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序言:
前兩篇簡介了老子和《道德經》的主要史實,和本人的粗淺認識,基於事實層面上講,我絕對不敢妄稱正解,或有資格解經之萬一,僅求能夠為大智修德者,提供一個參考,一塊墊腳石,不至於被偏頗的泥漿粘上腳步,已屬奢望。
前篇說過,老子並不是道教的創始人,一般認為道教是漢末張道陵張天師所創,源流也極其複雜。而老子所著《道德經》更不是以立教為目的,只是後來道教發展后,被道家追本溯源,奉為gui皋,是以被很多人誤以為老子用道德經開創道教,其實是錯誤的。
所以說老子不是宗教教主,更不是導引後世去崇拜自己,而是一個發露「道」的真義的寂默者,絕智者,連自認導師,聖人的一點點心都沒有,也沒有指點江山,爭霸天下,光宗耀祖,入世逐富,高人一等,甚至擁媚抱孫錦衣飽食等等的俗世之願,常以恬、淡、虛、無之心,也就是以一顆凈寂先天之心,關照道之恆廣,大而無外,小而無間,實無大小之假量的根本,以此體察生眾之情真。此所謂『』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是也,也正是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之心,唯有此心,和不染濁勢利,以道心為自心,才知「道」之「非常道」,「名」之「非常名」之妙意。敢試問今人,尤其試圖解經之人,您能做到幾分?如果連半分相似都做不到,豈可覬覦「道」之分毫?!
以我的淺薄,我以為讀研《道德經》至少應該明白一下幾點大意,當然不僅僅這幾點。
1. 「道」是可以以「道」心而「可道」的,非用語言文字這個簡陋的工具可以「道」清楚明白的。如果認為用漢語,英語,whatever 什麼人的文字和聲音,就可以「道」之,那實在是,您不道還離「道」近點,因為您這一道(試圖解說)直可惜離「道」更遠了。
因為所謂的「道」也只是老子不得已,借用的一個字名之,離其真實面目還有十萬八千里地呢,所以老子說「強之為道」,再勉強送另一個字~「大」吧。
無論如何,道德經五千言,沒有一個字是「道」本身,人類文字加上鳥語,獸言也不可能是『』道『』,只是遙不可及「道」的影子罷了。
重點是「道」非物,也非非物,以人類現代哲學的高度思考,加上「道心」堅定踏實,才有可能得其「玄」息之影,這是從學術上講的。事實上只要具有遠離色世浮塵的心,并行知如一,就是行「道」,就是「道」的體現,並不在於你有多少專家博士頭銜,或名氣天大。
2.如果真的要想了解經的精要,除了按「道」身體力行之外,還必須得清空腦子裡充塞無間的「垃圾」,這裡尤其指後天從社會,書本,痴想等堆積到腦子裡的所謂的「知識」,甚至邏輯思維定勢。
為什麼?因為這些對現實「有用」的,可能讓你名利雙收的資本,對探索「道」恰恰是最大的障礙,它會使你喪失透穿現象,直達本質的先天能力,被人為的概念,定義,邏輯方式所束縛。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對於優美風景的描述有很多經典的文人文字,也會引發你的想象,但當你真的轉角身臨其境是,你會覺得心底透出的震撼,任何語言文字的描述都是膚淺,是障礙。一方面說明文字對你的束縛,也說明文字的局限性,因此切不可被文字所迷惑。
故經上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至「無為」之境時,與「道」合,才識其廬山真體。學問多的自己都hold不住,人見到都怕被淹到,恐怕連「道」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仍然不出於「道」,任誰都是道的化變,流轉而現,本身即在道中,再折騰也出不了「道」。
簡單說,放下才能得「道」,如經上講「上善若水『』,而比水更大的是「低」,比低更大的是『』空『』,比空更大的是『』虛『』,以致於無、至於『』道『』。水行低,匯聚入海之空,海住虛空,虛空住於無,無合於「道」。
就是說研「道」,應該完成一個循環,從讀書習字,飽讀詩書,到研道時空心凈慮,得道后「功成不居」,「居上而守下」。不識字,識字少不精深,研讀不了道德經,不空清出既有的文字相,就識不得真經,得真經者必是「道」「德」高尚,虛懷如谷,以道心為心的智者,如虛空含藏而如如不動。所謂聖人也。
3.字不是「道」,經也不是「道」,老子也不是「道」,但是老子,經,字,是尋道求道合道的道路-途徑或工具,所以不要把途徑誤作目的,把過程認作結果,把工具當作軍功章。
網上解經文章泛濫,有此通病的不在少數。或道聽途說,或似是而非,或神話曲解,或顛倒因果,不一而足。故建議有真心求經者,讀研歷史名家經解,亂讀無益有害。如果不幸被借經發揮,故設歪理的文章引入歧途,那可是「背道而馳」,別說今生,就是今後多少生也與道絕緣了,豈不可悲可恐!
這裡仍然可以借用佛教說明一下,佛教也講「教」不立文字,心心相傳,其意就是避免文字的誤導。有一本傳世的著作《指月錄》,書名解釋就是告誡學佛的人,如果把月比喻為道成的目的的話,文字,師父,經典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千萬不要手指的出現,阻止瞭望向明月的眼光,誤認為手指就是道,而世人恰恰易止於此處,而自拔不出,止步不前,還自以為是。
4.《道德經》是中國本土文化的萬經之首,集結了中國古人對宇宙人生方方面面的精深智慧,空前絕後,所有中國文化的智慧成就匯聚於此,又成為後世中國文化之源流。哲學,政治,軍事,經濟,人倫,藝術,醫術,術數,修身,養性,齊家,等等不一而足。這是基於文化學術的角度來看的,是為世俗社會生活所看待的價值所在。至於其真實的修道識道功用一般不被世俗所普遍傳揚。所以任誰都可以以自己的立場方法水平理解道德經的含義,建立自己的觀點,但這不是說誰的觀點都值得推廣與眾。
道德經的博大體系體現的是東方的終極哲學宇宙觀,由此延伸的對人文的觀察,思考,和觀念是基於此基礎上的,就如大地是一樣的,各族群對大地的認知角度不同,方法不同,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地上,人類建立在大地上的建築千差萬別,就不足為奇了。至於後世各階層人為自己的利益,曲解利用其中的文字,那是更與經典無關了。
因此,不應該尋求比較道德經與其它文化的高下,更不能把其中一種看作是另一種的墊腳石,如果試圖以此攻彼,那就更是一種不可救藥的文化狂舉了,更不應該用現代世俗的,實用的勢利的學術觀點,企圖批判《道德經》,那實在是淺薄的令人髮指。
5.《道德經》以道的角度,闡述符合道的社會,人文,精神、物質世界的構建架構,實際上也是為了用人們可以認知的事和物,來闡述什麼是道,並不是老子在闡述對政治,社會,人倫等等的個人構思,推銷自己的哲學和社會治理理論體系。這一點應該被歷來誤解至深。
6.……
不能再寫了,水平有限,寫多了就露餡了!而且發現寫越多,越覺得說不清楚想說的,又擔心被誤解,就如同下面的故事所要說明的,我好像有點同樣的感覺了。
老子歸隱被逼著經(摘自網路,有增改)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世事變遷,阡陌滄桑,終不過浮雲清風,心身不染著俗務的他,決定出走了,歸隱入恆遠常返無窮的大道之中。
老子要到秦國以西的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這裡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聖人的心是無著無牽的,「道」無處不在之光明,之幽遠,之溫暖,之恆常,使他早已化銷塵世和自身的一切,心無半言片語,於道和合同陳,道不我外,我外還是道,這種境界只有悟道者才有的,如同用一把鑰匙,打開堅固的心鎖,推開黑暗的腐朽的大門,霎那間融入了柔軟的,透徹的,遍及一切,又寂靜曠達的,無情又溫和的,物我同源的,非言語可傳達的智慧光明之中……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聽說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不僅是他所體證的萬物本源實在是不可言說,而且最擔心的是,如果留下任何文字,就容易被錯誤理解,文字於道實在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思來想去,遍尋倉頡之字,只尋得「道」一字,勉強可以把自己所悟能傳出點信息與人,可一旦個字落墨,立即發現把「道『』的真體真義走形了,恐誤人歧途,不得不進一步解釋
「道,可道,非常道。」 而道是對「道」體的名字啊,不是「道」的真實面目,「名,可名,非常名」。如此以來,越寫越覺得必須說清楚,於是只能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因為文字的概念局限,只能用天地人王制治禮儀等等人們能理解的角度大寫特寫,猶恐不足!
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
由此,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設你要為人傳達一個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吃不到,又離不開,或者說你自身的存在就是它的映像,試試看,你怎麼表達?