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尤智表 佛教科學觀5-2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20-7-16 05: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慧智之光|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續2 

註:從本集起,我將在部分佛教專用名相,或比較容易誤解,有些是早已被誤解誤傳很久的字、詞、句等後面加淺顯通俗的註解,用()與原文分開。雖然不可能完全解釋其完整真實的意義 但至少讓誤解曲解的讀者,有所瞭解,佛教的名相,字詞,語句不是隨意猜測的,也不是你聽來的,看來的那種含義。水平有限,敬請見諒,以佛經和高僧大德的原著為準。

   文中部分文字也會省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舌,因為這些部分需要更高的佛法領悟,才能理解。欲讀全文,請自行上網搜求。

   鬍子謹注。

一、佛教是純理智的宗教

大家都知道科學是理智的產物,不知佛教也是理智的產物。惟其同是理智的產物,所以從科學的立場來看佛教,要比從哲學文學政治經濟各方面來看,要看得更清楚而正確。科學曾經照破了數千年人類的愚闇,解除了人類的迷執,佛教對於人類也有過同樣的貢獻。茲縷述如左:

(一)破除迷闇

人類一向就有很多的錯覺,如不用理智來精細推測,往往被其所惑,將錯就錯。最簡單的例子,如從前大家公認地面是平的,是方的,是靜的,太陽是動的,後來科學家說明地是球形的,是自轉的,是向日迴繞的。又如日蝕和月蝕,從前認為極神秘的,現在都知日蝕是日被月所遮,月蝕是月被地影所蔽,都可以事前推算其時刻。我又記得在幾何學課本的開端,就有幾個例子,說明眼睛有種種錯覺,內有一個例子,是把兩根平行而同等長的兩根直線,兩頭各加〈〉和〉〈兩種花樣,就會令人覺得這兩根線是一長一短的。由此證明單靠眼睛來辨別長短是靠不住的。再如我們在晚上看見天空中的星,我們以為它是存在的,但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有很多星離我們地球的距離,遠得異常,不是用里程來計的,是用光速和年數來計的,名曰光年,一光年的距離以每秒三十萬公里乘一年所有的秒數。距離遠的星有數十光年。所以我們看到這顆星時,已是幾十年前發送出來的星光,現在這顆星早已飛到不知那裡去了。又如我們現見室內的桌子椅子筆硯杯盤都是靜止的,堅實的,但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這些物質的原子,同太陽系一般,電子迴繞了原子核,以光的速度旋轉著,而原子與原子也是時刻不停的振動著,電子與原子核,原子與原子之間都留著極大的空隙,疏鬆得異常,和我們所見外表的靜止堅實,完全不同。可見我們的眼睛實在看不到物體的真相,必須用合乎邏輯的理智才能推得正確的答案。

佛教也同樣的糾正了很多錯覺(實際上佛教所有的經教,就是糾正破除眾生無始以來的迷惘錯覺,顛倒夢想,以假為真的錯覺,達到破迷開悟是目的。所謂的迷即眾生,悟即成佛。鬍子注)。我國向有『天無二日』的古語,但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萬萬個太陽,幸而中國的帝王氣度大,沒有把大逆不道的罪名,加諸佛經,像哥白尼所受的一般。

 現在天文鏡里證明天空里所有密集的恆星,一個個都是太陽系。又如我國詩文中常常提到月有陰晴圓缺之句,月的圓缺本是古人的錯覺,若月球果有圓缺,則又是誰把它鑿缺?誰把它補圓?

佛經上說得好,它不說圓缺,只說白月黑月,這不啻說明了月球反射日光的全部道理。

凡是沒有讀過生理學的,都以為我這個身體,只有『我』一個人獨佔,那裡知道這個肉身里有許多種微生蟲盤踞著,和『我』一同享受。佛在二千五百年前(應是3000年)竟大膽的告訴我們,說人身是蟲巢,大別之,有八十種蟲,詳見『治禪病秘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佛經不單說出各種蟲的名字,而且描繪它們的動作形態。在科學沒有發達以前,要一般人信受此說,真不容易。

(佛和證悟的聖人們,不需要現代化的顯微鏡,不需要藉助身外之物和手段,而能徹底究竟一切事、物、理,這在科學所思的範圍內是不可思議的,但這確實是真的,更驚人的是,佛說一切有生有命的眾生都先天具有這種能力,你我他都不缺失一點,與佛無二無別,只要通過種種方法修正心和行的顛倒迷執,通過破迷的過程,都可以顯發出來。這是佛教的本義,要瞭解佛教,或者批評佛教的人,都應該懂。否則,按自己的猜測去妄言佛教,只是證明自己的淺薄無知,所謂的無知無畏。鬍子注)

佛確說得這般清楚,而且佛自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但這樣微小的蟲既非肉眼所能見,當時又無顯微鏡可供人檢視,如何能教人徹底了解。現在則稍具生理學常識的人,就很容易接受了。佛經上又說佛觀一勺水,中有八萬四千蟲,現在也覺得沒有問題了。

在代數沒有發明以前,大家只承認正數而不承認負數和零,更不曉得什麼叫做幻數。這表示那時人類對於數的認識並不圓滿。佛教對於任何觀念都很圓滿周遍的,例如說觸覺,普通只認身物相合為觸,不知觸離時亦有所覺,若離時不覺其離,則合時亦將不覺有合,故佛經於合時名合觸,離時名離觸,亦猶代數中於正數之外,亦承認零數。又如說樂是樂受,苦是苦受,不苦不樂叫做舍受,相當於正負零三個位置。又如說善惡之外,把非善非惡叫做無記。這都表示佛教說法的圓滿,有與科學精神相同而又超過常識的地方。

還有一件事,是科學和佛教同樣破斥的,就是靈魂。一般人相信靈魂的理由是:人的軀殼是肉體、是物質,物質是無靈知的,所以必須有個有靈知的靈魂來主使它,譬如一輛汽車,必須有一個司機去駕駛它。這個靈魂是藏在肉體里的,肉體有了靈魂就成活人,靈魂離開了就變成死人。

此說好像言之成理,但拿邏輯或因明學來測驗一下,就發現它的過夫來了。我們現在問他:這個靈魂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他若說是物質的,則此物必有長短重量,現在人體的解剖學已很發達,人身各部分構造,知道得很清楚,雖小至細胞細菌,也各各知其名稱作用,但從未發現一件不知名稱作用的奇怪東西,若說此物在解剖前或者在人死時早已發出體外,然此靈魂既為物質,則如無動力推動,決不能自飛,若藉人身內的熱力射出體外,則死人周圍必可找到。況且物質是無知的,靈魂既是物質,則肉體又何需乎另一無知的物質之主宰?若說物質有知,則肉體自有知,更何需乎另一有知的物質為之主宰?所以說靈魂是物質的,決不能證成他的理論。他若說靈魂是非物質的,則我們要問:非物質的東西,怎麼會在身軀內跑進跑出?既然說跑進跑出,就不能說是非物質了。

佛教既破斥靈魂,那末生時作主宰,死時受輪迴的又是什麼呢?佛教的解答是:因為這個東西是萬物的本體,是無形無相,不住內外,不出不入的,佛教強名之曰神識,曰佛性。

神識是指被物慾蒙蔽了的本體,佛性是指沒有物慾系縛的本體,其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它和一般人所說的靈魂,是有本質上的不同,人們認為靈魂是有形相的,是住在身內的,是能出入的。不過,話得說回來了,神識佛性雖然無形無相,不住內外,不出不入,然而遇緣成熟,也可以顯示出入內外有形有相的物質,所以它既非物質又非非物質。現代科學家對於這個問題,還沒有能力去加以解答,祗是武斷地說:『沒有這回事』,就以為破斥完畢,而佛教則以佛親證的現量,能說明是非,剖釋真偽,同時指示我們用各種的法門修行,以便和他同樣證得真理。

所以科學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兩盞明燈,它們照破了世間的愚闇,解除了人們的迷執,使人類的智慧得以無止境的發展,而達到無上的正覺。

可惜現代的科學還只限於明了物質的相貌(限對物質的性、能、相、合、變等外相的研究。對心、性的研究也只於皮毛之功,而且莫衷一是,大部分還是靠經驗、人造概念推理,邏輯,猜測。鬍子注),凡有關於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盞慧燈,不足以破闇除迷。例如關於人身各種器官的感覺部分,就牽涉到心的問題,由這種種感覺引起許多心理作用(百法明門論稱之為心所有法,簡稱"心所"---鬍子注)),佛教對此研究得很精細,遠非現在的心理學所能企及。

今假定我們聽一個音樂家演奏某一個名曲,耳識就辨出它的旋律,意識隨即分別出它的情調,由此引起許多心所,使我們感覺到優美悅耳,遂發生種種幻想,因而起愛好心,戀戀不捨(若就法相宗的名詞來講,就是引生了觸、作意、受、想、思、貪、痴、放逸諸心所)。這是指對於音樂已有相當訓練的人說;若是一個根本不懂音樂的人,則聽了此曲之後,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旋律,更懂不得情調,只覺咿唔滿耳,非但不發生愛好心,恐怕反而會討厭。

若就物理學的分析,這一支名曲,不過是一連串的空氣波,包含著各種周波率的正弦曲線(亦名諧波),這就是耳膜受到空氣波振動時的真實狀態。耳根的現量境界就是如此。從耳識所辨出的旋律,意識所辨出的情調,在這許多正弦曲線上是無法找出來的;至於受好和厭惡,絕然相反,更非曲線上所能有。我們往往忘卻了這一點,把耳識意識所分別所引生的東西,硬加在這一串曲線所代表的空氣波上,而執為實有,(以為樂譜、樂器和形成的空氣波本身具有情調,具有愛好和厭惡等等情感--- 鬍子注)——這是我們最大的錯覺。這種錯覺已不知不覺的深入我們的膏肓,除了佛教以外,再無人指出此錯誤。——於是大家都說,這是一支哀艷的名曲,好像哀艷是此曲所實有,而忘卻了這是唯識(辨識心)所變(於中起分別、揀擇、取捨而產生-鬍子注)。又如蔥蒜,喜食者謂之為香,不喜食者謂之為臭,若香臭味為蔥蒜所實有者,則不應因人而異。

(二)揚棄情感(破斥入家破家,入國破國等妄加於佛教的謬論-鬍子注)

佛教可說是專門在找出人們的種種錯覺幻覺,而加以合理的糾正,使人們走上覺悟的大道。

所以佛教是純理智的,非惟不雜一點情感,而且竭力的揚棄情感,這是和科學完全相同的。

哲學雖也特重理智,但持論立說,終不免有門戶之見,黨同伐異。其他社會科學,要亦未能免此。至文學藝術則偏重情感,情感盛則理智弱,故文藝的評價,千古無定論。情感與理智往往是互為消長的,一個人受到情感的衝動時,理智常因此消減,也可說被情感所蒙蔽;反之,當理智發揚的時候,情感(例如恐怖、貪愛等心理)也會消減,理智如日光,情感如浮雲。

即如愛子之情,雖屬人倫至情,(但)往往使父母對子女的行為判斷錯誤。又如愛國的熱情,雖不是私情,但有時會失卻理智的控制,而釀成慘禍。至如男女戀愛情熱,則往往做出不智的行為,甚至作最愚痴的情死。在佛教的立場看,這種種情感雖有公私輕重之分,同為痴愛則一,皆在凈化之列。所以楞嚴經說眾生的升沉六道,以情想來分,想多即升,情多即沉,純想升天,純情入阿鼻獄,情想均等,生於人間。

科學家的研究態度,向來是不夾雜一毫情感的(即上一段說的"情"-鬍子注),而對於想像力(即上一段說的"想",也即思維邏輯推理-鬍子注)則極端重視。

所有原子的構造,天體的運行,電磁波之傳布,各種儀器機械的複雜結構,都有賴於想像力以補肉眼之不足。例如投影幾何學就是需用想像力最多的學科。學生學習此科時,必先想像空中有三塊透明的平面互相垂直相交,由此劃分八個象限。再次想像有一某種曲線,或某種平面,或某種立體,安置在某一象限里。再次想像有三種光線,從三個方向,各各分別垂直投射到三個基本平面上。由此想出在每一平面上,所得到的某線或某面或某立體的投影。這三種投影,在現在的機械畫,或建築圖樣上,稱之為正面圖,倒面圖,平面圖。如再想像用一個平面,依某種角度,割截某一立體(某種機器或某種建築物),把這割截面上所接觸某立體的線條畫出來,就成為截面圖或剖面圖。這種想像力對於一個學習純粹科學或應用科學的人,極端重要,但絕對不需要你加添幾根優美的曲線。一張機械畫的價值,在乎正確,不在美觀,連畫上的字也只准你寫簡單整齊的工程字,而不准你寫花體或美術體。

佛教中教人利用想像力(此相像力,完全不同於上文中科學的想象力,是完全去除物慾、造作、情感,包括後天所學的知識、邏輯、推理,以及以自己的知識經驗產生的推理等等染著的清淨智慧性力,佛經稱之為般若婆羅密多---鬍子注),來修行的方法很多,總稱之曰禪觀。

例如五停心的五種觀法:一、不凈觀;二、數息觀;三、慈悲觀;四、因緣觀;五、界分別觀。此外又有法空觀、唯識觀、法界觀、圓頓觀,和觀無量壽佛經所舉出的十六種觀法。其中有觀想佛教義理的,也有觀想物質形態的。如不凈觀的對象就是人身的構造,九想觀的對象是人死後身體敗壞的過程。十六觀的第一觀名落日觀,教人觀想西方落山的一輪紅日,要看得閉眼開眼,了了分明,才算成功。第二觀以下是教人觀想極樂世界的種種人物景象。這種想像法簡直與投影幾何如出一轍。以著者的經驗論,因為早已受過投影幾何的訓練,所以作落日觀時,並沒有多大困難,最近入寂的王小徐居士也喜歡作第一第二觀,大概也因為有過同樣訓練,易於作觀的關係。但是在作任何種禪觀的時候,正在訓練高度的想像力,萬萬夾雜不得一些情感,如貪愛心、厭噁心、恐怖心、悲哀心等,否則即有入魔的危險。

(修禪觀,是證悟自性的一條道路方法,在中國佛教界傳播最廣,現在我們接觸到的漢地佛教,基本都是顯宗禪教。尤智表居士在這裡把禪觀的實踐方法與立體幾何,投影幾何相比較,指出兩者之間的相通之處。修習禪觀,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快見到效果的一種方法,特別對機華人文化和群體,對理性的只認客觀性的自然科學者來說,更加適合。但禪觀不是氣功,不是修神力,這點要知道。鬍子注)

(三)發起正信

梁啟超先生說:『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可謂確論。

佛教的所謂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測得到,而在事實上或許尚未能證驗的理體,與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對象(比如:人性化了的宗主、或完全不可知的主宰)完全不同。

佛教徒所信仰的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來清凈,本不生滅,本不搖動;萬事萬物皆從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信仰佛教的目的,在獲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智慧發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也就是人生進化到最完美的境界。

………(此處省略部分文字-鬍子注)

佛對我們說:『你們都有佛的智慧德相,因為你們被五欲雜念所蒙蔽不能證得,所以長受諸苦,無從解脫。』我們聽了,知道我們本來和佛平等不二,就會立刻起了自尊心,發出勇猛精進心,勤修諸善,力求無上正等正覺。

………(此處省略一段)

學科學的人似乎是只重理智而不講信仰的,但仔細說來,科學也是有信仰的。譬如我們學物理化學的時候,我們所做的實驗僅及全部學理的千百分之一。我們是一一試驗后才接受這許多學說呢?還是不等到完全試驗就信任它呢?事實上我們都已採納後者的辦法,毅然決然的信仰它。因為我們已經用理智去了解很多的理論,並沒有找到某一科學家有誑騙的例子,所以相信其他雖未經我們親自證驗過的也同樣的可靠。所以科學者也有他的信條,他相信凡是根據於人人所公認的公理而演繹出來的繁複的理論,也必為人人所公認的真理。他相信所有歸納出來的假定或理論,在新的例外沒有找到以前,至少可認為適用於現在情況的真理。他相信一切物質的變化,都受因果律的支配,決不是無因生的……(此處省略部分文字)。

請看下續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9: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