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丹陽論道之十:辦大事與民主的關係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20-1-22 13: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原題目:辦大事,越民主越好嗎?!狗屁!
 【原文】《資治通鑒》周紀二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譯文】 


公孫鞅想實行變法改革,秦國的貴族都不贊同。

他對秦孝公說:「對下層人,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的計劃,只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講論至高道德的人,與凡夫俗子沒有共同語言,要建成大業也不能去與眾人商議。所以聖賢之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於舊傳統。

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舊章來治理,才能使官員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不亂。

公孫鞅說:「普通人只知道安於舊 習,學者往往陷於所知範圍不能自拔。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舊章之外開創大業的事。聰明的人制訂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會受制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秦孝公說:「說得好!」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的要職。於是制定變法的法令。

 

【解析】


不管任何制度,哪怕他再爛,執行過一段時間之後,必然會有既得利益者,並由此形成一個階層。對於現有制度的改變或改革,不管招數如何,萬變不離其宗的都是對利益分配模式的改變。這就必然要面對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因為你動了別人的蛋糕!


材料發生的時間是秦國變法之前。秦孝公與衛鞅一見如故,對他的法家學說非常喜歡。對改變秦國當前現狀有迫切需求。於是有了這次御前會議,提出想變法,詢問大臣意見。不過,不出所料,就如上面那段話。有人反對,而且還是貴族。

 

甘龍是誰?當時秦國世族的領袖人物,保守派的扛把子,他就是既得利益者。一來面衛鞅被重用,已經威脅到了他本人的權力地位。二來變法必將和世族產生利益衝突。

 

這番御前對話,看似是衛鞅和甘龍就是否要變法引發的辯論。其實彼此在秀肌肉。

 

衛鞅的話,其實有三層意思。


 1.穩住秦孝公


秦孝公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權力需求。如果變法激起太多人反對,他的位置也坐到頭了,再說他還有個哥哥公子虔,算是個威脅。衛鞅的話,其實是在為秦孝公打氣,讓他堅持變法。

 

2.否定現有制度


衛鞅的思路是變,甚至是大變。甘龍傾向於不變。從方向上來看是對立的。衛鞅給出來的否定邏輯,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如果甘龍你說現在方法有用,那麼為什麼秦國不強?如果想要秦國強,那就要變。」通過否定現有的制度,衛鞅算是用詭辯證明了變法的需求。


但是,我更傾向的認為,甘龍以及一些世族並不反對變。但是他們的變法更多是溫和型的變法,類似於小修小補。而不是為衛鞅這種大規模的推翻重建。就類似,王安石變法前期新舊黨爭。兩派人其實都是要變法,只不過一個比較激進(王安石等)一派比較溫和(司馬光等)。

 

但是,請記住一句話。有的時候,相同意見不同對策的人比不同意見的人更可恨。

 

3.排除秦國部分貴族勢力參加變法


衛鞅來秦國,隻身而來。他是孤臣,沒有背景、沒有勢力。他如果想要變法,要依靠秦孝公的支持,同時更要拉攏一批願意支持變法的人來執行變法。這絕不是嘴上說說,做好頂層設計,讓下面人去執行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人貫徹執行衛鞅的法令,到時候,衛鞅的法令在執行中全給亂執行、亂彙報,出了岔子直接落到衛鞅的頭上。

 

所以衛鞅才說「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這等於就是在未來選擇推進變法官吏時,埋下了一道門檻。防止反對者摻沙子暗中破壞。

 

衛鞅不是普通人,他是在魏國國相公叔痤身邊做過中庶子(秘書)的人。他有經驗,也見過底層管理怎麼對付上級。這些東西他心裡門清!

 

甘龍的話只有一句,看起來是善意的提醒,其實卻是在威脅。「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其意,按照原來的法子來干,官吏聽話、百姓安穩,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按照原來的方法來干,官吏不聽話,百姓不安穩。你嬴渠梁扛的了起這個責嗎?


但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基本上會縮卵。就算當場不縮,心中多少也有忐忑。而唯有堅持者,才能有不凡。當然,堅持下去的人,最後要麼就成牛逼,要麼就變傻*。

 

這段材料中,衛鞅說了一句話很毒:「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這個意思就是,大多數人你可以和他們分享利益,但是不能讓他們給你在開始的時候出主意。但凡有成就的人,都不會和大多數人謀划,所以聖人才能強國。

 

這話,一方面是安穩秦孝公之心,讓他變法儘可能聽衛鞅的,別聽秦國其他貴族、世族的。但是,拋開歷史背景來看。這句話,有意思,同樣也有大問題。

 

說他有意思,是這話說的對。

有句話說的是,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一個聰明人的,在群體中,會變成蠢蛋一樣。一個群體只要人數一多,那麼這個群體的綜合智商還不如一個單獨的個體。

 

為什麼「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或者說為什麼人一多就容易變蠢?

 

第一,人心不一,每個人有自己的利益。難以調和同一方向。不管怎麼決策,不管再怎麼調和,必然有人反對覺得不公平。難道因為有人不滿意,事情就不幹了?

第二,撇開利益不說,單說決策,你一言我一語,誰都覺得自己說的對有道理,都想按照這樣來做。或許可以投票決定。但是投票出來的結果就真的對合適?

第三,不說決策,就說執行。按照公開討論,如果是誰提議誰來干,那麼人人都不說話,因為怕自己攤上事嘛。

 

說他有毒,是因為這話容易帶偏人。

 

有的人看到這句話可能就會奉為金科玉律,覺得自己想做的,就去干。有人反對,不管!有人提意見,不聽!因為他商鞅(衛鞅)都說過「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我想做的事,你們可以一起享福,但是讓你們一起和我做、一起討論怎麼做,你們靠不住。如果真這樣做,那麼離掉坑裡不遠了。

 

尤其是作為領導、管理者。固然有時候要有點魄力,但是魄力對應的是責任和風險。所以,這句話要辯證的了來看。不能聽太多,同樣也不能信太多。

 

那麼,怎麼找到平衡點?

以材料中秦孝公為例子。當在這次御前會議召開聽取諸多意見時。秦孝公應該考慮應該是,如果變法開始,會出現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又應該怎麼防止事態擴大?一環套一環。

 

如果以我們常人為例。

你想干一件事,遇到很大的助力。這個時候不是一拍腦門,猛灌心靈雞湯去干。而是先堅定信心,聽聽別人為什麼說不行。然後反過來看自己的方案是不是有些什麼問題。做細微調整,繼續前行。而不是聽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聽了就改。這不是好事,而是耳根子軟,沒主見。所謂明君虛心納諫,不是臣子說什麼就是什麼,而是說的對,我聽了修正。說的不對,我也不罰你。



鬍子註:道理說的透徹,但是題目有待商榷。我已把建議發給他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mali50 2020-1-23 03:20
商鞅變法成功,本人雖被車裂,差不多是中國史上的特例或孤例。春秋時不乏變法之例,多數半途而廢,即便取得一定的成效。變法只是想成為周制下的一霸,號令各國,並不是要推翻周制。
秦不同,雖屬姬姓,卻處於商地。周滅商后被迫遷至中原以西的莽荒之處,長期被排斥在體制之外。所以秦國變法不止稱王,還有取代周室之意。而商鞅的變法恰好迎合了秦孝公暗藏的心機。也可以說商鞅之所以從衛國來到秦國,可能是猜到了秦公桀驁不馴的志願。來秦后提出不同的變法主張來測試,直到證實自己的判斷後才推出徹底改變秦國地位、最後一統天下推翻周朝的極端變法之策。正因為此策迎合了秦國上層密謀天下的遠大目標,商鞅被裂而變法未止,最後如願以償統一天下。
後世的變法多以失敗告終,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不以改朝換代為目的,而只是維護現有秩序下的既得利益。因不能一致對外,這就難免引發內部的利益衝突而夭折。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0-1-23 05:00
mali50: 商鞅變法成功,本人雖被車裂,差不多是中國史上的特例或孤例。春秋時不乏變法之例,多數半途而廢,即便取得一定的成效。變法只是想成為周制下的一霸,號令各國,
好評!我會轉給丹陽參考。祝丞相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回復 mali50 2020-1-23 06:12
鬍子太長了: 好評!我會轉給丹陽參考。祝丞相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多謝。同祝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3: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