織迅速自我強化,全球去美國化。
今天的美國發言人就開始頻頻看稿回答問題了,川普鏡頭前也泛蔫了。自己找借口給加拿大部分產品推遲關稅,可惜軍中無戲言,加拿大被一記悶棍打醒,重新定位與美國的關係非常認真,美國再努力也不可能讓加拿大回到從前的憨厚,常被美國揶揄玩耍而不計較的狀態。
這是川普對美國未來的最大貢獻。
回復 屠龍刀之原界 2025-3-7 00:02
加拿大地大人稀,自然資源豐富。以前還不覺得,隨著開採技術的發展,以前的雞肋也成了雞胸脯。比如頁岩油。再加上地球氣候變暖,加拿大的農業前景一片光明。

現在加拿大成了懷璧其罪,美國心心念念的想吞併為第51州。如果美國撕破臉,大軍開進加拿大,加拿大一絲反抗的能力都沒有。這方面,還不如烏克蘭。所以加拿大還不能惹急了美國。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3-7 00:06
屠龍刀之原界: 加拿大地大人稀,自然資源豐富。以前還不覺得,隨著開採技術的發展,以前的雞肋也成了雞胸脯。比如頁岩油。再加上地球氣候變暖,加拿大的農業前景一片光明。

你這個看法太離譜了。美國人自己都不會有軍事佔領鄰國的念頭,美國軍隊和絕大部分人都不是瘋子,現在這個時代去武力侵略佔據土地。
加拿大和美國撕破臉到熱戰的可能性,只有在美國完全法西斯化,全球武裝對付美國時才可能出現。
您老放心吧。加拿大這一次一定會讓川普吐出的再咽回去,美加兩國的民間友誼更加牢固,但是美國基本上永久失去了國家層面的無縫合作的加拿大
回復 mali50 2025-3-7 00:28
鬍子太長了: 川普沒想到加拿大的超乎想象的反擊,同時本國的貿易商給他施加壓力,他只是推遲了汽車相關產品的關稅。對加拿大來說沒用,不會再相信一天三變不守信用的人。
加拿大很不喜歡俄國,所以中國人很喜歡。俄國在近代屢遭西方國家入侵,比中國的遭遇還慘。但俄國沒有入侵西方國家,也沒有整天抱怨。加拿大因害怕蘇俄強大而恨同時勢利舔美,是非不分卑躬屈膝,難怪川普瞧不起只當作美國的一個州沒有存在感。這完全是加拿大自已造成的。加拿大大學下午5,6點以後就熄燈了,不知道學生是否刻苦學習. 總之加拿大要強大還真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狀態。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3-7 01:05
mali50: 加拿大很不喜歡俄國,所以中國人很喜歡。俄國在近代屢遭西方國家入侵,比中國的遭遇還慘。但俄國沒有入侵西方國家,也沒有整天抱怨。加拿大因害怕蘇俄強大而恨同
「加拿大因害怕蘇俄強大而恨同時勢利舔美,是非不分卑躬屈膝」,除了這一句我都同意您的其它看法。
加拿大有什麼理由畏懼蘇俄的強大?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上本來就沒有任何稱霸出頭露面的國際野心,又與美國的社會價值觀一樣,兩家形成國際罕見的友好鄰國,怎麼是是非不分勢利舔美?難不成加拿大有能力反過來努力去做美國的大哥才對?
加拿大歷史上在國際重大事務上對美國說不的時候多了去了,您應該知道中共建國初期三年糧荒,是加拿大排除所有美國和西方的政治壓力,在沒有國家邦交關係的困境中,拿出國家貸款給中國,然後讓中國用此筆貸款購買加拿大糧食渡過難關,救人一命。現在很多人罵中國一帶一路的模式一樣,加拿大這是舔美?
華為女的拘押是加拿大履行與美國的國際犯罪協議,不是加拿大對華為的直接行動,難不成國際協議都當成廢紙,全世界都各自妄為才好?
這次加拿大的反擊,任誰都應該看到加拿大的自主力,加拿大平時並不在意被揶揄嘲笑貶低看不起,這些又能把一個國家搞完蛋?性格溫和而已,並非沒有力量。川普現在不停後退,您看結果吧。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3-7 01:14
mali50: 加拿大很不喜歡俄國,所以中國人很喜歡。俄國在近代屢遭西方國家入侵,比中國的遭遇還慘。但俄國沒有入侵西方國家,也沒有整天抱怨。加拿大因害怕蘇俄強大而恨同
還有加拿大不喜歡俄國與中國喜歡俄國怎麼會有因果關係,我有點懵。
加拿大給美國和世界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數不勝數,您查查美國的科技精英和高技術領域的人員,從加拿大出來的多少?馬斯克都從加拿大上學出來的,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歷年都是矽谷大廠的人才黃埔軍校,比任何美國大學去矽谷的比例都高。加拿大的人才都跑到美國顯得加拿大好像可有可無,美國曆來忽視加拿大的重要性,加拿大無所謂不care這些沒見識的人而已。
美國的好多高新技術的源頭出在加拿大,去年奠定AI神經理論使得AI技術突飛猛進升級換代,取得諾貝爾獎的是加拿大的教授。我的小女現在在滑鐵盧讀書,學生們通宵達旦勤奮專研,每天只睡3-5 個小時的的比比皆是。
我不明白您這麼看不起加拿大的原因在哪裡。這次美國從上到下一定會重新認識認識加拿大這個被他們瞧不起多年老鄰居的脾氣。
回復 mali50 2025-3-7 04:04
鬍子太長了: 「加拿大因害怕蘇俄強大而恨同時勢利舔美,是非不分卑躬屈膝」,除了這一句我都同意您的其它看法。
加拿大有什麼理由畏懼蘇俄的強大?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上本
我能理解你的觀點因為不在少數。歐洲人恨俄國因為他們,包括二戰中投降希特勒的許多東歐國家,侵犯過俄國和蘇聯。而俄國的擴張只涉及鄰國。蘇聯初期是這些鄰國入侵蘇聯,包括波蘭,以致蘇聯的版圖小於原先的俄羅斯。歐洲口口聲聲要防止俄國入侵,實際上是怕俄國報復或復仇,因此心中有愧寢食難安。懂點歐洲歷史的都應知道這些事實。
而遠在天邊的加拿大的確恨俄國,卻沒有歷史恩怨,完全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和眼前利益。所以我說加拿大「是非不分卑躬屈膝」。加拿大人為美國貢獻了很多人才是因為教育體系相同語言相同價值觀相同,而且來美國工作容易。但在加拿大的優勢條件下。加拿大自身應該更強大,更獨立,人口也應更多,而不是都跑來美國發展。
我的個人觀點,供參考。
回復 mali50 2025-3-7 04:09
鬍子太長了: 還有加拿大不喜歡俄國與中國喜歡俄國怎麼會有因果關係,我有點懵。
加拿大給美國和世界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數不勝數,您查查美國的科技精英和高技術領域的人員,
我的意思是中國人加拿大人都不喜歡俄國,所以心心相印。但這種情況不會長久。不講是非原則的朋友都是暫時的。眼前利益不可能長遠。
回復 ohmygoodness 2025-3-7 05:15
鬍子太長了: 說得好。
我就很奇怪,他身邊居然沒有一個懂國際貿易行的專家?稍稍有一點國際貿易常識和國際政治常識加一點正確的歷史常識,都不應該這麼魯莽,企圖一刀切對付
我本人是支持保守派的多數立場的,但孤立主義也好,美國優先也罷,都不是川普這麼個玩法的。我賭一杯咖啡~中期選舉,共和黨必將失去兩院多數,而川普十有八九會再遭彈劾,這貨將再造美國歷史……,真是鬧劇!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3-7 05:31
ohmygoodness: 我本人是支持保守派的多數立場的,但孤立主義也好,美國優先也罷,都不是川普這麼個玩法的。我賭一杯咖啡~中期選舉,共和黨必將失去兩院多數,而川普十有八九會
看法一致,川普的玩法完全離譜了,明目張胆站到盟友和美國價值觀的對立面。甚至川普很快會面臨彈劾。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5-3-7 07:53
ohmygoodness: 我本人是支持保守派的多數立場的,但孤立主義也好,美國優先也罷,都不是川普這麼個玩法的。我賭一杯咖啡~中期選舉,共和黨必將失去兩院多數,而川普十有八九會
Ohmygoodness博好,回想當年,假如尼克松命令解職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而當時的司法正副部長執行命令。又或者檢察官責令白宮交出錄音帶,而聯邦法官拒絕檢察官的請求呢。尼克松不需要下台,毛澤東就不必嗤之以鼻,這也叫個事?!所以制度固然重要,運作制度的人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廢。看看朗普國會演講的那幫共和黨議員,各個首鼠兩端,心懷叵測。我非常灰心今天的美國政壇,按理說朗普就不該出現。朗普能夠在美國呼風喚雨,上下其手,本身就說明美國已經今非昔比,早就脫胎換骨了。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5-3-7 09:07
七把叉Archie: Ohmygoodness博好,回想當年,假如尼克松命令解職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而當時的司法正副部長執行命令。又或者檢察官責令白宮交出錄音帶,而聯邦法官拒絕檢
美國政治基因突變的結果
回復 ohmygoodness 2025-3-7 09:17
七把叉Archie: Ohmygoodness博好,回想當年,假如尼克松命令解職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而當時的司法正副部長執行命令。又或者檢察官責令白宮交出錄音帶,而聯邦法官拒絕檢
七兄說的是,當前美國這些如山賊般的政治團伙相當讓人絕望,川普之流的行為太震碎人類三觀了……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5: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