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阿里團隊炮製出雙11消費噱頭以來,中國的年輕人即陷入一年一度的、搶奪性網路消費「節日」情節中不可自拔。
阿里網銷額年年創新高,現場直播交易額度,各種打雞血一樣的現場廣告言語,反覆刺激人們非理性消費的慾望衝動。
我稱之為非理性狂熱性激情消費形式。
幾年下來,似乎主流輿論不僅肯定這種狂熱的消費衝動,而且以各種理由給予推波助瀾,其它網路大賈也不得不熱血殺入戰場,絞盡腦汁搶佔市場份額。
而這種非理性集中衝動式消費,到底好不好呢?現在似乎連一些政府部門也大力提倡,真的好么?試問一下,一個健康理性的經濟體的運行是這樣的么?全社會突然陷入極速超負荷運轉,然後留下一地雞毛,把穩定的線性的、細水長流的、生命所依據的經濟基礎,擠壓為一天、半天、幾個小時、幾分鐘的情緒發泄性剁手消費,是生活和經濟的真蒂么?
至少是非理性的,長期下去消費者會形成激情式消費心理,於個人和社會整體的理性經濟生活和規劃,造成內在傷害。
如果雙11消費者回歸理性,為正常需求,而不是為了賣家創造記錄而刷卡,不是為了攀比兒童刷卡,不是為了"折扣"那麼點一時便宜而刷卡,那麼會不會是全社會回歸理性生活的開始呢?
消費者為什麼要追隨個別商家的促銷理念和模式呢?
為什麼要運動式、割腕放血式(剁手)集中消費自己的財富於幾個小時內呢?
有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追風式消費群體,從來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和幸福感。
買賣是矛盾統一體,買群狂追賣家,可想而知的結果。交易的過程本身是一個複雜的價值交換程序,雖然當代
技術和經濟模式的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大大加速了交易的速度,簡化了過程,但有一點更重要,自己的勞動收入通過交換而得到所需的物品和服務,這個物化外的精神的滿足和愉悅,不可或缺,如果缺失了,只能證明人淪為物質的奴隸了。而所謂雙11消費的形式恰恰是要奪取人們享受收穫的精神上的體驗,推動社會的物化至無情化進程。
消費的理念、方式、取向、目的,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最能反映一個階段內,一個社會民眾的共同價值觀,關乎到族群和社會的未來,豈止單單一個我掙的錢我做主的「普世觀」問題!
這個雙11,消費群耐住衝動兩天後再下單,是不是會有更大的驚喜發生呢?那會是什麼樣的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