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醫把脈辯症的原理和方法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21-8-17 05: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轉載|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轉自 大象醫道

     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兩個問題:把脈的正確姿勢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義。把脈不是隨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對位置很關鍵!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內側(中醫叫作「關」),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和中指緊緊並排在一起,最後用無名指按在關后定尺,中指和無名指不要並緊,稍稍留一條小縫隙,這樣就能摸到脈了。

為什麼中醫把脈要把兩隻手呢?中醫認為,左右手的「寸關尺」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左手「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代表「肺脾腎(命門)」,所以中醫把脈要兩隻手都把。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分析脈象啦!

中醫將脈分為二、三十種,普通人沒必要都了解,這裡只介紹幾種常見的脈象:浮沉、力度、粗細、快慢、停跳。

一、浮沉

浮沉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把手輕輕地放到脈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著,不斷加力,幾乎已經按到骨頭了,才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著,稍加點力往裡按,但又不至於按到底,這個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據用力大小的情況稱之為偏沉(用力較多)偏浮(用力較少),統稱為中。
另一種就是把脈的時候,只明顯感到了寸部的脈動,而關、尺部遠沒那麼明顯,這也叫浮;如此類推,寸關不明顯而尺明顯,也叫沉;寸尺不明顯而關明顯,也叫中。為什麼脈會有浮沉之別呢?

一般來說,人體的保護機能與外邪作鬥爭,首先想從「表」解決問題,津液氣血都集合到這裡打仗來了,所以這裡氣血充足,脈就現浮象;當在這裡不能解決問題,邪向里挺進,正氣往裡退,氣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脈就現中象;邪氣再勝再往裡進,正氣再戰敗往裡退,全退到裡面來了,在這裡積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決戰,脈就現沉象。
簡而言之,正氣(津血、氣血)在哪集結,就會在脈的相應部位有所反映,守住這一條,觀脈就不難了。

二、力度

找到脈之後,不是按住不動就可以了,醫生們會搞一些「小動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後再把力減少一點,把手指再提回原處,反覆做上好幾次。
為什麼這樣做?因為要用指頭感受脈對手指的抵抗力。按下去的時候,感覺脈很硬、很實、反彈力度很強,就證明這個脈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沒遇到多少抵抗,「你愛按哪兒按哪兒,愛怎麼按怎麼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脈就沒有了,那這個脈就是沒力量,醫生根據這個衡量脈的力度是偏弱還是偏強。
那麼有沒有力又代表什麼呢?

有力,代表正氣實,但如果邪氣跟正氣有一拼,中醫通常就會說邪氣實,正氣還行,照著邪實去治就可以。沒有力就代表正氣虛,治療上首先要補充、扶助正氣,正氣足了,自然能夠與邪氣交爭!
從治法上看,有力的脈,中醫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黃湯證,要求的是脈要緊,承氣湯之類的,要求脈要實,這個緊啊、實啊,說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脈無力用了這些方劑,就會使病人虛脫,昏死過去!
無力的脈中醫通常要用補法,比如桂枝湯證的脈緩,四逆湯證的脈微弱,都是無力的脈,不能攻下,只能補養。至於要用多大的藥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補的成分、補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從脈的有力沒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斷。

三、粗細


  只知道脈的力度還不夠,還有一個小動作,用指頭從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這樣水平來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幾下,感知脈管的寬度,通俗的說就是看看脈有多粗大或者多細小。
因為正氣津血足了,要流動,要往外輸送,不僅力量會大,要求輸送管道(血管)的空間也得大,否則正氣足了但空間不夠,不能及時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說「陽明脈大」,陽明是多血多氣的,要輸送它,脈管就得大。以此類推,「細」當然就是氣血不充沛了。
但這裡有些特殊情況,臨床上常有脈大而無力或脈小而有力的例子,為什麼呢?這就涉及到氣血的偏盛偏衰問題了。
氣血是互為陰陽的兩個東西,氣主要管輸送,把血灌輸到全身,所以它屬陽,主動、主擴張;血屬陰主滋養,它有個很實在的形體(液體),看得見摸得著;脈的力量或粗細是氣血共同的功勞,但血側重於脈的力量,氣側重於脈管的粗細。它們都強,脈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細而無力;氣衰血強,脈就細而有力;氣強血衰,脈就粗而無力。所以粗細還要有沒有力氣連著一起看才行!
中醫就是根據這個判斷該用氣分葯還是該用血分(陰分)葯。比如,現代人常說陰虛、要養陰,吃阿膠、喝首烏汁之類的滋陰養陰葯,但如果你的脈細,吃這個就很可能會長痘痘;有的人喜歡吃補氣葯,人蔘、黃芪,但如果你的脈粗,吃了就會上火、失眠、煩躁。當然,這也只是一般的規律而已,中醫用藥還要考慮很多細節,這裡不多講。

四、快慢

脈跳多快算正常?《素問·平人氣象論》里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就是說一個正常人,呼吸節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間,脈應該跳四次。
說得好象挺簡單、挺實用,但實際上很難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誰的為標準?西醫在這方面的研究給了中醫很大幫助。
據西醫的研究結果,一個正常的成年人,脈的跳動頻率是在每分鐘75次左右,老年人會相對慢些,年輕人會相對快些,嬰兒更快。有了這個標準,快慢就好定了:沒能達到標準次數的,就叫慢;超過標準次數的就屬於快。
判斷快慢有什麼意義呢?《難經》有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就是說:快,表示機體的抗病自保系統處在比較積極、主動的狀態;慢,表示抗病機能已經相當疲憊,進入了一種消極、被動甚至是想放棄的狀態。 中醫根據脈搏的快慢選擇治療策略,快,就積極配合袪邪,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藥!慢,就先考虛扶正,不急於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戰鬥,硬把糧草彈藥塞給它逼它上前線,到時候不是投敵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戰鬥情緒。 五、停跳,很危險!


停跳,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脈「開小差」了,分三種類型。
1.有規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規律。這種脈象必然會伴隨這些癥狀:心悸明顯;胸悶;手腳發麻;頭暈眼花;眼睛發脹。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這種脈象說明:「這個病人有心腦血管的問題,至少目前心或腦的供血情況有異常!」這是一個警告,如果不理會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輕者暈厥,重者中風、腦溢血,更嚴重就是猝死!
這種脈象青壯年人比較常見,一般是疲勞過度、消耗太過,例如連續熬夜工作,超長時間玩電腦打遊戲、打麻將,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厲害了,吃發汗藥吃過了吃錯了,大汗不止,出現虛脫的表現。一般比較容易恢復。

2.無規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規律的停跳,這回規律也亂了,節奏也沒了!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沒有規律。這個脈一般老年人比較多見。它同樣具備上條說的那些伴生的癥狀,而且更嚴重,有的還有嘔吐,一般還有高血壓的問題。這個脈就得趕緊治療了,中風、腦溢血、猝死的風險相當高!

3.無規律+變速停跳
前兩種停跳在停的前後,脈跳動的速度是一樣的,但這條連速度都變了,它原來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變慢了,而且還可能連力度都有變化,時而有力時而無力。這個脈一般出現在須要搶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見到這個脈,中風、腦溢血、猝死這些情況基本上已經發生了,如果搶救無效,就得下去跟閻王爺打麻將了!
「浮沉、力量、粗細、快慢、停」是把脈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診脈最最基本的功夫。這裡講的很粗淺,看懂並不難,但想要熟練掌握,需要長期的練習和實踐,所以對類似「三分鐘學會把脈」的鬼話千萬別當真。想深入學習中醫把脈的朋友,這裡有一些參考書目,大家可以自行學習。


中醫把脈歌 迅速掌握把脈要訣

一、浮脈

【體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脈為陽,其病在表。寸浮傷風,頭疼鼻塞;左關浮者,風在中焦;右關浮者,風痰在膈;尺脈得之,下焦風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澀。

【兼脈歌】無力表虛,有力表實。浮緊風寒,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緩風濕。浮芤失血,浮短氣病;浮洪虛熱,浮虛暑憊;浮澀血傷,浮濡氣敗。

二、沉脈

【體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餘,舉之不足。

【主病歌】沉脈為陰,其病在里。寸沉短氣,胸痛引脅;或為痰飲。或水與血。關主中寒,因而痛結;或為滿悶,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陰下濕癢。淋濁痢泄。

【兼脈歌】無力里虛,有力里實。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飲,沉澀血結;沉弱虛衰,沉牢堅積;沉緊冷疼,沉緩寒濕。


三、遲脈

【體象歌】遲脈屬陰,象為不及;往來遲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 遲脈主臟,其病為寒。寸遲上寒,心痛停凝;關遲中寒,癥結攣筋;尺遲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牽陰。

【兼脈歌】 有力積冷,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里寒;遲澀血少,遲緩濕寒;遲滑脹滿,遲微難安。



四、數脈

【體象歌】數脈屬陽,象為太過;一息六至,往來越度。

【主病歌】 數脈主腑,其病為熱。寸數喘咳,口瘡肺;關數胃熱,邪火上攻;尺數相火,遺濁淋癃。

【兼脈歌】 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陽數君火,陰數相火。右數火亢,左數陰戕。

五、滑脈

【體象歌】 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主病歌】 滑脈為陽,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滿吐逆;關滑胃熱,壅氣傷食;尺滑病淋,或為痢積,男子溺血,婦人經郁。

【兼脈歌】 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瘓。滑而沖和,娠孕可決。


六、澀脈

【體象歌】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懼足。

【主病歌】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寸澀心痛,或為怔忡。關澀陰虛,因而中熱;右關土虛,左關脅脹。尺澀遺淋,血利可決;孕為胎病,無孕血竭。

【兼脈歌】 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火炎灼。


七、虛脈

【體象歌】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主病歌】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心虧,驚悸怔忡;右寸肺虧,自汗氣怯。左關肝傷,血不營筋;右關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證蜂起。


八、實脈

【體象歌】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心勞,舌強氣涌;右寸肺病,嘔逆咽疼。左關見實,肝火脅痛;右關見實,中滿氣疼。左尺見之,便閉腹疼;右尺見之,相火亢逆。

【兼脈歌】 實而且緊,寒積稽留。實而且滑,痰凝為祟。


九、長脈

【體象歌】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主病歌】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見長,君火為病;右寸見長,滿逆為定。左關見長,木實之殃;右關見長,土郁脹悶。左尺見之,奔豚沖兢;右尺見長,相火專令。

十、短脈


【體象歌】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主病歌】短主不及,為氣虛證。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見右寸,肺虛頭痛。短在左關,肝氣有傷;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左尺短時,少腹必疼;右尺短時,真火不隆。


十一、洪脈

【體象歌】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表,滔滔滿指。

【主病歌】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煩舌破;右寸洪大,胸滿氣逆。左關見洪,肝木太過;右關見洪,脾土脹熱。左尺洪兮,水枯便難;右尺洪兮,龍火燔灼。


十二、微脈

【體象歌】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主病歌】 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驚怯,右寸氣促。左關寒攣。右關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陽衰命絕。


十三、細脈


【體象歌】 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如絲線,較顯於微。

【主病歌】細主氣衰,諸虛勞損。細居左寸,怔忡不寐;細在右寸,嘔吐氣怯。細入左關,肝陰枯竭;細入右關,胃虛脹滿。左尺若細,泄痢遺精;右尺若細,下元冷憊。


十四、濡脈


【體象歌】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主病歌】濡主陰虛,髓絕精傷。左寸見濡,健忘驚悸;右寸見濡,腠虛自汗。左關逢之,血不營筋;右關逢之,脾虛濕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尺得之,火敗命乖。


十五、弱脈

【體象歌】 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主病歌】弱為陽陷,真氣衰弱。左寸心虛,驚悸健忘;右寸肺虛,自汗短氣。左關木枯,必苦攣急;右關土寒,水谷之痾。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見,陽陷可驗。

Image


十六、緊脈


【體象歌】 緊脈有力,左右彈指;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主病歌】緊主寒邪,又主諸痛。左寸逢緊,心滿急痛;右寸逢緊,傷寒喘嗽。左關人迎,浮緊傷寒;右關氣口,沉緊傷食。左尺見之,臍下痛極;右尺見之,奔豚疝疾。


十七、緩脈

【體象歌】緩脈四至,來往和勻;微風輕颭,初春楊柳。

【主病兼脈歌】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風傷,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右寸浮緩,風邪所居;左寸澀緩,少陰血虛。左關浮緩,肝風內鼓;右關沉緩。士弱濕侵。左尺緩澀,精宮不及;右尺緩細,真陽衰極。


十八、弦脈

【體象歌】弦如琴弦,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指下挺然。

【主病歌】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頭疼。左關弦兮,痰瘧癥瘕;右關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飲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攣疝痛。

【兼脈歌】 浮弦支飲,沉弦懸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

Image

十九、動脈


【體象歌】動無頭尾,其動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主病歌】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及拘攣;右關若動,心脾疼痛。左尺見之,亡精為病;右尺見之,龍火奮迅。


二十、促脈

【體象歌】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主病歌】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促居右關,脾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右尺逢之,灼熱為災。


二十一、結脈

【體象歌】 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徐行而怠,頗得其旨。

【主病歌】結屬陰寒,亦由凝積。左寸心寒,疼痛可決;右寸肺虛,氣寒凝結;左關結見,疝瘕必現;右關結形,痰滯食停。左尺結兮,痿躄之痾;右尺結兮,陰寒為楚。


二十二、代脈

【體象歌】代為禪代,止有常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

【主病歌】代主臟衰,危惡之候。脾土敗壞,吐利為咎;中寒不食,腹疼難救。兩動一止,三四日死;四動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經旨。


二十三、革脈

【體象歌】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

【主病歌】革主表寒,亦屬中虛。左寸之革,心血虛痛;右寸之革,金衰氣壅。左關遇之,疝瘕為祟;右關遇之,土虛為疼。左尺診革,精空可必;右尺診革,殞命為憂。女人得之,半產漏下。


二十四、牢脈

【體象歌】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歌】牢主堅積。病在於內。左寸之牢,伏梁為病;右寸之牢,息賁可定。左關見牢,肝家血積;右關見牢,陰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