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佛學常識10-2:五眼六通的六通指什麼?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24-12-8 01: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慧智之光|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4評論

宣化上人開示六通之所指

神通本從自性來

有沒有神通,都不重要,在我們的自性的光明中本來都有。

神通,什麼叫「神」呢?什麼又叫「通」呢?神,有個名字,叫天心,天的心。通,名慧性,就是有智慧的。通,是無所不通,通達無礙;神,是無所不神,神乎其神。

神通有六種,六種也是一種,一種可分為六種。所以說分開說是六,合而言之是一。再說起來,一也沒有,本來沒有神通,本來也就有神通。怎麼說本來沒有神通呢?怎麼又說本來就有神通呢?這說起來很妙,我們先把這六種神通分開來說,然後再講這個「本來就是神通,本來不是神通;本來是一種神通,本來一種神通都沒有」。

六種神通,分開來講是:(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漏盡通、(六)神足通。

談到天眼通,我們一樣都是人,有的人和其他的人就不同。怎麼不同法呢?他可以遍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的菴摩羅果一樣。阿那律尊者得到天眼通,是天眼第一,他就是這個樣子。

若有天耳通,從人間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切的音聲都可以聽得見,天上一切的音聲也可以聽得見。他心通,是你心裡所想要做的事情,雖然沒有說出來,他已經知道了。宿命通,是你前生所行所做,或善或惡,他都可以知道。

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又名如意通。神境通,就是方才所說的這個「神」,也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叫神。這個「神」和「妙」字,有少少地相似,所以有的時候說神妙莫測,也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境,是這種境界;通,通達無礙,本來不通而通了。好像牆本來是有阻礙的,你把它捅出個窟窿來,這就通了。我們的無明障礙,把自性的光明都給障住了,你能用你的智慧劍,一劍把它穿通了,這也是通。

漏盡通,我們人為什麼不能成佛,就因為漏了。我們人為什麼不能做菩薩,也就因為漏。這個漏,說是漏到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裏來;不但漏到三界去,更漏到九界去。

什麼叫九界呢?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九界的眾生不成佛,就因為有漏;要是沒有漏,就成佛了。這個漏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所以你要是能破無明,就沒有漏;破不了無明,就「漏無剩殆」,因此漏盡通的人是不易多得的。

你要是沒有漏,就了生死;你為什麼不能了生死,就因為有漏。有所漏,就像有漏的瓶子:你裝上水,水就漏了;再裝上水,它還是漏了,總也存不住。你要是把這個漏沒有了,那就是漏盡通了。

說我們人本來並沒有神通,是指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沒有神通;而在聖人的果位上來說,是本來就有神通的。凡夫沒有神通,聖人有神通。聖人有神通,是不是從外邊得來?不是,本來就有的。凡夫沒有神通,是不是丟了?不是,也還在他的自性裏邊,不過他沒有發覺到,沒有把它找出來,所以以為就是沒有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本來沒有神通。

有神通和沒有神通,這都沒有什麼重要。你不要以為有了神通,就是得道了,就是證果了。這與證果得道,差得遠之又遠。我們人不要得少為足,不要得到一點點,(以下是比喻,修證出一點利己的境界就滿足不再精進的比喻只得一兩黃金的好處,而不再追求菩薩和佛的無量智慧福德財富的更高境界,不要誤會是世間的黃金白銀)就以為:「哦!我這回可發財了!」得到一兩金子,就以為發財了。人家有幾萬萬兩在那兒存著,都不以為意,還像沒有那麼回事;你得到一兩,有什麼不得了的?所以不要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中道自劃」,這是二乘的境界,不是大乘的菩薩根性。因此,不要以為有神通,就是很不得了。你有神通,就認為自己不得了,那太小了,因你還有所執著,有所滿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4-12-8 05:04
【我們人不要得少為足,不要得到一點點,就以為:「哦!我這回可發財了!」得到一兩金子,就以為發財了。人家有幾萬萬兩在那兒存著,都不以為意,還像沒有那麼回事;你得到一兩,有什麼不得了的?所以不要得少為足。】

與知足常樂不同?

【人家有幾萬萬兩在那兒存著,都不以為意,還像沒有那麼回事】 像是說的現代貪官?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4-12-8 12:49
浮平: 【我們人不要得少為足,不要得到一點點,就以為:「哦!我這回可發財了!」得到一兩金子,就以為發財了。人家有幾萬萬兩在那兒存著,都不以為意,還像沒有那麼回
這是個比喻。
在楞嚴經里,佛講到很多人修證到四果阿羅漢(即斷了分段生死,就是破了我們一般人有生必有死的這個世間的假像,個人自己跳出了生死束縛,有自主生死的神通能力)后,自以為成佛了,修證到圓滿的果位了,佛指出這是不思進取,得少為足的鈍阿羅漢,只顧自己沒有發普度眾生的菩薩菩提心,與廣發菩提心,自度度眾,直至修證到福、慧圓滿的菩薩和佛,比起來就好比只有一兩黃金就心滿意足,而不追求更多財富一樣的境界。
停止在鈍阿羅漢的境界,就好比只得到一兩黃金,而十地菩薩和佛的境界則是萬兩黃金、不可思議多黃金的境界。實際上世界宇宙即是心造,無量宇宙內的財富都在於人人的心性中,故只得到一點利己的果位和能力,實在更應該勇猛精進,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而鈍阿羅漢轉位菩薩,第一步僅僅是只要發普度一切眾生都成佛道的廣大菩提心,從個人轉向一切眾生,發願已,進入菩薩位,因利他而自利,直至圓滿佛道。
這不是指世間的黃金白銀。這段是上人講楞嚴經里的一段,有前後貫穿的連續性。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4-12-8 13:13
浮平: 【我們人不要得少為足,不要得到一點點,就以為:「哦!我這回可發財了!」得到一兩金子,就以為發財了。人家有幾萬萬兩在那兒存著,都不以為意,還像沒有那麼回
這段尤其強調的是,修行修出一點神通,能看到別人看不到、聽不到的,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就覺得自己天下第一,誰都比不上他了,不再精進修行的一類修者。
回復 浮平 2024-12-8 14:35
鬍子太長了: 這是個比喻。
在楞嚴經里,佛講到很多人修證到四果阿羅漢(即斷了分段生死,就是破了我們一般人有生必有死的這個世間的假像,個人自己跳出了生死束縛,有自主生
謝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網路文摘]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3: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