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超度和供奉不要混為一談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22-7-29 02: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1評論

供奉是以物上供長養而使受者不缺,沒有宗教意義,死活都可可以被供奉。供奉對已亡來說就是祭祀,對生活者來說可稱為贍養,對政治團體來說就是交賦納稅,對征服者來說就是進貢稱臣………
總之,是因世俗的規則下的下位者對上位者的財物力心的出讓。
佛教里有供養之說,沒有供奉這個詞。比如每天午齋要持咒唱念供養三寶和供養眾生的偈頌,感恩大德的布施功德。

超度則是中國宗教信仰中,藉助宗教力量超拔被度者的苦難,以致脫離苦道而轉生善道。是形而上的精神或者是靈魂層次上的,不以物質為衡量。超度在佛,道兩教也不盡相同,或者說區別很大。

佛法中超度,一般是對被認為有惡業而肯定會死後墮入惡道受苦而不能自拔,以及對一般不能自己掌握自己亡后所生之道而設立。其實這就包含了幾乎所有的生命,因為能夠生前和死後自己做主的幾乎可以說是得道之人,基本已具備超越六道輪迴,非常罕見。
道家超度一般指,由於各種原因,亡者的靈魂被困而不能再入輪迴,因而採用道法把亡者之靈再送入輪迴中。

那麼佛教超度,從佛法的平等觀來說,被超度者是平等的沒有任何區別,只有業力的輕重,易度和難度的區別。罪孽深重者非一兩人之力可以達到效果。佛的大弟子目健蓮尊者在得天眼神通時,看到自己的母親因惡業而墮入餓鬼道,試圖用自己的神通救母出餓鬼道,但是連給母親送一口飯都做不到!悲號哭泣求佛指點,佛告訴他救母必須藉助一切佛法僧的清凈力量,傳下來即是現在著名的盂蘭盆節。

佛法是平等的無遮的,地藏菩薩代表佛教的慈悲度眾生,十力拔眾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力,地獄是造極重惡業的眾生所墮之處,但是佛是不舍任何眾生的,無論極善或 極惡,都要極盡所能,不計千劫萬劫無量劫,都要救出苦海,直至培養成佛,眾生終將都成佛,無一例外。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要義。
也可以這麼說,佛法更關注作惡眾生,因為善者自善,必得善果越來越好,只有惡者才需要救拔其苦呀。

超度不是世間法,不與世間法律衝突。
世間法著眼於肉體和精神情緒的管控,超度則是生命本質上的凈化,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
做超度或供奉,關鍵在於用心和目的。
世間人還是要遵守世間法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2-7-29 07:23
喜歡聽您解釋在宗教(佛教)範圍內的話題。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2-7-29 10:33
浮平: 喜歡聽您解釋在宗教(佛教)範圍內的話題。
只是個人的愚淺感想,不敢認為是準確的,要真正了解,需讀原典,以您的智慧不日即可深知其實義。
回復 浮平 2022-7-29 11:33
鬍子太長了: 只是個人的愚淺感想,不敢認為是準確的,要真正了解,需讀原典,以您的智慧不日即可深知其實義。
你和那一位都算是讀了不少,了解不少佛教內容的,怎麼連這兩個基本詞語的涵義都不能共識?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2-7-29 12:08
浮平: 你和那一位都算是讀了不少,了解不少佛教內容的,怎麼連這兩個基本詞語的涵義都不能共識?
做學問和不做學問是不一樣的。
但教授說阿含經中有超度這個詞是不錯的,我剛才查了。只是意義完全不同,不能因為僅僅字面相同而說現在的超度起源於那部經。佛教更沒有供奉這個詞。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2-7-29 12:27
浮平: 你和那一位都算是讀了不少,了解不少佛教內容的,怎麼連這兩個基本詞語的涵義都不能共識?
原文如是:
1,《長阿含經》載:「超度於眾欲,一毛不傾動。」這是指修行中要超越克定一切慾望,達到任何的慾望都不能撼動你的一根汗毛那樣地如如不動的功夫境界。
2,《雜阿含經》載:「慇懃精進禪,超度生死流。」,這是說精進修習禪定不停歇,即可超越度過像濁浪湃天一樣的生死輪迴之流轉苦海,達到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
3,《大明三藏法數》解釋:「一未度者令度,度,即超度也。謂眾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這個明朝時的論就有點現在的意思,但是仍然是度生死苦的大概念。
後來民間包括道家,神道教把針對個體的法事叫成超度,只是約定成俗了,其含義也就狹窄遠離佛教了,所以佛教是沒有現在這種詞義的超度的,在現實生活中隨順一般人都 說法而已
回復 浮平 2022-7-29 21:00
鬍子太長了: 原文如是:
1,《長阿含經》載:「超度於眾欲,一毛不傾動。」這是指修行中要超越克定一切慾望,達到任何的慾望都不能撼動你的一根汗毛那樣地如如不動的功夫境界
嗯,謝謝。有依據又有個人解讀,比較容易跟讀跟想。

不好意思,發表一點聯想,因為您上個貼子提到做學問。如果你不喜歡可以刪掉。

作為外行,比較喜歡學者們,或者自己感覺是內行者,在公眾場合交流有基本的語言道德文明,基本的平等尊重態度和理性說服能力。觀點是否得到共識是另一回事,何況高人處處可有,無知人人皆存。把自己在比較偏學科窄課題的學科上得了個什麼學位就當成談論廣泛天地人間話題可以處處代表絕對真理的資本,這本身就是愚昧。

不然,一副粗魯的嘴臉,為自己樹立絕對權威的目的,在言論空間里與政治打手和下三濫的流氓手段效果相當,等於一邊在公眾場合演講色香味俱全的餐飲,一邊脫褲子拉屎。

學者以德以理服人。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2-7-29 22:45
浮平: 嗯,謝謝。有依據又有個人解讀,比較容易跟讀跟想。

不好意思,發表一點聯想,因為您上個貼子提到做學問。如果你不喜歡可以刪掉。

作為外行,比較喜歡學者們,
你說的我贊成。
有修養的學者當然令人尊重,交往也令人如沐春風。但現在有很多以知識儲量論達到學者的水準,可以拿到很多證書學位,以及社會地位,但是自認很高誰也高攀不起。這種現象是當代社會的普遍現象,特別存在於華人群中。
我前面說的把佛教作為社會學的學問來研究,的確掌握不了佛教的實義,以社會學的概念和思維方式是理解不了佛所說的義理和真如實相的。如果再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傳播誤導,那就很麻煩。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2-7-29 23:08
浮平: 嗯,謝謝。有依據又有個人解讀,比較容易跟讀跟想。

不好意思,發表一點聯想,因為您上個貼子提到做學問。如果你不喜歡可以刪掉。

作為外行,比較喜歡學者們,
其實整個佛教就是佛菩薩為眾生演出的一出生命連續劇。本次主角是釋迦牟尼,從生開始直到死亡,表演整個從人到成佛的全過程,演示種種徹底解脫生死得究竟圓滿自在的道理和方法。佛菩薩就像演戲一樣,在無量劫中,互換角色為不同的眾生演繹生命的真諦。要知道,很多菩薩和佛的弟子都是其它佛配合演出而來當助演助教的角色的。
佛經其實就是佛的講課記錄,傳下來的。沒什麼神奇的。8萬4千部經,就是一問一答的上課筆記,裡面太多的是當時的弟子為了以後的人能理解佛的教導而再三請問的問題。所以對待佛經可以像對待教科書一樣,從裡面可以找到真實的生命本來面目,和認識世界的真實相貌。
沒有開悟的行者是講不了佛經的,因為佛所說的生命和宇宙實相,是證悟后的聖者可以觀察和實際體驗的,證悟前一切所思所想基本都是猜測,與實際相差甚遠。這和世間的學問不一樣,世間的學問,讀書多了,證書多了,不管有沒有出過學校的門,都可以當教授傳學問。
回復 浮平 2022-7-29 23:34
鬍子太長了: 其實整個佛教就是佛菩薩為眾生演出的一出生命連續劇。本次主角是釋迦牟尼,從生開始直到死亡,表演整個從人到成佛的全過程,演示種種徹底解脫生死得究竟圓滿自在
嗯,能夠基本理解您的思考。【8萬4千部經,就是一問一答的上課筆記】 這麼多記錄也真不容易。

有些能先知先思先證找到因果規律,有些邊知邊學邊證,有些存在一些知,學,證,用的障礙。總之,社會反應的是個體在知,學,證,用方面,即,感性,悟性,理性,實性的綜合效果。

是否可以說佛教在範圍上,即可知世界(今生今世)和不可知世界(生前死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在可知世界的人文領域,即實證可行之空間,其因果規律,或者客觀規律和道理與西方哲學接近(但敘述方式不同,實證方法也不同,以高人聖人的主觀指南和個人體驗修鍊為主),而在不可知世界,與其它宗教的主觀程度相同(但內容和敘述都不同)。

因此,宗教和哲學的可分性主要在於範圍劃分,即有一定客觀方法的使用性而得出的結論。這樣才可能將二者在可知世界採取 integrated approach,而非 confrontational approach。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2-7-30 00:33
浮平: 嗯,能夠基本理解您的思考。【8萬4千部經,就是一問一答的上課筆記】 這麼多記錄也真不容易。

有些能先知先思先證找到因果規律,有些邊知邊學邊證,有些存在一
我是這樣理解佛教的:
佛所說是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所以不存在可知和不知領域的劃分。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佛的出現,不管佛說沒說,本來就是如此,不在是誰說的。佛只是把事實說出來,而且把怎麼樣能夠認識本相的種種不同方法公之於眾,所以佛教中沒有講真理,沒有講規律,不講邏輯思維。 因為有真理就有非真理,有規律就有非規律,而邏輯是建立在人為概念上的思維方式,這一切是相對法,以相互對立而建立的知識架構,構成世間的知識體系。
而佛所說是陳述事物的本來面目,本來如此, 不需要建立這些知識概念。比如佛描述一切器世界(物質世界)都是個成住壞空的循環過程和現象;空、有是相對立而存在的,但是空有的本相是是同一的,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不是真理,不是規律,不需要邏輯思維去推論,而是本來如此而已,所以佛最後時說,佛什麼也沒說過,以為佛有所說的想法是錯誤,這就是因為說不說原來就這樣,說改變不了什麼,不說也沒有泯滅什麼,相反更要把「這是佛說的,就是對的」這種執著徹底拋開,才能顯發人人本有的智慧,洞察一切本相,而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到這裡其實很多人一定要以實用性來對待一切,會產生認識實相有什麼用,因而產生要麼認為虛無縹緲不切實際,要麼為了實用目的誤解偏解,不能正確解悟佛所說。
事實上,佛所說是涵蓋從生活小事到生命解脫的全部範圍的,從哲學高度的世界觀和從心理,生理,社會生活,種種都有綜合的或具體的可操作的實用性的方法。具有理論和實踐高度兼備的顯著特點。得深入經藏才能得其三昧。
回復 浮平 2022-7-30 01:27
鬍子太長了: 我是這樣理解佛教的:
佛所說是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所以不存在可知和不知領域的劃分。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佛的出現,不管佛說沒說,本來就是如此,不在是誰說
嗯,佛教本身是這樣的。

分與不分不是絕對對錯的概念,是與宗教在社會實踐中的意義,目的,方法,效果相關的人為選擇,即哲學的起源(proactive thinking)。

如果目的在於改變世界,選擇之一就是,人們會通過區分可知世界與不可知世界來選擇在不同時空里方法的細緻對應性。即,什麼叫做客觀,什麼叫做主觀之別。

那麼,在可知世界里,由於這是每個人今生今世可以去體驗,感悟,驗證的時空,進而實現更有規範性的實證方法或客觀方法,即,由感性到悟性形成為理性。於是就更容易通過某種客觀方法去對因果規律的認知產生共識,並使教育起到了更有效的普及推廣作用,減少愚昧無知。改變的方向就更有一致性。

對自然世界的認知遞進,正是基於這樣的哲學觀,價值觀,思維方式而逐步找到客觀規律,再通過教育而普及。

相反的,在不可知世界,生前死後的時空,無客觀驗證的可行性,就不可能有參照標準的平等統一應用意義,也就是不可能形成高度共識的參照標準,那麼採取的是自由選擇態度,底線之上無需規範,即宗教信仰自由,不在乎生前死後也是一種選擇,而這個自由選擇的範圍就是有區分的另一個目的,可以達到高度共識的目的。

正因為如此,西方的哲學和宗教是通過範圍和方法均有區分而達到的較高共識度,由此產生自由和諧的社會倫理道德建立。科學也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9: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