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子與《道德經》故事3:研讀淺識+老子被逼著書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16-10-4 02: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百家爭鳴|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0評論

關鍵詞:爭霸天下, 張天師, 道德經, 創始人, 老子

本篇序言:

前兩篇簡介了老子和《道德經》的主要史實,和本人的粗淺認識,基於事實層面上講,我絕對不敢妄稱正解,或有資格解經之萬一,僅求能夠為大智修德者,提供一個參考,一塊墊腳石,不至於被偏頗的泥漿粘上腳步,已屬奢望。

前篇說過,老子並不是道教的創始人,一般認為道教是漢末張道陵張天師所創,源流也極其複雜。而老子所著《道德經》更不是以立教為目的,只是後來道教發展后,被道家追本溯源,奉為gui皋,是以被很多人誤以為老子用道德經開創道教,其實是錯誤的。

所以說老子不是宗教教主,更不是導引後世去崇拜自己,而是一個發露「道」的真義的寂默者,絕智者,連自認導師,聖人的一點點心都沒有,也沒有指點江山,爭霸天下,光宗耀祖,入世逐富,高人一等,甚至擁媚抱孫錦衣飽食等等的俗世之願,常以恬、淡、虛、無之心,也就是以一顆凈寂先天之心,關照道之恆廣,大而無外,小而無間,實無大小之假量的根本,以此體察生眾之情真。此所謂『』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是也,也正是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之心,唯有此心,和不染濁勢利,以道心為自心,才知「道」之「非常道」,「名」之「非常名」之妙意。敢試問今人,尤其試圖解經之人,您能做到幾分?如果連半分相似都做不到,豈可覬覦「道」之分毫?!

以我的淺薄,我以為讀研《道德經》至少應該明白一下幾點大意,當然不僅僅這幾點。

1. 「道」是可以以「道」心而「可道」的,非用語言文字這個簡陋的工具可以「道」清楚明白的。如果認為用漢語,英語,whatever 什麼人的文字和聲音,就可以「道」之,那實在是,您不道還離「道」近點,因為您這一道(試圖解說)直可惜離「道」更遠了。

因為所謂的「道」也只是老子不得已,借用的一個字名之,離其真實面目還有十萬八千里地呢,所以老子說「強之為道」,再勉強送另一個字~「大」吧。

無論如何,道德經五千言,沒有一個字是「道」本身,人類文字加上鳥語,獸言也不可能是『』道『』,只是遙不可及「道」的影子罷了。

重點是「道」非物,也非非物,以人類現代哲學的高度思考,加上「道心」堅定踏實,才有可能得其「玄」息之影,這是從學術上講的。事實上只要具有遠離色世浮塵的心,并行知如一,就是行「道」,就是「道」的體現,並不在於你有多少專家博士頭銜,或名氣天大。

2.如果真的要想了解經的精要,除了按「道」身體力行之外,還必須得清空腦子裡充塞無間的「垃圾」,這裡尤其指後天從社會,書本,痴想等堆積到腦子裡的所謂的「知識」,甚至邏輯思維定勢。

為什麼?因為這些對現實「有用」的,可能讓你名利雙收的資本,對探索「道」恰恰是最大的障礙,它會使你喪失透穿現象,直達本質的先天能力,被人為的概念,定義,邏輯方式所束縛。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對於優美風景的描述有很多經典的文人文字,也會引發你的想象,但當你真的轉角身臨其境是,你會覺得心底透出的震撼,任何語言文字的描述都是膚淺,是障礙。一方面說明文字對你的束縛,也說明文字的局限性,因此切不可被文字所迷惑。

故經上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至「無為」之境時,與「道」合,才識其廬山真體。學問多的自己都hold不住,人見到都怕被淹到,恐怕連「道」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仍然不出於「道」,任誰都是道的化變,流轉而現,本身即在道中,再折騰也出不了「道」。

簡單說,放下才能得「道」,如經上講「上善若水『』,而比水更大的是「低」,比低更大的是『』空『』,比空更大的是『』虛『』,以致於無、至於『』道『』。水行低,匯聚入海之空,海住虛空,虛空住於無,無合於「道」。

就是說研「道」,應該完成一個循環,從讀書習字,飽讀詩書,到研道時空心凈慮,得道后「功成不居」,「居上而守下」。不識字,識字少不精深,研讀不了道德經,不空清出既有的文字相,就識不得真經,得真經者必是「道」「德」高尚,虛懷如谷,以道心為心的智者,如虛空含藏而如如不動。所謂聖人也。

3.字不是「道」,經也不是「道」,老子也不是「道」,但是老子,經,字,是尋道求道合道的道路-途徑或工具,所以不要把途徑誤作目的,把過程認作結果,把工具當作軍功章。

網上解經文章泛濫,有此通病的不在少數。或道聽途說,或似是而非,或神話曲解,或顛倒因果,不一而足。故建議有真心求經者,讀研歷史名家經解,亂讀無益有害。如果不幸被借經發揮,故設歪理的文章引入歧途,那可是「背道而馳」,別說今生,就是今後多少生也與道絕緣了,豈不可悲可恐!

這裡仍然可以借用佛教說明一下,佛教也講「教」不立文字,心心相傳,其意就是避免文字的誤導。有一本傳世的著作《指月錄》,書名解釋就是告誡學佛的人,如果把月比喻為道成的目的的話,文字,師父,經典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千萬不要手指的出現,阻止瞭望向明月的眼光,誤認為手指就是道,而世人恰恰易止於此處,而自拔不出,止步不前,還自以為是。

4.《道德經》是中國本土文化的萬經之首,集結了中國古人對宇宙人生方方面面的精深智慧,空前絕後,所有中國文化的智慧成就匯聚於此,又成為後世中國文化之源流。哲學,政治,軍事,經濟,人倫,藝術,醫術,術數,修身,養性,齊家,等等不一而足。這是基於文化學術的角度來看的,是為世俗社會生活所看待的價值所在。至於其真實的修道識道功用一般不被世俗所普遍傳揚。所以任誰都可以以自己的立場方法水平理解道德經的含義,建立自己的觀點,但這不是說誰的觀點都值得推廣與眾。

道德經的博大體系體現的是東方的終極哲學宇宙觀,由此延伸的對人文的觀察,思考,和觀念是基於此基礎上的,就如大地是一樣的,各族群對大地的認知角度不同,方法不同,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地上,人類建立在大地上的建築千差萬別,就不足為奇了。至於後世各階層人為自己的利益,曲解利用其中的文字,那是更與經典無關了。

因此,不應該尋求比較道德經與其它文化的高下,更不能把其中一種看作是另一種的墊腳石,如果試圖以此攻彼,那就更是一種不可救藥的文化狂舉了,更不應該用現代世俗的,實用的勢利的學術觀點,企圖批判《道德經》,那實在是淺薄的令人髮指。

5.《道德經》以道的角度,闡述符合道的社會,人文,精神、物質世界的構建架構,實際上也是為了用人們可以認知的事和物,來闡述什麼是道,並不是老子在闡述對政治,社會,人倫等等的個人構思,推銷自己的哲學和社會治理理論體系。這一點應該被歷來誤解至深。

6.……

不能再寫了,水平有限,寫多了就露餡了!而且發現寫越多,越覺得說不清楚想說的,又擔心被誤解,就如同下面的故事所要說明的,我好像有點同樣的感覺了。

老子歸隱被逼著經(摘自網路,有增改)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世事變遷,阡陌滄桑,終不過浮雲清風,心身不染著俗務的他,決定出走了,歸隱入恆遠常返無窮的大道之中。

  老子要到秦國以西的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這裡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聖人的心是無著無牽的,「道」無處不在之光明,之幽遠,之溫暖,之恆常,使他早已化銷塵世和自身的一切,心無半言片語,於道和合同陳,道不我外,我外還是道,這種境界只有悟道者才有的,如同用一把鑰匙,打開堅固的心鎖,推開黑暗的腐朽的大門,霎那間融入了柔軟的,透徹的,遍及一切,又寂靜曠達的,無情又溫和的,物我同源的,非言語可傳達的智慧光明之中……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聽說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不僅是他所體證的萬物本源實在是不可言說,而且最擔心的是,如果留下任何文字,就容易被錯誤理解,文字於道實在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思來想去,遍尋倉頡之字,只尋得「道」一字,勉強可以把自己所悟能傳出點信息與人,可一旦個字落墨,立即發現把「道『』的真體真義走形了,恐誤人歧途,不得不進一步解釋

「道,可道,非常道。」 而道是對「道」體的名字啊,不是「道」的真實面目,「名,可名,非常名」。如此以來,越寫越覺得必須說清楚,於是只能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因為文字的概念局限,只能用天地人王制治禮儀等等人們能理解的角度大寫特寫,猶恐不足!

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

由此,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設你要為人傳達一個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吃不到,又離不開,或者說你自身的存在就是它的映像,試試看,你怎麼表達?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0 個評論)

回復 楓樹下 2016-10-4 03:24
馬王堆里出土的卻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3:33
楓樹下: 馬王堆里出土的卻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道德經》的先後順序和章節劃分,斷句標點應該不是老子本人所定,是後世人做的 。這裡不敢作這些研究。
回復 十路 2016-10-4 04:08
胡君真厲害,寫得很有道理。

請教您一個問題:道有很多,有沒有 priority?
回復 農家苦 2016-10-4 04:15
鬍子哥,您為何只講道,不講德,只講微分,不講積分?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4:48
農家苦: 鬍子哥,您為何只講道,不講德,只講微分,不講積分?
農家苦兄弟啊,咱自認沒有一點資格解經講道,只是想儘力維護一點正路,為願學經的智者修點路。哪敢去講德?
回復 農家苦 2016-10-4 05:22
鬍子太長了: 農家苦兄弟啊,咱自認沒有一點資格解經講道,只是想儘力維護一點正路,為願學經的智者修點路。哪敢去講德?
缺什麼也不能缺德呀,哈哈!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5:22
十路: 胡君真厲害,寫得很有道理。

請教您一個問題:道有很多,有沒有 priority?
按我的理解老子講的「道」,不是有很多道的道,或者說道理的道,也不是所謂現代意義的「真理」,這個道沒有先後,大小,尊卑之說。
老子所講的道不是由於人思考而得的,而是本有的,萬物由道而生,由道而滅,生生不息,道不仁不義,不真不假,人類一切後天的思想,行,只是道的浮影掠形,也還是千曲萬誤的結果。

從現代哲學角度是理解不了道的真義的,哲學把遊離於人之外的物作為客觀對象,研究人的思考與物關係,至少是把物與人作為相對立而立論。而道可以說是人物的本源根本,萬物之源,而又不舍萬物,就是說道與人、物及由道而生的萬事萬物,不是因萬物出生就相互獨立,相互比較相互對立的,而是道與萬物融合不二的。
所以真心想認識道,也是自己與萬物的本源,絕不可以用後天學識中推理,要放下這些,用「心」去探求。
回復 十路 2016-10-4 05:24
鬍子太長了: 按我的理解老子講的「道」,不是有很多道的道,或者說道理的道,也不是所謂現代意義的「真理」,這個道沒有先後,大小,尊卑之說。
老子所講的道不是由於人思考
如果真理或者真道不能具體化,而只能停留在虛空玄無的基礎上意義何在?

「哲學把遊離於人之外的物作為客觀對象。」 這個歸納好像不確切,客觀不是指人外之物,而是指個人之外的一切,個人不能取代或者代替之外的一切。

能將老子的話像對待普通人的話一樣用一種方法驗證它在道德層面是非觀的正確性,可能全對,可能有誤,在方法上得到了共識和普及就形成了哲學研究體系 --- a dynamic entity,而不再依賴於個人, 去發展完善。 否則還是你說我說他說,虛對虛,空對空,政治權力來鑽控,依然形成不了哲學體系。

現代社會靠個人哲學觀來直接進行道德管理是行不通的,正因為虛空和抽象的不完整性,具體化的過程中對個人引入 favoritism  也同樣行不通,而對方法的認同性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就是 priority  的意義,which principle comes first。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5:54
十路: 如果真理或者真道不能具體化,而只能停留在虛空玄無的基礎上意義何在?

「哲學把遊離於人之外的物作為客觀對象。」 這個歸納好像不確切,客觀不是指人外之物,
我哲學不好見諒。 其實道也不虛空玄無,,而是不能把道用文字語言量化,概念化,而表現出的離俗,使人感知上的感受。道不能具體化,並不是沒有意義,現代人越來越實用主義,所以離道愈遠,但不識自己由來,不識人類將去的世人,是不是越來越被外物所驅使,,而內心卻越來越空虛?對外在的事物充滿不確定,甚至各種威脅和恐懼越來越多?。道不離物,也不離人,,以道行事可以和諧一切。我自認識淺,說不清楚。僅供參考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6:00
農家苦: 缺什麼也不能缺德呀,哈哈!
   說對了,兄弟我悟性里獨缺這個,這可如何是好?
回復 十路 2016-10-4 06:00
鬍子太長了: 我哲學不好見諒。 其實道也不虛空玄無,,而是不能把道用文字語言量化,概念化,而表現出的離俗,使人感知上的感受。道不能具體化,並不是沒有意義,現代人越來
對,作為個人是追求尋找因果的過程。 作為社會管理是哲學依據。
回復 秋收冬藏 2016-10-4 06:01
我只看過魯迅的《出關》,只記得老子講道說河南話,帳下東歪西倒睡著了一大片。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6:04
秋收冬藏: 我只看過魯迅的《出關》,只記得老子講道說河南話,帳下東歪西倒睡著了一大片。
也講山東話啊,他在魯地求學,作圖書館長,肯定會說的,哈哈哈哈
回復 農家苦 2016-10-4 06:09
鬍子太長了:    說對了,兄弟我悟性里獨缺這個,這可如何是好?
我在催您趕快端出下一道菜哩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6:31
農家苦: 我在催您趕快端出下一道菜哩
知道的,我是把自己弄火上考,第一篇里吹噓要寫五篇系列,太不量力了,現在只能勉強撐著
回復 shen fuen 2016-10-4 06:39
空, 無
回復 農家苦 2016-10-4 06:50
鬍子太長了: 知道的,我是把自己弄火上考,第一篇里吹噓要寫五篇系列,太不量力了,現在只能勉強撐著
寫得很不錯。鬍子里飄出來的就是不一樣 國內那些研究、解經啥的,其實都是為了養生逃死的需要,自己給自己講道。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6:50
十路: 對,作為個人是追求尋找因果的過程。 作為社會管理是哲學依據。
因此我認為道德經不是哲學體系或者政治體系的指導教材,,它是對中國古代對世界本源的探求認知總結。後世建立起的一切東方文化來源於此。可以看作為理論指導,後世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社會管理體系、模式、哲學體系等等就逐步具體化了,不過現在以歐洲古文化體系如希臘的文化源流為主導,所以對這個東方源流不重視了。。但事實上,如果道心深入當代人類生活的話,這世界就會和平,發展,可持續。
道是心說,心主行,修道不是消極厭世,而是在一切行為中要取得盈虧的平衡點,及中道,,處盈虧兩極時,要懂得天道好還的道,依道而行,以規律而動,於己於人於國,皆有益。這對當代應有很深的意義。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7:00
shen fuen: 空, 無
虛,無是道體性,玄,妙是道體之用。萬物世界天地人皆是道之物化所現,,生於道,遵順於道是正本清源。但不是迷信,把道當作有感情可以生殺予奪的主宰,只能跪伏於前。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10-4 07:03
農家苦: 寫得很不錯。鬍子里飄出來的就是不一樣 國內那些研究、解經啥的,其實都是為了養生逃死的需要,自己給自己講道。
謝謝鼓勵,看來還得撐下去。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4: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